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原业归宗(下)| 我的历史·电台
人物简介
裴艳玲 女,1947年8月生,河北肃宁人。一级演员,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代表剧目有:《宝莲灯》、《哪吒》、《夜奔》、《武松》、《翠屏山》、《南北合》、《火烧连营》、《钟馗》等。
裴艳玲学艺的过程中,师父的调教功不可没。她最初是被父亲裴聚亭领进门的,但梨园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父辈做演员的一般都不亲自教自己的孩子,孩子学艺则另拜他人为师,据说主要原因是怕自己的孩子舍不得真打,而舍不得打是不可能培养出名角的。
她先是经历了李崇帅、崔盛斌两位严师的授业。
1960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裴聚亭、裴艳玲父女按照省里的要求,来到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报到。裴艳玲先前唱的是京剧,现在要唱的是梆子,发音方法、技巧差别很大。好在裴艳玲受过严格的训练,武功扎实、也唱过一些昆曲戏,于是就分到了武生组。
不幸中的万幸,在这里,裴艳玲遇到了自己后半生中的重要人物——郭景春。
郭景春早年师事武生宗师李兰亭,与梁慧超、张世麟、李元春等京剧武生魁首师出同门,是北方戏坛上有一号的名武生。自30多岁起,专事艺术教育,其笥腹之宽、课徒之严,在内行之中早有口碑。此时,也是响应省里的号召,在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担任教师。裴艳玲先前曾听父亲说过郭景春的戏,知道他出自“李家门”,早就景仰。自此,如鱼得水,从“一招一式”开始,台步、云手、身段到程式组合,无不严格要求,务求规范归路。老师教戏仔细,学生学戏认真,不到一年时间,裴艳玲便学会了《八大锤》、《林冲夜奔》、《石秀探庄》三出戏。
自此之后,近50年的时间,虽然并没有举行过任何拜师仪式,但裴艳玲始终对郭景春先生执弟子礼。直到二人最终成为了夫妻,这种关系也未曾改变。在自己学过戏的所有老师中,裴艳玲认为从郭景春身上受益最多。她始终对郭景春感恩戴德。
在裴艳玲石家庄、新加坡和北京的家里,都有这样的一组照片:裴艳玲身披婚纱、郭景春西服革履,两人都笑得很甜,十分温馨。
这些照片是2006年8月5日于台北的照相馆拍摄。当时,二人正在那里准备四天后即将开始的“京艳——裴艳玲演京剧”系列演出活动,偷空儿拍摄了这组照片。那天,裴艳玲将满59岁,郭景春81岁。
虽然外人觉得这组照片“很温馨”,但在舞台上演了半辈子男人的裴艳玲却乐得自嘲:“像两个老妖怪”。
最近几年,裴艳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常提到自己的先生兼恩师郭景春,人们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些她的家庭生活。
1960年,裴艳玲进入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与担任武生组教师的郭景春相识。那时裴艳玲尚不满13岁,1925年出生的郭景春35岁。裴艳玲天资聪慧,领悟能力强,很受郭景春的喜爱。两人都来自京剧团,都不喜欢河北梆子,裴艳玲说是“同病相怜”,“你想,他的业务那么好,他教得我又那么好,又有同病相怜,那能不往一块儿凑嘛?”
1944年 饰演黄霸天的郭景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好感与日俱增,师徒间产生了朦胧的爱情。但是,他们也都知道,年龄的悬殊,家庭的道德,他们的这种感情是不能继续的。就在此时,关于两人的风言风语在剧团传开了。
为了不让裴艳玲受到伤害,郭景春主动向领导提出离开省城到县里工作。郭景春走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
1989年,42岁的裴艳玲早已成立了家庭,事业红红火火,担任着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团长职务,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时,裴艳玲的女儿裴小玲也女承母业,专攻武生。但是裴艳玲的工作实在太忙,无暇顾及对女儿的指导。那孩子交给谁来培养呢?裴艳玲想到了师父郭景春。
当时,64岁的郭景春已经与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正退休赋闲在家。接到裴艳玲的邀约,他欣然前往。
重逢后的师徒俩雪藏了早前那段感情,郭景春把精力都用到指导裴小玲学戏上。
