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挖孔屏”:它真的就更先进吗?
2017年9月13日,苹果发布了iPhone X——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是苹果历年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产品之一。对,笔者说的当然不是它在销量方面的影响力,而是那块争议极大的“刘海”造型……
从“18:9”到“刘海”到“水滴”,从2016年底到2018年底,除了极个别的厂商还能坚持自我之外,手机业界的其他参与者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集体演出了一场名为“跟风”的大戏。直到最近,随着伸缩式全面屏、双面屏手机、柔性折叠屏手机的先后诞生,我们才好不容易重新看到了一点“百花齐放”的希望。
真的是这样么?
2018年10月初,三星召开了自家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一口气公开了五种新一代全面屏设计,其中就包括名为Infinity-O的屏内挖孔方案。而到了12月10日,搭载此款“黑瞳全视屏”的三星Galaxy A8s就正式发布,这就是“挖孔屏”的全球首发了。
12月10日三星首发挖孔屏,仅仅七天之后,华为发布了同样采用挖孔屏设计的nova4,再过了七天,华硕旗下的挖孔屏智能手机设计也遭到曝光……这剧情,有点似曾相识啊?
挖孔屏有什么好?
要直观地搞清楚挖孔屏幕的优点与不足,首先当然要弄清楚它的原理。
针对目前市面上存在的两种挖孔屏,我们分别制作了一幅简单的结构示意图。从这两张图中,相信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前已经出现的挖孔屏幕,全部都是基于LCD(液晶)面板开孔的方案。而且,所谓的“挖孔屏”严格意义上都没有完全将屏幕挖穿,这也是为何厂商们也会称之为“屏下摄像头”的原因……
其中,“盲孔模式”的挖孔方案是仅在液晶屏的背光层上开孔,而摄像头位置对应的液晶层实际上没有挖穿,仅仅只是未注入液晶材料而已;相应地,“通孔模式”也只是多挖了一层液晶层,最上面的触控层和玻璃盖板层也都是保留完好的。
如此一来,不管是“盲孔”还是“通孔”,挖孔屏幕相比于之前的“刘海屏”和“水滴屏”,首先最大的好处就是摄像头对于屏幕面积的侵占的确更少,从视觉层面上来说,挖孔屏的屏占比的确要比“刘海”和“水滴”都要高得多了,这的确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没得黑。
其次,如果大家看懂了刚刚上面那张图,其实也能意识到挖孔式设计相对于“刘海屏”还有一处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它的摄像头上方区域依然是有触摸感应的,这意味着在某些游戏中,挖孔屏不会像水滴和刘海屏那样有一大块硬生生的操作&显示“缺口”。事实上,甚至也有厂商巧妙利用了摄像头上方的屏幕可触摸这一点,来实现一些有趣的快捷功能。
好了,以上就是“挖孔屏”的优势所在了,而正如此前所有的全面屏设计一样,挖孔屏也有一些突出而且无法避免的弊病。
让我们再看一次这张图:对于盲孔方案来说,摄像头镜片的上方覆盖了液晶层、触摸层、玻璃层三重结构;而对于通孔方案来说也有触摸层和玻璃层两层。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相比于传统的前置摄像头(表面最多只有一层玻璃),采用屏下设计之后,“挖孔屏”的前置摄像头表面透光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为了让挖孔屏的“孔”尽可能地小,这意味着前置摄像头的镜头模组直径也不得不再次缩小,而(相对的)低透光率+小镜头,直接导致的就是打折扣的进光量。
与此同时,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当前出现的屏内挖孔方案全部都是基于液晶屏幕的。难道OLED不能做屏内挖孔么?当然可以,但是目前网上的种种爆料内容显示,只有三星才拥有OLED的屏下摄像头技术。而这就意味着,对于其余许多跟风屏内挖孔方案的手机厂商来说,必须重新用回LCD液晶屏,与此同时放弃只能用在OLED屏幕上的屏下指纹方案,重回机背指纹。
最后,尽管对“屏占比”的追求本身是驱使全面屏进化的原动力,但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光有更高的屏占比,没有更好的屏幕色彩的话,本身也和买椟还珠无异。然而,为了屏下摄像头,大量的手机企业放弃色彩更好的OLED用回LCD屏幕,这样带来的“高屏占比”,是否真的意味着更佳的视觉体验、是否真的是为了用户好呢?
就在今天,某品牌的屏内挖孔摄像头设计图于网上曝光,而一位网友的评论则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挖孔屏”所存在的隐忧:
“大家都这样,消费者无从选择。一旦这成了行业惯性,那么落后者反超的机会也就来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小巧亲民的小米Play,想要你在新年玩得尽兴
小米推出了智能手机的“新品类”——小米Play。
真是戴威“一票否决”了ofo的未来吗?
最近几家共享单车企业的动作,可谓是话题性十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