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让法篆刻讲堂二十二章法七
篆刻讲堂二十二章法七挪让法
在汉印中,挪让法一般用于一字之内的笔画相互迎拒。因为汉人在铸印的时候,多取平整,所以后人总结道:汉印文平方正直,纵有斜笔,亦取巧避过。
每遇字有空处,无法弥补;又或者一字笔画比较繁多,无法使之平方正直。这时我们除了增减法,还可以用到挪让法。挪让即针对字的左右或者上下,伸缩或者移位,使之牝牡相得。
挪让法的使用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例如尽量不要逐字挪让,如同增减法一样,不要为了挪让而挪让,不要把巧思变成画蛇添足。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其中的度,需要的是大家平时大量的文化积累。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凡所挪让,皆当有所依存,不使其虚悬。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挪让法的实例吧。
这个单字印“张”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再加上“张竖”印中的张,这是最简单的挪让以求印文没有大量留白。这里还要提一下“张竖”印中的“竖”字,下边的臣最下边的一横稍作拉长,也与下方立字的一横形成呼应,显得更为平稳,而又的竖直接拉长到底,而立则变窄,给腾挪出位置,这样做使之与“张”字的弓部的下方相呼应,在印文中间形成一个平稳的支柱。小小的挪让,为整个印文的平整、稳重起了大作用。且用了挪让,增添了许多趣味,使平整、稳重的印文不至于板滞。
这枚印是部首带有两点水或者三点水常用到的一种挪移。
我们之前在讲疏密时曾经用到过这两方印来说明匀落法与疏密法的不同。就是上面的“郑千秋”印与“张千秋”印。笔画少的字占据的面积相对较小,形成匀落的布局,而不论笔画多少都占据同样的面积,笔画少的字会形成一定的留空,这就形成了疏密的布局。在这里,“张千秋”印的“千”字,稍微压扁,也是一种挪让,一般称为纵向的挪让。
这是一枚闲章,中间的“醉”字,由一左一右而挪成一上一下,这也是挪让的一种经典的用法。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不如此挪让,那么“醉”字就会占据更大的空间,使得全印的文字难以排列,且如此挪让也似乎有种微醉后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吟诗、饮酒、篆刻三件事中作者也似乎更加偏爱美酒一些,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联想而已。好的艺术作品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读者、观者的代入感与认同感,产生共鸣,共鸣越强,作品越是成功。此“醉”字最为精彩的是“酉”字的造型,如同人脸一般,又与卒的上半部相连,如同人之双腿一般。
“二十八宿罗心胸”印的“胸”字,用了很奇怪的挪让方式,即将“月”字由竖变“横”,这种挪让似乎不太常见。但是带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清代沈凤的“凤印”印,“印”字用了挪让的方式,将左右结构挪成上下结构,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辨识其中的印文。
此印将“界”字的田字部挪移到了左侧,且做拉伸处理。使得整枚印章更显匀落。
此印的排布很有代表性,将表示地理位置的“婺源”两字分列两边,且“源”字作了挪让,将三点水移到了下方,这样原本“婺源”两字一个上下结构一个左右结构很难呼应,如今却可以有顾盼呼应之感。挪让法的魅力也在于此。
上面这四方印是近现代著名篆刻家,与齐白石先生并称“南邓北齐”的邓散木先生的作品,我们来一方一方的慢慢欣赏。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印中的“地”字,右边的“也”部上移,且横笔拉长,罩在“土”部之上,这个挪让,让整个印中央的部分更加的带有动势。全印的亮点还不止于此,左上角的“主”字,更是用带有明显不同于篆书的笔触,凸显了一枝独秀的感觉。在右下角的芒字略微简化留白,使得“主”字在一枝独秀的同时 ,在草丛之中还有与之呼应的未完全绽放的花朵,更有“地”字这样运用了挪移而显露出来的动势辅佐。这里我们要看到,任何一种章法都很少会单独使用。一印之中,文字的笔画简繁不一,如果只用匀落来分配位置,则常常无法达到匀齐平衡,那么就需要用到包括挪让在内的许多章法,来使布局更加的合理,整体更加的协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方印,很有代表性,“数”字笔画较多,“人”与“风”字笔画相对较少,所以都为之挪让了些位置。“人”字的这种挪让一般我们称之为横向挪让,如上图所示。“今”与“物”字也微微压扁,为下方的“还”字与“朝”字挪让了位置。全印可谓字字挪让,但是每字所占之地又均不相同,可谓挪让法的极致。字字挪让之后,字字依然清晰可辨,通篇构图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还自带着一种行云流水的诗意在其中。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印,“钉”字减笔且为“螺”字作了挪让。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下“作”字的这种挪让,将原本左右结构的字根据需要,上下排列;或者将原本上下排列的字左右排列都是挪让的常用方式,但是前提一定是不要让文字无法辨识,或者与六书之道背道而驰。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印,“甘”字笔画少,所以没有刻意拉宽,而是正常大小,为“俯”字挪让开一些位置。如果你细细的体悟,“甘”字甘心情愿之意,那么让出一些位置,是否可以提现甘心情愿之意,是否更有意境呢,是否更加的符合全文的含义呢。所以,大师的作品就是越品越有滋味,有些滋味可能不是大师刻意为之的,但是却带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