郭景春经人介绍又成立了新的家庭,而裴艳玲和丈夫的婚姻关系却走到了尽头。1990年末,裴艳玲与丈夫分手了。这时候,裴小玲意外扭伤了腿,不得不退出了戏曲舞台。虽然指导裴小玲的任务结束了,但是,裴艳玲又将郭景春聘为剧团的艺术顾问,留下来继续工作。师徒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互相关心着对方,风言风语又像30年前一样地来了。
1996年的一个夏日,在一次排练结束后,裴艳玲又听见别人在一旁议论她和师父的事儿。她再也忍不下去了,来不及换下练功的红背心,就拉着已经离婚的郭景春去登记。
“你不是指指点点吗?我让你不指!我把这结婚证啊,贴在这儿,我走到哪儿都让你看见。” 在对河北电视台的记者讲述这段故事时,裴艳玲很形象地用手指着自己的脑门儿。
至今,如果仔细端详的话,还能看出结婚照上红背心上的汗渍。
裴艳玲与郭景春
在谈及此事时,裴艳玲说:“这次结婚前,我曾和‘小师母’谈过,两个方案:一、你还和郭老师过,缺钱我给,我管到底;二、你不愿和郭老师过了,就让他搬到我那儿去! ‘小师母’比我还小8岁,她说:‘我管他吃管他穿,但他一天和我没有一句话。一到你那里,他一天说到晚。还是你们俩合适,让他搬到你那儿去吧!有空了,我去看看你们。’就这样,我和郭老师结婚了。”
那位“小师母”活得也很大气。1999年深秋,作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王仲德去主席裴艳玲家谈工作,正赶上那位“小师母”带着水产海鲜看完裴艳玲和郭景春,一起吃饭聊天后刚刚离去。
办理了结婚手续后,裴艳玲和郭景春既没有摆酒席庆贺,也没有外出旅行,还是像往常一样练功排戏。
风言风语倒是没有了,但有许多朋友知道消息后,跑来劝裴艳玲。他们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郭景春都配不上裴艳玲,这桩婚事完全是一时冲动,“你养活他就可以了嘛,你养活他我们都理解,你干嘛非嫁给他呢?嫁给他,你这个名声不好听” 。
裴艳玲却自有道理:“那不行,我不嫁给他,到半夜,好,派出所去了,这一砸门,‘非法同居’,非把我们抓起来不可。”“没事,我们给你负责。”我说:“你负的起责吗?他们就不说话了。……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不做状,这样才能轻松。年龄、地位、名声……我不考虑这些。郭老师比我大二十多岁,那有什么?如父、如兄、如师,这感觉也很好。我的思想与同年龄的人不同,与同档次的文化人在一起也很拘谨,和郭老师在一起,相处很轻松。我们看中的都是事业,叫‘一个中心’吧!在事业上,郭老师对我的帮助,是可以操作的。人们不是常说恩爱夫妻吗?有恩才有爱,没有大恩哪有大爱。所以,我的婚姻观:第一,报恩;第二,事业;第三,感情。”
师徒突然间变成了夫妻,生活中总还有些不适应。尤其是郭景春,本来以前是师父,徒弟裴艳玲总是敬着,可现在自己成了丈夫,好像事事总得让着妻子。
“谈到舞台这一亩三分地儿,我们俩是强将、良将,但是在生活上,我们都是很不会保护自己的弱者。”两人的共同语言就是戏曲。1995年,裴艳玲从河北梆子回归京剧,郭景春起了重要作用。“我不喜欢梆子,我要往京剧里边跳,我要回归。那不是一句话就能成的,梆子已经是我跑了三十多年的路了。我面临的挑战极大。你裴艳玲是名人了,而且你是在梆子界出的名。十五年前,我就记得他老哼哼京剧。我当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他就唉声叹气,说你早晚还得‘原业归宗’,要不然的话,你这个人才、你这个料子就可惜了。他说这个话我当时一点也不理解。我说我在梆子界已经‘称王做主’啦,我算一介诸侯啊,没有比我再好的啦,那我还奔什么?他说,你要不唱京戏,你达不到艺术的那个最高点儿。就为这件事,他想了差不多一年的光景。他说,你过去唱些马派戏、麒派戏、高派戏,你这个年龄了,应该学余派。”
裴艳玲的林冲
裴艳玲认为,“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没有名的高人,一个能人。他没有成名的运气,但是他从智商到水平到理论,绝对在这个名人之上。”郭景春无疑是站在裴艳玲背后的那个高人。从《林冲夜奔》、《八大锤》到《宝莲灯》,从《哪吒》、《闹天宫》到《蜈蚣岭》,以至后来裴艳玲回归京剧后所排的每一出戏,无不凝聚着郭景春的心血。“这个功劳簿上,不能没有人家郭景春的功劳。我跟郭老师打不开,分不散,怎么折腾也往一块儿凑的主要理由,还是因为舞台上这点活儿。”
这些年,裴艳玲定居新加坡,四赴台湾,十赴香港,再加上频繁到欧美讲学、演出,在世界各地掀起“裴艳玲旋风”。只要有可能,郭景春都陪伴在侧。“他那么大岁数了,活不了多少年了,得让他尽情地享受。什么我都让他去享受。只要人能够享受到,能够接触到的,都给他。他特别特别开心,就觉得,啊,自己一辈子没白活。”
朗读:王子健
制作:毕 丹
友情责编:夏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