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没有紧箍咒,孙悟空永远只是一个泼猴》
四大名著里,相比起来,《红楼梦》与《西游记》我读的遍数最多。而《西游记》又是最早读的,初读时只是觉得神话故事读起来有味道,却没有深入去思考一些东西。直到近些年来,阅历有些增长,再回头去看读过的书,便觉得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近来突然领悟到,孙悟空身上的两件东西,有着某种象征意义。一件是金箍棒,一件是金箍。
那金箍棒名唤“如意金箍棒”,这“如意”二字好,想大就大,想小就小,确实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各种如意。至于拿来打架,更是合适不过,所以便有了大闹阴曹、大闹天宫,可谓把天上地下都闹了个鸡犬不宁。可见这不受约束的“如意”有时就是一种灾难,最终便导致了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而那金箍,就更有点意思了。
这玩意儿是半路出现的,因为猴子不受约束,野性不改,菩萨就弄了这么个东西交给唐僧来约束猴子。
这玩意儿中途现身,最后自动消失,是悟空身上较为特殊的物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说,紧箍咒是宗教戒律、定心真言、社会礼法和社会文明秩序的象征。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假若免求大旨,则谢肇浙《西游记》‘漫延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以求放心之喻,非浪作数也’数语,已足尽之。”可见紧箍咒巨大的“定心”、“收心”作用。
在取经的过程中,这个金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悟空发现自己戴上了这无法取下来的金箍儿的时,悟空是动了杀唐僧的心的。
人常说法理无情,紧箍咒把法律的这种效力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的执行者是个别人,具体来说就是唐僧。这么有威力的工具就掌握在个人的手中,不免使这个象征社会各种制度、纪律、规范的“紧箍咒”既具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与现实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
当某个个体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类文明规范将对这个个体失去作用。紧箍咒的自动消失便是这一哲理的戏化显露。还为我们道明了“今已成佛,自然去矣”的道理:一定阶段的文明秩序只对这一阶段的人起作用,对于更为文明、更有境界的人是没有作用的。紧箍咒当然“自然去矣”。
这大概与孔老夫子的那句“从心所欲不逾矩”有异曲同工的味道了。
由此我就想到了教育,想到了约束。
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中,有一条公益广告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田野中欢快的奔跑,手中牵着一根长长的风筝线,随着她越跑越远,风筝越来越高地飞向蓝天。接着,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个令人深思的字: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
对于天底下的孩子来讲,学习是人生的正途。但没有人天生就爱学习,就愿意受约束。在他们的头上,也应该有一个紧箍咒,让他们的心里有所畏惧,才可能有所成就。这个紧箍咒,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教师的惩戒权,就像孙悟空犯错误了唐僧会念紧箍咒一样,学生们犯错误了,老师一定要按规定进行惩罚,这样,他们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头上没有紧箍咒,甚至,不但学生头上没有,还有人把紧箍咒戴在了老师的头上。
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个泼猴。如果教师没有惩戒权,教室里的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孙悟空最后能成佛,这金箍棒与金箍,都功不可没,金箍棒战斗力十足,但是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任意妄为。正因为有了金箍的约束,让猴子有所忌惮,才让这大闹天宫的猴子成了正果。
一个孩子的成长,差不多就像孙悟空的成佛之路。
写到这里,便觉得《西游记》又多了几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