五台人忆 | 小时候的年食及其讲究



作者简介:阎喜堂,五台陈家庄中学退休教师。

小时候的年食及其讲究

文/阎喜堂

我小时候过年可不是像现在这样人人欢乐,而是“娃娃们欢乐大人愁”。娃娃们少不更事,只知道“过大年,响大炮,娃娃要个圆兵帽,磕头要颗绵核桃。”要炮仗,要新穿戴,要好吃的,欢乐无比。大人们则是“腊月里穷汉赛如马”,愁打不了饥荒,愁吃饺子没白面,愁孩子们逼着要钱花。少穿没戴地在寒风中像跑马一样奔波。娃娃们要的前两项未必都能办到,好吃的大约都能吃到,而且这些吃食都大有讲究。

先说腊八粥:对于整个冬天也没吃过一顿改样儿饭的孩子们来说,到腊八跟前,就只剩下馋嘴瘦肚。在他们眼里,吃顿腊八粥就是进入过年的程序了。腊八那天,虽然是“腊七腊八,出门冻煞”,大人们还是鸡叫头遍就起来烧火做粥,天还未亮,香喷喷甜丝丝的半锅腊八粥就做好了。早就在被窝里举头伸颈等待的孩子们,一跃而起,穿上衣服。然而还不能吃饭,要先祭神:在头天就天地爷、土地爷、马王爷跟前置放的冰块上挑上一筷子粥,算是先敬了神。吃粥必须在太阳出山前,否则会“害红眼。”五台十年九旱,神仙面前贡上冰块,祈求雨水调匀。人神共享由红枣、黄米、连豆、浆豆、南瓜做成的粘粥,祈求五谷丰登。但山药是绝对不能吃的,因为腊八这天,是佛爷的成道日,而山药是佛爷的头,人怎么敢吃?吃剩下粥要冻成粥坨子,留下慢慢吃,或给不在家的人留着。

接下来就是隔年窝窝。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离过年吃饺子毕竟还有二十多天,这中间怎样过度?总不能再回头“吃二遍苦”罢!冰雪聪明的古人想到了隔年窝窝。把玉茭开水煮一阵,到碾子上轧着脱皮细面,包上豆馅或萝卜丝馅,蒸成起酵子窝窝,虽然也是玉茭面的,但这暄腾腾、黄亮亮的窝窝和一冬天吃的搅糠踩菜的窝头比起来,自然是顺口多了。更重要的是,这说明:这家人家太肥富,蒸的窝窝头年吃不完,一直留到第二年。所以隔年窝窝再好吃,也不能年前全吃了,必须给第二年正月里留几个。

孩子们最爱吃甜食,那时候还没有被称为“洋冰糖”的水果糖,更不要说现在的“巧克力”之类的洋玩样儿了。红、白、冰糖除非害病,很少能见到。条件好的人家也只能熬些胡萝卜蜜过大年蘸糕吃。能敞开甜嘴的只有“甜棒棒”。把掰了玉茭棒的玉茭杆截上一段,用牙把外面的硬皮啃掉,露出里面的瓤子,放在嘴里嚼,卜咂出甜水来享受。所以对一年一度的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特别期待,贴在锅台上方墙壁上的灶君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谁家做了善事和恶事,都要在这天晚上上天后回报,以决定下一年对这一家是“降吉祥”还是“降灾祸”。为了防止灶君爷爷和奶奶上天乱说,家家户户在这天晚上祭灶践行时,最穷的人家也得买上几个粞瓜子、粞蛋子、粞麻糖希望粘住灶王爷的嘴。当然啦,这些诱人的贡品是一块也差不了的,全供孩子们大快朵颐了。让我至今想不通的是,把灶王爷两口子的嘴粘住,自己的恶事固然能隐瞒,但做了那么多的善事呢?还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么?(灶王爷通用联)。

过大年当然是正本戏,也是孩子们最盼的一天。早上吃的饺子又是重中之重。捏饺子有讲究:相公帽形的,盼出能做官的读书人,元宝形的盼财源滚滚,鱼儿形的盼连年有余。饺子里面包一两个制钱(后改硬币),谁吃出来,谁今年有福。孩子吃出来,当然皆大欢喜,万一大人咬见了,总要找个理由把这个饺子给了孩子,让孩子吃出来,当然也是皆大欢喜。但有一条,饺子不论多少,都不能吃光,总得留几个“看锅饺子”,因为大年下就空了锅,太不吉利。初一开始,吃几顿饺子,这是孩子们最关注的,最理想的是“一到五”,连吃五顿白面饺子,但很少有人家能达到这个做最高标准。一般人家初一吃上一顿,初二就改成荞面或榆皮面饺子了。更有可怜的,大年下的饺子也只能在和子饭里“各护”几个,大家分着吃,当然也是“孩子优先了”。大年初一的午饭也是有讲究的,除一锅子烩菜外,糕是一定要吃的,谁家不盼望步步高升?南瓜也是要吃的,因为“大年下吃瓜,一年不差”,红稀粥也是要喝的,一年红红火火是大家的希望。

