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但矫枉过正给后世留下了巨大隐患
北宋初立,赵匡胤就询问赵普为何五代战乱不止,赵普就用“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八个字进行概述。赵匡胤就向赵普询问应对之法,赵普又用了八个字概述“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也就是说,赵匡胤君臣将五代的乱局归根于君权与中央的衰弱,导致了权臣与地方割据的强势。
熟悉中国历史的或许都知道,这种情况的应对之策就是伸张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而实际上在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已经为北宋打下了很大的基础,柴荣通过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君弱臣强的现状,并通过建立中央禁军加强中央的实力,可惜的是后周世宗在位仅仅五年,好多政策没有形成制度进一步落实。而柴荣留下的政治遗产被赵匡胤继承了下来,北宋君臣开始动用国家机器大刀阔斧地展开改革。
赵匡胤首当其冲对禁军进行改造,但问题却来了。赵匡胤是靠着禁军的支持才登上皇位,面对这些昔日的老战友,赵匡胤不好意思开口。经过和赵普的反复商议,还是要硬着头皮去直面这些有功的老战友。
杯酒释兵权
一天,赵匡胤把这些将领都叫过来喝酒。赵匡胤先是感谢这帮兄弟的拥戴,众将领一听个个乐开了花。
赵匡胤接着开始自讽道:自己何德何能能当上皇帝。
这时就有一些将领感到有些不对劲,连忙拍马屁安慰赵匡胤说:陛下是天命之子不是一般人。
宋太祖开始套路了,继续言道:自从当皇帝之后天天吃不好睡不好。
将领们这时就冒出冷汗问道:皇帝你到底怎么了啊?
赵匡胤直接开门见山:再做的都是我信任的兄弟,我对你们一万个放心。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手下把刀架在你们的脖子上,给你们黄袍加身怎么办?
老赵把话刚讲完,众将领急忙簇拥过来下跪:这我们确实没想过,还望陛下救救我们。
赵匡胤看兄弟们这么识时务,就对他们承诺:交出兵权,给你们荣华富贵,结为联姻子孙后代共享富贵。众将领个个心领神会,第二天将领们就开始纷纷称病,交出了兵权。
改造禁军
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太祖就开始改造军队。首先将地方的精兵都抽调到禁军,加强禁军实力,把禁军打造成为首都的卫戍部队以及皇帝直属的国防军;变地方武装为厢军,负责地方的治安工作。然后就是削弱禁军将领,在后周时代的编制是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二司机构,赵匡胤直接改成了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三衙机构。最后禁军的驻地进行不定期更换,禁军将领也是不定期任职,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目的。
分割相权改造地方
为了加强皇权,赵匡胤开始分割相权。设立枢密使与三司使,将宰相的军权与财权剥离出来。又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进一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废除宰相特权的“坐论”之礼,经过改革宰相的地位大大降低。
对于地方行政机关变“道”为“路”,设立监司结构,顾名思义监视地方。监司结构分别设置:转运使(负责各地物资调度,后期可以考核地方知府)、提点刑狱(负责各路律法与治安工作)与提举常平司(负责各路民生经济)。可以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关注民生
中原大地连年战乱,民生凋敝,宋太祖特别关心民生问题,想尽办法减轻人民负担。比如,在宋之前,政府大兴土木征调百姓服役,百姓需要自备干粮义务劳动的;而赵匡胤做出了调整,今后国家征发民力提供钱粮,百姓与政府变成了雇佣关系。
民以食为天,宋太祖关系农业的发展。在大丰之年,粮食价格低,政府会以往年平稳的价格收购粮食,保障农民的积极性;大灾之年,粮食价格高,政府就会拿出官量稳定价格,加强各地调度保持供应。
从民生问题的一些措施上,可以看出宋朝已经有了现代化政府的雏形。
太祖碑誓
宋太祖曾经将大宋的国策刻在石碑上,让后世之君遵守,这就是著名的太祖碑誓。
根据《宋史》,碑文上有三条内容:、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传闻这三条是宋朝皇室的秘密,在靖康之变时才大白于天下。
但令人疑惑的是,这三句话条条能够体现皇恩浩荡,为什么要隐瞒呢?而且只有皇帝知道,每代皇帝还能保守秘密,连亲近的大臣都不知道。虽然奇怪,但北宋160年,完全遵守了这三条,这三条可以说是大宋的国策。
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赵匡胤利用国家机器对王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五代十国乱世划上了句号。但凡是矫枉过正也为宋代积贫积弱的现状埋下伏笔。
从安史之乱起,中原王朝衰落,游牧民族重新崛起。到了五代,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交予契丹,导致中原门户大开,加剧了中原王朝的危机。而宋太祖推行的政策,使得出现重文轻武的现象,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致使对外战争中,宋朝很少取胜,常常以经济为后盾拼消耗逼退对手。
为了加强皇权,控制地方,增设了不必要的官职,造成了严重的冗官现象。而这一系列的新问题,被赵匡胤一股脑地留给了后世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