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夜啼(儿科)】
夜啼
新生儿或小婴儿夜睡不安,易于啼哭,或每夜均定时啼哭,严重者通宵达旦,不能安睡,白天却神情如常者,称为夜啼。本病限于婴儿,尤以新生儿更多见。临床除夜啼外,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咳嗽、呕吐、外伤、泄泻等疾病。也非伤乳、停食、衣带过紧、皮肤疮疹瘙痒或尿布浸湿不适等生活和物理原因所致。其病多由脾胃虚寒,腹中气机受滞,气郁腹痛或不舒;或由心火上炎,热扰心神,神志不宁;或由惊恐惊吓,心胆气怯,神志不安所致。
诊断依据
1、入夜定时啼哭不止(多在子时左右),轻重表现不一,但白天安静。
2、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疾病。
鉴别要点
1、尿湿
有尿布浸湿、湿浸肌肤不舒的情况。有哭声较响、尿布浸湿、臀部红赤;一般换尿布后啼哭即止。哭时不定,多在后半夜。
2、饥饿
此类婴儿多有乳母乳汁不足的情况。此啼哭时间不定,饥则啼哭,食后哭止。
3、拗哭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中有“凡夜啼见灯即止者……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此以入睡熄灯即哭为特点,非病也。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寒:口中气冷,哭声较低,四肢不温。
(2)辨热:哭声大而响亮,口中气热,身体较热。
(3)辨惊:惊惕不安,哭声惊颤,表情惧怕,面色青灰。
2、治疗原则
本病因寒、热、惊所致,故当根据病因的不同而分别运用温脾、清心、镇惊之法以治之。
3、分证论治
(1)脾阳亏虚
【证候】哭声低微,睡卧蜷曲,腹喜温喜按,四肢欠温,食欲不振,便溏、溲清,面色青白,唇舌色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治法】散寒温脾,调畅气机。
【方药】匀气散加减。陈皮6g,桔梗5g,炮姜5g,砂仁
【打,后下】、木香各4g,炙甘草2g,大枣6g,丁香8粒,小茴香3g。
(2)心经积热
【证候】哭声响亮,见灯火则更甚,哭时面赤红,烦躁不安,身暖多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指纹红紫。
【治法】清心、泻热、安神。
【方药】导赤散加减。生地黄6g,竹叶5g,木通、甘草梢各2g,灯心草3g,赤茯苓、茯神各6g,酒川军0.5g,炒麦芽8g。
(3)惊恐伤神
【证候】夜寐中突然惊寤而啼哭,哭声尖锐,如见异物而紧偎其母怀中,面色青灰。舌苔正常,指纹青紫。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黄连、甘草各2g,当归5g,生地黄6g,朱茯苓、朱麦冬各5g,朱茯神、钩藤各6g,僵蚕5g,天竺黄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