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的发展,带你闯荡不一样的江湖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篆刻可谓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用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拥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作品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民国时期的画家,好多都要标榜自己诗书画印四样本领,而且一般画画最好的,都要说自己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
这里面的心理很微妙的,但是可见大家还是蛮高看篆刻(俗称印章)这门艺术的。
但篆刻主要用篆字,而大篆小篆今天人皆不识,所以这门艺术近年来一直都是小众的艺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再小众的艺术,也有门派。
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画坛剧变,门派林立,篆刻江湖也不例外。
接下来我们综述一下清末民国时期两百年篆刻江湖的风云变迁。
让你可以看到篆刻史上开门立户的宗师们,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江湖中凭借各自的篆刻刀杀开一条血路。
我首先从浙派和皖派开始讲起,清代中期是浙派和皖派的天下。浙派的典型特征是切刀法,模仿古玺印斑驳沧桑的笔画痕迹,典型人物是丁敬,西泠八家之首。
而皖派则比浙派更显得工整流利,多以冲刀法为主。
下面对于两种刀法进行一下详细的讲解。
冲刀法
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
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
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
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
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切刀法
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
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
应使切刻出的线条气势连贯,浑然一体。
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
但是新的大师就在这两大门派如日中天的时候诞生了。
这个新的宗师,名叫邓石如。他虽然是安徽人,但和传统的皖派又截然不同,所以有人干脆称他所创立的门派为“徽派”。
邓石如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他的书法的独特风格融入到了篆刻之中。今天大家觉得这没有什么稀奇,但在当时的印坛,这就像平地一声惊雷,大家猛然发现,篆刻还可以这样玩!
邓石如有一方著名的印章——“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被公认为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转折之作。
这方印章,被很多人学习和临仿过。
无数的篆刻家通过临仿的名义,以各自独有的风格和技巧向这方印章致敬。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傅抱石,就刻过一方“江流有声”。
从邓石如的变法开始算起,到傅抱石的时代,足有两百年光景。
这两百年间,中国的篆刻艺术几经转折和突破,波澜壮阔。
邓石如去世以后,受其影响的高手数不胜数。
比如吴让之,就从邓石如的篆刻中学到了精髓,他也将自己的书风融入篆刻,这条路子叫做“以书入印”。
邓石如发明的新武功”以书入印“,又有文化,又好操作,确实风靡半个印林,但这一派武功并没有一统江湖。
浙派这样的一个江湖大门派,绝没那么容易倒下。在邓石如、吴让之等人风靡中国之时,也有钱松、赵之琛等浙派后人,马不停蹄的紧追猛赶,修炼新功。
钱松在总结浙派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切中带削的新刀法,显得立体感很强,对后来的吴昌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慢慢的印坛又出了几个大师,其中就有两人,一工一写,一南一北。
北边的是客居京城,出身湖南的老木匠齐白石,南边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陈巨来。
他们两个人的篆刻风格正好代表着两个极端,
齐白石的篆刻暗合他大写意的画风,泼辣狠厉,布局绝险,差不得一寸一毫。
陈巨来则是学工细的圆朱文,儒雅工整,静穆安然。
实际上,两人的风格都像是在悬崖上走钢丝,齐白石在大写意的路径上走到了极限,而陈巨来则在工稳一路的印风上达到了巅峰。
他们两个人倒是没有什么交往,估计性格也是合不来。
然而,二人都到了篆刻艺术的最高层次,差别不在技术,而在口味了。
总的来说,齐白石重在对刀法的创新,而陈巨来专注于章法的精妙,这就像《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关于用气还是用剑的争论,不能说谁对谁错,到了顶级,都是对的。
看完有没有觉得篆刻的江湖也很有意思呢,
那就快快抓紧学习起来吧。看看你更适合继承哪个门派?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公众号:篆刻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