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卵用的智能手表还有市场吗。。。
2014 年是可穿戴市场最火热的时候,各个电子大厂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一时间各大厂商将整个可穿戴市场炒得风生水起。然而受限于电池技术,短暂的电池续航使它无法像传统手表那样方便省心;受限于硬件性能,它也无法独立于手机使用。这些缺陷使得它成了一小部分极客玩家和追求新潮事物的年轻人的玩具,并没能像当初的智能手那样渗透进大众的生活。
市场遇冷,智能手表的冬天已经来临
当我们在谈论智能手表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得谈谈 Moto 360 和 Apple watch。
Apple Watch 作为苹果这十五年来创造的第四款全新产品、库克担任 CEO 之后的第一款全新产品,并没能够延续如 iPod、iPhone、iPad 那般改变世界、重新定义市场的影响力,今年第三季度的销量甚至比去年同期还要低(当然这也跟 Apple Watch Series 2 产能不足有关)。
而 Android Wear 阵营的代表 Moto 360,圆形表盘的设计使它一经发布便备受关注。因其有别于当时市场上其他智能表那种看起来过于智能以至于显得傻大粗笨的设计,使 Moto 360 在 2015 年占到全球智能手表 10%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仅次于三星。但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出货量却同比大跌 73.3%,目前市场份额排名世界第四。今年 12 月 3 日,联想已经表示将无限期推迟新款智能手表发布。
根据 IDC 的数据表明,到 2016 年第三季度全球一共卖出了 270 万只智能手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51.6%;Fitbit 在年初的CES 上发布的智能手表 Blaze 至今未在市场上引起多大的反响;微软已经解散了 Microsoft Band 3 的研发小组;而三星的新品 Gear S3 已经放弃了 Android Wear 而是采用了自家的 Tizen 系统,应用生态堪忧。
对于智能手表的需求是伪命题吗?
智能手表最主要的功能是运动数据记录和通知显示,大多数智能手表都可以回复 QQ、微信等即时消息,但手表屏幕尺寸有限,交互上不比手机来得方便,必须更多地依赖语音输入。而语音输入的弊端一是无法 100% 精准识别,二是使用环境受限——嘈杂的环境下语音有很大几率识别失败,难以担当重任。以至于在新鲜期过后的大多数使用场景里用户也就回复个微信语音什么的,重要的信息还是得掏出手机来处理。
举个生活上的例子,不论是 Android Wear 阵营的智能手表还是 Apple Watch,都已经支持扫码支付,理论上来说是很方便,广告片里面用起来也很炫酷。可受限于硬件配置,智能手表没法达到手机那样的高效反馈速度,即便是万众瞩目的 Apple Watch 也是到了第二代才解决卡顿的问题,还不如直接把手机拿出来更简单。
更令人沮丧的是,大多数搭载了 LED/LCD 显示屏的智能手表都无法使用超过三天;而搭载电子墨水屏的智能手表,虽然续航有所提升但却由于材质限制在体验上并不友好;至于那些采用传统手表界面的“智能手表”连通知都看不了,也就是个手环而已。
而今智能手表的机会可能更多的体现在运动和健康上,不论是苹果、联想还是小米,都将运动作为主打功能。毕竟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健身了,带着手表跑步、游泳能更精准的记录自己的运动效果,还可以在朋友圈登个排行榜等好友点赞。
不过如果只为运动计数目的,价格相对低廉的智能手环可能是更经济的选择。毕竟智能手表售价较高,Moto 360 售价¥1799起、华为 Watch 售价¥1988 起、Apple Watch Series 2 售价¥2188 起,即便是国产的 Ticwatch也得¥999,小米生态链的华米手表也得¥799,华为荣耀的 S1 虽然只要¥699,但却只有 1.04 英寸的黑白显示屏。智能手表这样的价格作为一款非必需的手机配件而言,只能算是昂贵的玩具。
需求存在,只是得等技术跟上来
除非处理器在性能和功耗上有突破、或者电池技术有了革命性的进展,并且能将成本降低到能令更多人接受的程度,不然智能手表还只能是小部分人群的玩具,无法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已经在太多的影视作品中看到未来世界里可穿戴设备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真正实用的智能手表一定会出现,只是暂时还需要等待下一场技术革新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