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茶阳镇印象:乡村贵族的文化气质
图文/冉正宝(嘉应学院)
茶阳镇是夕日的贵族,470多年前曾建县衙,统领一方水土,汇聚一方人才。可以想见,那时商铺热闹的叫卖声和衙门前喊冤的哭声,会交织出一幅何等的景象。如今,她已让位于湖寮镇(大埔县城),但历史的骨架应该还有,贵族的气质应该还在,只是她变得小心谨慎了,不会轻易露出真实面目,更不会用宫、商、角、徵、羽哀叹从盛而衰的那个时刻。
带着一腔好奇和憧憬,和妻驱车来到了距离梅城近90公里的茶阳镇。
车子停在大埔中学附近,一转弯便看到狭小巷子尽头的“父子进士”牌坊,目测高度超过10米,像是从古代深巷里走来的一个高大武士,加上是逆着光看,便觉有种咄咄逼人的威严感。走近看,却觉得有几分文人的秀气了,雕刻工艺精湛,有人物,有花草,刀法有抑有扬,有精工也有豪放,能称得上是石雕艺术的精品吧。古代的成功人士大都喜欢回家乡建祠堂、立牌坊,茶阳镇这样的建筑并不少见,定是出了不少饶相、饶与龄父子进士这样的名人。
看“父子进士”牌坊旁的介绍,得知这个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由头是饶氏父子进士都曾任“中书舍人”一职,职掌皇帝诏令,宣布朝廷德政,显然是住过高贵丝纶阁的,加之世有美誉,故得此名。
“丝”、“纶”、“世”、“美”,每咀嚼一个字,都会令人产生一种高贵的感觉。这种高贵带着浓厚的文人气息,知书达理,细致入微,知晓人性中温善的一面,以美为中心,不会用极端的手段角逐肮脏的利益,是高贵中的上品。中午时分我们在一家路边小店要了大埔的特色小吃老鼠粄,饭后老板用温和而不卑不亢的声音问我俩要不要坐下来喝点茶,我们说不了,她便用客家人特有的那种微笑送我们出了门口,那一刹那的感觉就是“丝”、“纶”、“世”、“美”。
饭后顶着大日头转到了老街。与梅州其它古镇相似,大都是骑楼,相距4米多宽的两个大柱子之间,就是一个门面,一间又一间,亲密相连成一个通往深处的街道。骑楼大多是三层高,下面是商铺,上面可以住人。街道两面的骑楼距离也不过4、5米的样子,想老死不相往来都难,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距离,想制造点邻里纠纷其实也很难。
几乎没有一条街道是笔直的,总有某个弯度把另外一些街铺遮住,总会在某个弯处,枝杈出另外一条小街。就这样,茶阳镇的老街保留下来与其它古镇不同的地方,那些古镇现在基本就是一条街面了,而这里还有纵横交错近2平方公里的街面,存留着据说是粤东地区最大的骑楼群。
远眺茶阳镇老街上的骑楼,大多破败不堪,像一个没落的贵族,不修边幅,散散漫漫。近处凝望骑楼上的细节,却能随处看到布局在窗户四周及梁栋上的楼花,中西合璧,开放又不失内敛。像那个没落贵族从来不肯丢弃的华丽衣衫,虽经百年,华丽没有褪尽,气象仍在。
终于摸索着走出老街,深深吐了一口气,为夕日辉煌的茶阳镇感到惋惜,也为今日的茶阳镇还无力修复、还原夕日老街的辉煌而叹息。正当我对妻子抒发感叹之时,迎面到了茶阳镇的文化广场,舞台上“中国花环龙之乡——茶阳”闯入眼帘,异常醒目,还有楼壁上张贴的《茶阳文艺专刊》,上面介绍了茶阳镇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还有流传在当地的传奇故事和客家山歌。
不能亲眼见到传承下来的“花环龙”,也听不到专属茶阳的汉剧,但在一时一丝的感受中,我能够触摸到这个乡村贵族时刻散放出的文化气质,在辛劳的耕作之余,擦去汗水和泥浆,涂上耀眼的粉墨,自信地登场、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