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君匋谈篆刻

印章是我国的一种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由于书法重于雕刻,不同于一般的工艺美术,所以把它别称篆刻艺术。

篆刻是以篆字为主的,虽然也可以刻隶书、草书乃至简体字,但是,应以篆书为主。所以有志于篆刻的人,必须把篆字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篆刻人)。

明清两代的篆刻大师,无不因为在书法上成就突出,别树一帜,然后才在篆刻上有所突破的。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和近代的齐白石,都是如此。陆放翁教子做诗有“工夫在诗外”的说法,刻印也是这样,可以说是“工夫在印外”。这个“印外”,主耍是在书法上。

△图一

除了书法因素之外,注重印章的传统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追溯印章的历史,可谓久远。它的起源很早,一般都认为起源于三代。到了汉朝,它的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汉代印章在书法的结体上力求美化,在印面的处理上力求完整,在线条的刻制上力求挺拔浑穆。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可谓奇峰突起,在印章史上是光辉的一页。

汉印的字体大多方正堂皇,和隶书有相通之处,所用的书体就是所谓“缪篆”亦称“摹印篆”。后人集汉印文字编成《汉印分韵》、《汉印文字征》。这两本书今天都容易购得,是很好的工具书。

我刻的“无倦苦斋”(图一)即是师汉之作。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想使它以石刻的斑驳,反映出笔墨在宣纸上渗化的趣味。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要请读者多加批评。说起这方印章,实在使我忍俊不禁——我崇拜清代赵之谦(无闷)、黄士陵(倦叟)、吴昌硕(苦铁)三大家,费了多年之力,收集他们的印作,件数均逾一百,遂取三家别号之首字以命我斋(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篆刻人)。

△图二

不意在“文化大革命”刚一开始时,即为此而被拳打脚踢,因为“无倦苦斋”四字在上海方言中和“无权可抓”的读音相似,他们便据此认为我在政治上“野心勃勃”。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则大笑话。

从事篆刻创作必须继承汉印的传统。这是大家公认的一条准则。初学者,可以选择方平正直的汉印入手进行临摹,以汲取营养。近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印选》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其中秦汉印部分不乏精美之作,可供赏玩研究。

当然,师法古印不能为它所羁,诚如潘天寿氏所说“心有古人毋忘我”,要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的面目,要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关于这个问题,叶潞渊先生在最近全国篆刻评比会上发表过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小小的印章,内容很复杂,山水草木都可以放进去,但主要的应把你自己放进去。(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篆刻人)。”

我的学生陈茗屋曾经临摹过二千方秦汉印,基本功很扎实。但是,他更在书法上苦下功夫,再加上文学、美术等各方面的修养,遂在这次全国篆刻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就这方“人有病,天知否”(图二)来看,师古玺而又反映了自己典雅堂皇的风格,是成功的。茗屋年来致力于大篆的研究,印外求印,试图在古玺形式的创作中有所突破,方法是正确的。

△图三

谈到继承传统问题,我也不能不痛心地指出,现在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的所谓“篆刻作品”,问题不少。且不论它不讲传统,是无本之木,即从文字来讲,常常谬误百出。陈大羽,田原二位同志在篆刻评比会上对此提出了批评。北京的康殷同志也尖锐地指出某大报竟把“百家争唯”当作“百家争鸣”来发表。我同意他们对此而作的批评。的确,篆刻作品的文字必须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政治内容强烈的印章。我在上海的刊物中,也看到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印章,竞把“没”字刻成“汲”字,这种极其错误的东西,怎么可以拿出来发表呢。

怎样才可避免在印章中出现错字呢?我觉得,文字修养很差的同志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杜绝错字的,关键是勤学,多查字典,多请教专家。尤其是多查字典,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始终在你身边的老师。查篆字的字典,比较权威的有《说文解字》,虽然它是汉代人所编的,但是至今仍然充满着生命力,而且近年再版的又附加了现代部首查字法,一般学生都可以查阅。不过,近年来也再版过一本叫《六书通》的,这本书里所收的字却大多是杜撰的,存在着很多错误,极不适宜初学者使用。

△图四

印章除了师法秦玺汉印之外,还要多研究明清两代的作品。篆刻在这两个朝代,真是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古代大师的作品在今天仍然给我们以莫大的启迪。

我刻的《丛翠堂》(图三)是取法赵之谦的。赵氏的印作生动活泼,风韵婀娜,尤其在手法上,特别强调“密不容针,疏可走马”。我在这方印章中将“丛翠”安排成一行,使其密不容针,与“堂”的稀疏形成对比,使整个印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我刻的“丙午生”(图四)是取法吴让之的。吴氏的印雍容秀丽,流转多姿,在章法上匀净平稳。我的这一方印章,采用了吴氏的写法和章法,但由于这三个字碰巧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我便在线条的表现上采用不同的刀法,以打破板滞。

△图五

我刻的“冰壶词客”(图五)是取法黄士陵的。黄氏的印作锋锐挺劲,光洁妍美,看似呆板,实不呆板,而具有很多的变化。我在这方印章的创作上,是深受其影响的。但是,我在边线的处理上,采用了古印破残的效果,以造成和黄氏不同的面目。

