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7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10月21日

说艺

关于木作的工艺,常常听到一种声音,厚古薄今。说来说去,无非是推崇虔诚的从前,与菲薄浮躁的如今。象极了大先生当年一语成谶的老太,名号九斤。无论你如何旁征博引,始终只认一个死理:今不如昔。

如果单说浮躁,这大概是不好分辨地太仔细的。因为如今的浮躁,的确是无可回避的“一万年太远,只争朝夕”,蔚然已成风气。只不过从古到今,从来都是建议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却依然地是从古到今都不缺乏少看水浒老看三国的反其道而行之。这浮躁,大概也是从古到今都不曾稀缺的。如同天要下雨。

所以,不关如今的事。

真正需要关心的工艺,反而真的是昔不如今。因为有随着人类聪明才智的积累开发而不断进步提高的生产力。人是万物之灵:越来越聪明。

具体到木作的家具工艺,比如榫卯,比如框架,比如线条。恐怕是没有任何一件老器物,可以夸口说如今无法重复其工艺。榫卯也好,框架也好,线条也好,都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老老实实,亦步亦趋,仿一个八九不离十,一回不行两回,两回不成三回。熟能生巧,总有象模象样的一回。只要耐着性子慢慢琢磨个仔细。冷水也可以泡出茶滋味。水滴石穿,不是天方夜谭的不靠谱。

所以这工艺,窃以为还是属于“艺无分古今”好些。前人也好,今人也好,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工艺鸿沟。而且前人也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器,今定胜昔。

最简单的例子:开料。

从前是手工拉大锯。与如今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就不比了吧。传统工艺所拥有的是悠久的历史,但强说传统代表着先进,代表着高明,代表着不可超越的颠峰之巅,这历史大概就要颠倒过来书写了:公元1840年,英帝国在伦敦销烟,西洋的坚船利炮臣服于历史更悠久的大清国长矛弓箭。可不可以?从天方夜谭,到地圆日说。

从最简单再进步一点点:榫卯。

用老北京的行内术语,榫卯的讲究,不外乎是严丝合缝。二把刀的不瓷实,无非是“涨榫”“亏榫”,“不方”“皮楞”。做不了严丝合缝的“口严”,这接口有缝,就叫做“不严”了。

可话说回来,热胀冷缩是自然规律。哪里有不热胀冷缩的木头?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尺寸的稳定性相对地好一些而已。所以,再好的工,时日久了,几个寒暑交替,原本的严丝合缝,慢慢地就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严”。这不严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收缩而已,紧一紧就过得去了。怕的是“撑涨”,撑涨的显山露水,硬硬地挺出来,没办法,只好松一松。这松与紧,好比人的衣服。衣服宽大,无非是松松垮垮,还不至于太过不去。衣服绷得太紧,或迟或早,终归要撑开露馅。撑涨,就是这么一个方向。

回到本原的榫卯,榫大了叫做涨榫;小了叫做亏榫;做得歪斜叫做不方;翘角叫做皮楞。

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日子久了,二把刀也有出头天的将来。木作工艺,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从前有粗木匠与细木匠的分法。分个大小。只不过,做细木匠的好把式,路走窄了的时候也得为雕花的让道,不信者尽可以看看清末民初芝师傅的故事。

芝师傅原本是一把木匠好手,只不过人望高处走。于是一路望着高处的雕刻孜孜以求,终成大器。起因无非是由于弱冠之年的芝师傅(那时候大概还没资格叫师傅,算是“小芝”)有一日随着师傅外出讨生活,路上遇到算是同一行当的雕刻工匠,不明就里的小芝必恭必敬地跟着师傅为雕刻工匠让路。无他:“瞧瞧人家雕刻工匠谋生的家伙,多精细,多齐全,那才是真正的手艺人”。师傅的一席话,道尽了鲁班行内的规矩:雕刻的就是骑着木匠一头。

芝师傅后来成的大器,自然不是木匠活。先雕刻,再书画,成为盘古开天地以来的头一辈人民艺术家,九十好几了还讨得一房芳龄十九的小媳妇。芝师傅给自己起的大号,叫做齐白石。

说远了,从古到今,这木匠的营生,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说:艺无分古今。

工艺而已。

(五千年第一个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0)

相关推荐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20705

    茶壶之后,谈谈笔筒吧.这也是在下偏爱有加的"坛坛罐罐"之容器之一. 关于笔筒的起源,曾专门写过一个帖子"林海微澜:古今说笔筒",首发于古典网,大概是公元2009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010

    说到家具,在下历来的习惯是看菜吃饭,图"现成",从来不曾动过自己参与制作的念头.无他,对于家具制作,在下一窍不通,于是藏拙.见惯了多少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比如家居装修,主旋律叫做& ...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30822

    (早几日外出,发帖不便,晚了三天.) 跑个偏,说点题外话吧,比如近几日天朝非常热络的"握手". 国篮兵败马尼拉,严格地说,不算外战外行.因为上位拦路的对手也叫中华,只能算做是&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119

    林海微澜,是在下自2006年以来关于红木,尤其是紫檀和黄花梨之"紫黄文化"的所见,所闻与所思的记录. 进入2012年,改变也好,转折也好,新意也好,想了个"金山夜话&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 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 于是就想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事的互联网. 大概在2005年末,或者2006年初,开始上网"读书".也就是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01

    继续俺的涉"黄"记录吧. 第一件的"橘"之后,自然而然,把当时店铺里陈列在那件黄花梨开光板几周遭的"板凳"也一并顺其自然地"顺&q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23

    说到传承,不妨也展开一点. 在下曾与多次参与故宫古家具修复工程的太和木作主人关毅先生仔细探讨过关于"修旧如旧"这个话题.关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入行时间并不算很久,不过做事用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16

    用乌梅木制作的筷子进食,广东地方的传统说法是可以治疗"喉咙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说法是:用紫檀木筷子就"无头疼". 从前的很多说辞,往往是感性经验积累,因人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09

    这次出门,真是一件紫黄都没带. 行囊中唯一和红木粘得上边儿的,只有一把筷子. 地地道道的实用与使用品. 严格地说,这算不得当今天朝红木国标定义下的"红木",因为所用材料的名字,叫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