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乃治痰之本!
洪哲明:杂病泛用控涎丹
作者/单书健
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从十枣汤衍化而来,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组成。后代医家对本方颇多赞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张氏医通》亦云痰饮诸症:“此药数服,其病若失。”清代医家王洪绪,亦用控涎丹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因其力雄功伟,疗效卓著而誉之为子龙丸。
本方配伍严谨。大戟,《本经》谓其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甘遂,《本经》谓:“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尤妙在伍用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相得益彰。
东北名医洪哲明老先生常用三味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饮水,得泻后,略进糜粥。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腹泻反不甚,但见便溏。洪氏并不主张久服控涎丹,但对于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也。近年来,洪氏常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关于使用控涎丹之指征,洪氏对具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痰湿所致的水肿、臌胀、胃脘痛、胸胁痛、腹泻、眩晕、癫、狂、痫、咳喘、心悸怔忡等病证中,兼见舌苔滑腻垢浊,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脉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漉漉者。
其二,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质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候者。
其三,癥积痞块,任何部位的,或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衰等虚象见证,且屡用温补之剂不效,兼见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对于虚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病邪势头已衰,再议培补。他认为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痰饮水湿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攻逐痰饮水湿,即可切断此恶性循环。
洪氏认为对痰饮水湿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先攻后补要比攻补兼施为好,无互相掣肘之弊,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正气大衰,虚阳有浮越之势,阴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药力者则不宜用控涎丹以攻逐。
洪氏认为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仅举数例,以示一斑。
(1)胃脘痛
李某某,女,45岁。1960年10月2日诊。
胃脘疼痛十余年,每因进食生冷或恼怒抑郁而复发。吞酸嗳气,痞闷纳呆,屡治罔效。近半年疼痛发作频繁而且剧烈。饮食日减,明显消瘦,有时大便色黑如漆。某医院怀疑为“胃癌”。近一月症状又增,胃脘胀满,攻痛不止,时有呕吐,以为不治。
诊见:羸弱神疲,面色晦滞,苔白滑润,脉细涩。胃气失降,聚浊生痰,痰气交阻,胃腑血瘀,痰瘀互结。虽羸弱神疲,亦不可滥用培补,唯逐瘀涤痰,方可和降胃气,正气尚支,但用无妨。投控涎丹1丸。
服药后,泻下稀水约一痰盂,且挟有红白秽滞之物。胃脘略舒,欲进糜粥。翌日又服控涎丹1丸,泻下已少,仅为秽滞之物。胃已不痛,胃纳亦增。十余日后,又觉胃脘满闷隐痛,再服控涎丹而解。俟后,又间断服控涎丹40余丸,诸证悉除,身体康健,迄今20余年,终未复发。
按:洪氏认为:胃脘久痛,痰瘀胶结者居多。肝气犯胃,气郁生痰;胃火灼津,则生热痰;食滞胃脘,有碍运化,亦可聚浊成痰,此为实证。其缘于虚者,多为中焦阳气不足,水谷精微,化失其正,亦聚饮成痰。痰湿阻遏,胃络气滞,瘀血内阻,势必导致痰瘀胶结。对于胃脘久痛,无论虚实,有痰瘀之见证者,洪氏皆用控涎丹攻逐,六腑以通为补,胃气得畅,则精微得化,痰病得愈。
(2)产后肿胀
王某,28岁,1978年5月19日诊。
分娩前周身微肿,今分娩已逾旬日,身肿尤甚,下肢按之陷指。腹膨隆如鼓,喘促倚息,不能平卧,呕吐频繁。恶露量少,少腹疼痛,尿少不畅。虽迭进宣肺利水、温肾消肿、益气化瘀之剂,寸效杳然。询问病家,素不喜饮,时肠鸣漉漉。脉沉,苔白厚腻,舌质隐青。其症显系瘀血痰饮搏结于内,以致三焦气化失调,予控涎丹攻逐之。
服药后一小时许,腹痛更衣,大泻污秽积水,恶露亦行,紫黑多块。喘促渐平,夜能安卧,两日后,肿胀十减七八,呕止,继以益气化瘀剂调理数日而安。
按:素有停饮,经气失畅,即恶露不行。瘀血内停,水饮难以消融;痰饮潴留,瘀血更易结踞。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若不迅除,久则势必棘手,寻常平淡之剂,难奏速效,况今尿少浮肿,腹胀气逆,喘难促卧,不容缓图。洪氏有胆有识,投控涎丹攻逐,饮逐瘀消,气畅病愈。若拘于产后忌用攻伐而缩手,岂不偾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