在创作的实践中,我觉得,不论是秦汉印还是明清各家,只要确有长处,就都可以取为我用。关键是要开动脑筋,不要刻意摹仿。

△图六

即使在印章文字上,也应该开动脑筋,不要落入俗套。比如收藏印,很多人都喜欢用“珍藏”二字,你是“某某珍藏”,我也是“某某珍藏”,陈陈相因,令人乏味。我的收藏印有“曾经钱君匋珍护”、“作者给君匋的”、“君匋过目”、“海月庵藏”、“钱君匋解放后所买的”、“钱君甸审定印”……。十年动乱以后,我被抄走的书画有一部分发还到我手中,我刻了两方印章作为收藏印记铃于其上。一是“与君一别十三年”(图六),另一方是“庚申君匋重得”(图七),借以抒发我对这些文物的亲切感情。

△图七

现在从事篆刻的年轻同志,往往对边款不够重视。这是不对的。边款和印面一起组成了一方印章,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而且,印面狭小,文字以少为宜,未尽之意,可借边款道之。我自己刻过“钟声送尽流光”的闲章,复在印侧刻了长跋:“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闻寺钟。及长,客杭之吴山,山寺钟声,或透晓雾而荡漾枕衾,或随暮霭而飘堕几席。暮年,徙沪之澄衷中学。讲舍之侧,有层楼一巨钟。憩迹其下,至移十霜,报时之音,晨昏不息。一九三七年秋,日寇侵沪,仓皇离校,奔流湘鄂等地,不复再闻钟声。翌年还沪,寓海宁路,每值南风,江海关巨钟犹可隐约而闻。溯自幼而少而壮,钟声送尽流光。回首一事无成,今老矣,初明成事之途,唯与工农结合。壁间小钟滴答,促余践之,余决尽余年以赴。一九五三年冬,君匋刻并记”。这是一例,其它跋语还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边款除以双刀、单刀刻阴文外,也有以双刀刻阳文的,变化很多。从事篆刻的都要知道并且学会。有精美边款的印,才算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作者简介:钱君匋(1907~1998),浙江桐乡屠甸镇人,名玉堂、锦堂,字君匋,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钱君匋山馆、抱华精舍。他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他是一位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创作有《长征印谱》、《君长跋巨卯选》、《鲁迅印谱》、《钱君匋印存》、《钱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等数十卷。

(0)

相关推荐

  • 篆刻观察——“吴赵对峙”的赵叔孺

    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论:"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当推安吉吴昌硕, 及先师鄞县赵叔孺时桐先生,可谓一时瑜.亮.然崇昌老者,每不喜叔孺先生之工稳:尊叔孺先生者,辄病昌老之破碎.吴. ...

  • 《中国篆刻》第38期 理论研究—— 试析黄牧甫两下广州对其印风的影响

    试析黄牧甫两下广州对其印风的影响 邓长春   胡代林 内容提要:黄牧甫(1849-1908),即黄士陵,安徽黟县黄村人.字牧甫,以字行,又字穆甫.牧父.穆父,号老穆.倦叟.倦游窠主.黟山人.黟山病叟, ...

  • 徐正濂谈篆刻技艺之“个人意见的作品批改未必有什么太大意义”

    书法馆公众号徐正濂听天阁印话序言徐正廉 黎清君拟将我为学员批改作品的文字结集,嘱我写几句.我觉得这些个人的意见未必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这些是针对每一位作者作品的看法.大家的审美倾向.创作风格各不相同 ...

  • 【杂谈】方介堪谈篆刻

    篆刻顾其名可得其义,乃篆与刻之艺术. 所谓篆者,指别篆.择篆与书篆.统之则谓篆法,刻则指刀法.认得文字,且能辨别其时代界限,此谓别篆.篆本仅指小篆,乾嘉以后金石学昌盛,遂有金文之学,及光绪之末发现甲骨 ...

  • 篆刻知识 | 叶一苇谈“篆刻非印章”

    作者简介:叶一苇(1918.4.13-2013.2.26),男,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浙江省武义县人,西泠印社原理事,著名书法篆刻家,篆刻理论家,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顾问,浙江省文史研究 ...

  • 浅谈篆刻的临摹以及向创作的过渡

    曾有朋友问我,学习篆刻有无捷径可走,我肯定地回答说有,凡事只要方向准确,方法正确,就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这就是捷径.             那么什么是学习篆刻的正确方法呢?           ...

  • 【金石春秋】谈篆刻章法的构成(二)

    ►接上期 10 大小相参 ►"海日楼"印中从大到小依次为"楼""海""日",为了协调,笔画最少的"日" ...

  • 【金石春秋】谈篆刻章法的构成(一)

    篆刻 ►篆刻章法的构成,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也是篆刻风格形成的基本条件.本文是对上期<篆刻章法浅析>的进一步举例说明,下面以吴昌硕作品为例来说明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 1 破除 ...

  • 吴子建谈篆刻刀笔表达问题(附原钤印高清图150幅)

    来源:中国书法网 吴子建谈篆刻刀笔表达问题 吴子建,篆刻取法高古,大方又富有细腻微妙的变化.他谈及刀笔问题时讲到: 明清以来,无数篆刻家在琢磨研究实践篆刻中使刀如笔,或者说如何体现金石气的问题.浙派用 ...

  • 刀法决定印人水平高下,当代名家张公者谈篆刻创作

    @篆刻微刻 张公者 亦署旭光.弓者,号容堂,1967年生于辽宁兴城.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公者工作室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 ...

  • 田志顺:浅谈篆刻学习的读与临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它自有其本身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临摹. 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通过临摹可以较好地认识与理解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