正月里还有个特殊的节日叫“十指”,初十这天中午要吃莜面窝窝,同时要蒸一个由两个莜面搓的长条组成的十字形的所谓“十指”,晚上架在小碗上,放在地下的瓮旮旯里,再配上一个点亮的小油灯盏,说是给老鼠娶老婆。奶奶总是告诉我,吹灭灯以后,能听见老鼠娶亲吹唢呐的声音,我也试着爬在被窝里,瞅着那盏神秘的明灯,仄楞了耳朵听唢呐声,可一次也没听到过。问奶奶,奶奶总是说:“人家吹来着,你睡着了没听见。”至今令我不解的是:老鼠是人们最痛恨、最头疼的动物,他断子绝孙才好,为什么还要给他娶媳妇让他儿孙满堂呢?难道是为了讨好他,让他“嘴下留情”么?我以为这纯粹是“养鼠为患”的蠢举。至于接下来的正月十五,那时候没有规定的食品,“元宵”这个食品的名字,是我长大以后才听说的。

一过正月二十,天气渐渐转暖,农事活动快来了,于是又产生了两个节日。一个是正月二十日的“小添仓”,另一个是正月二十五的“老添仓”,前者与夏粮有关,后者与秋粮有关。老小两个添仓当天早上,都要在当院用草木灰打一个直径约两米左右的古轳钱状的所谓“窖”,中间放两块砖,砖下小添仓放大麦、小麦,老添仓放玉米、谷子、豆子等。然后上香祭拜,祈求秋夏丰收。小添仓吃盖窖油饼子,老添仓吃满仓大饺子,而这两种食品都是麸子面(所谓“三烂子”、“四烂子”面)或草麦面做成的。

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是二月二。此时,时令已接近惊蛰、春风,马上要下地劳动了,好吃的东西差不多都搜寻出来吃了。年轻人就编出一套吓唬父母的话来:“二月二,不吃面,犁耳铧子打下一簇练”,“二月二,不吃糕,犁耳铧子打下一旮旯”,“二月二,不吃饺子,刨地坏了镢子”。吓唬归吓唬,“有米才能下到锅里”,所盼望的这些大多数人家一般儿也办不到。不过最后总要想方设法吃点改样儿的。

至于正月里也是作为过渡而粗粮细做的摊饭和油布袋子(又称“砍三刀”),因他们不是特定节日的规定食品,也没听大人们说有什么讲究,杜撰不得,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文/阎喜堂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同时也希望更多人给我们投稿、一起做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谢!投稿可后台回复8加小编微信,也可投稿到347945165@qq.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

  • 过年进行时

    本文作者:任平 童年盼过年,老了怕过年,无论你是盼了还是怕了,这个年总得过,谁也落不在年前. 我记得小时候刚进腊月就开始过年倒记时了.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数完还要问一问父母或姐姐们生怕自己记错或者是数错 ...

  • 五台人忆 | 小时候的“年味”

    作者简介:张晋萍,五台县茹村乡东茹村人,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父母均已离开. 小时候的"年味" 文/张晋萍 忆往昔,小时候过年的味道,追童趣,再也找不回的过去! 腊月二十一过,大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五台人忆 | 温柔的力量

    作者:周龙翔,56岁.山西五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广州工作. 温柔的力量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母亲入土为安,回到了家乡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半山仙境. 母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于五台 ...

  • 五台人忆 | 杨树叶勾起的回忆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巧儿得知我和梅子回到了五台,特意到村里砍回不少的杨树枝,约好让我俩去她家摘杨树叶子. 好多年都没有吃过杨树叶了,我们兴奋不已.小时候,春天常吃嫩杨 ...

  • 五台人忆 | 看电影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五台人. 小时候,在老家乡下最盼望的是看电影. 电影在一个乡的十几个村里轮流放着.到了临近村子的时候,便有些迫不急待了.那时,课后作业也不多,便相跟上哥哥以及其他伙伴们去看.大黑天 ...

  • 五台人忆 | 坐飞机

    作者简介:滤岸松(网名),五台人. 坐飞机 1994年,我们要去贵阳开会,行程是,先从太原坐飞机到北京,再从北京转机飞贵阳.那时的坐飞机,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还得经过领导批准呢.说到要坐飞机,我很兴奋 ...

  • 五台人忆 |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老年纪事之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