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夫人法则:如何科学提升孩子的“钝感力”?
文丨王小骞 编辑丨金雀儿
来源丨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ID:WXQCOLLEGE)
推荐丨布谷学习(ID: iBookgood)
布谷老师
“钝感力”对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渡边淳一认为:
钝感力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如何科学提升孩子的“抗挫力”“钝感力”?
“钝感力”对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甘地夫人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一场大病需要手术。
术前,拉吉夫非常紧张、恐惧。
医生打算说些善意的谎言,如“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来安慰孩子。
但甘地夫人认为,孩子已经懂事,这样做不合适。
接着,甘地夫人来到儿子拉吉夫床前,平静地告诉他:
“可爱的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之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一切。
把困难说成没事,这种安慰带不来任何帮助。
但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告诉他真相,鼓励孩子接受,他反而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掩盖真相,让孩子更加恐惧,教他学会接受,才是反转的开始。
这就是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则,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提升“钝感力”。
现实生活中,很对孩子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
很多父母要么就骂他没出息,要么以善意的谎言骗孩子面对?
这两种方式显然不合理。
骂伤孩子自尊,解决不了问题;
哄骗孩子去试,知道真相后更加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一系列负面反应。
比如,孩子本来就害怕,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去试,只会加深恐惧,还可能从此不敢再碰这件事,也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如何科学提升孩子的“抗挫力”“钝感力”?
“失败恐惧症”是拦路虎
对失败,人有天然的抗拒,孩子也一样。
著名歌手李琛的儿子喜欢玩积木,有次花很大力气搭了个作品,眼看就要完成了,就在最后环节上,积木轰然垮塌了。
儿子也一下子崩溃,倒在地上打滚撒气,把积木踢得满地都是,哭喊道:“完了,我失败了,我以后再也不玩积木了……。”
李琛告诉他,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重新搭一次不就行了,儿子说:“我都搭了一整天了,怎么从头来呀,你从来一个试试……”
孩子因积木没搭好生气,是气自己失败了。
它让孩子一时失去自我掌控力,换来“我很差”的沮丧,孩子抗拒这样糟糕的感觉,所以逃避困难,不愿再次面对挑战。
《抗压力,逆境重生法则》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比如恐惧情绪会引发逃避行为,不安情绪让我们为了避免更多的失败而不敢去挑战,忧虑会让我们蜷缩在家不外出……。”
害怕失败,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恐惧、不安和忧虑等。
它们会吞食孩子的积极性,变得不敢接受困难。
父母也会经常听到孩子的借口:
“我不喜欢做这个”
“我不擅长作文”
“我学不会……”
孩子蜷缩在舒适区内,不敢也不愿向前迈出一步。
勇敢面对困难,要打败“失败恐惧”这个拦路虎,情绪不再下滑,才能反转向上攀登。
直面挫折,先直面内心恐惧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跟儿子散步,儿子向他坦露自己的害怕。
儿子怕考砸,说:“爸爸,明天就要考试了,我真的好害怕会失败。”
黄仕明听完,虽然内心也闪过一阵担心“孩子考砸了怎么办?”但他很快放松下来,站在孩子的立场来体会他的感受:“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有过害怕失败的经历,但是,我也认为你有可能会成功。”
孩子担心失败的背后,是他认为自己不够好,自我怀疑。
而只有当孩子能够面对接受内心的恐惧,才能做出下一步的自我改进和信心的建立。
帮孩子认出情绪,并引导他接受,才能找到情绪的根源,从而真正解决它。逃避情绪,或掩盖它,反而容易被它掌握。
试想,当人被一条狂吠的狗紧追不放,如果越是害怕得狂奔,它就越因你的恐惧穷追不舍,但如果你停下正对着它,并捡起石头准备攻击,它就会转身逃走。
恐惧感也是如此,孩子越在困难面前逃跑,困难就好像无处不在,如果停下来面对它,恐惧就会缩回爪牙。
之前的不安,也逐渐变得安稳,反转才能从此开启。
其实恐惧失败,不完全是坏事,它能激发孩子进步的意愿。
但如果陷入恐惧而一再回避困难,就要正视并处理情绪。
勇对挫折,“内在支持”不可缺
击退负面情绪,孩子就要趁胜追击,而反转失败,全靠孩子有“内在支持”。
1
重建“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遭遇挫折,孩子会感觉“我很差”“我不行”,丧失信心,它是孩子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的主要原因。
帮孩子找回信心,从建立“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开始。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这么定义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某项目标或成果的自信程度。”
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对于某项目标或某个行为,自己一定能做到”的自我感觉程度。
它是一种强烈的信念,为了达成某项目标付出行动,就算有困难,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孩子从所擅长的事物中,更容易获取自我效能感。
画画也好,唱歌也罢,只要他擅长,我们就可以提供机会,可以是爸妈跟他比赛,也可以和小朋友们比试,目的让他从中获取成绩,重获信心。
对于孩子不擅长的事物,可以让他从胜任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升级,从而建立“我也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2
做孩子心灵后盾
挫折后重振,要有心灵后盾的支持。
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他从挫折中快速复元。
在这里,孩子能够倾诉困难、苦闷、喜悦等任何遭遇,父母也很乐意倾听,并给予帮助;
在这里,孩子能感受到安全,内心是敞开的,不必担心无理的批评和责骂。就算有不愉快,但很快能合好如初。
如此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
因为我们的接纳,孩子遇到挫折,就不会持续自我否定,我们的帮助和鼓励,让他很快恢复内心力量,有信心战胜困难。
3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孩子逃避困难,是他认为失败是糟糕的,但失败却是有益的,前提是:能从中吸取教训。
陪孩子一起,从失败中找原因:
孩子试卷上生字总是写错,平时是什么原因在生字上有疏忽?
孩子舞蹈比赛节拍踩不准,平时很可能不太留意拍子,或对舞蹈也并不熟悉……
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方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样失败的无用、可怕,也能转变为有益与亲和。
孩子对失败也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不再那么惧怕。
勇对挫折,是陪伴孩子战胜自我的过程。
陪孩子试一次,再试一次,再再试一次。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探索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