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针疗法
主要刺激区
脊针穴位全部位于脊椎棘突下两旁,分布在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四段。其中,胸椎、腰椎旁的穴位,即为华佗夹脊穴。可分4个穴区。
一、颈椎穴区
颈椎穴区双侧共14穴(每侧7穴)。
【定位】第1~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每一椎体棘突下每侧为1穴(下同)。
【主治】头面部、颈部及上肢病症,诸如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二、胸椎穴区
胸椎穴区双侧共24穴(单侧为12穴)。
【定位】第1~12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主治】
1、胸椎穴区之1~3穴:上肢病症、胸部疾患,如肩痛、咳喘、哮喘、胸痛等。
2、胸椎穴区之4~9穴:胸部疾患,腹部病症,如:心悸、心绞痛、胃脘痛等。
3、胸椎穴区之10~12穴:腹部病症,腰骶部病症,如:肝区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等。
三、腰椎穴区
腰椎穴区双侧共10穴(单侧为5穴)。
【定位】位于第1~5穴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主治】腹部疾患、下肢疾患及腰骶部病症。如:腹痛、腹胀、阑尾炎、肠炎、下肢疼痛或瘫痪、腰骶痛等。
四、骶椎穴区
骶椎穴区双侧共8穴(单侧为4穴),此即经穴之八1穴(上1、次1、中1、下1)。
【定位】骶椎穴区各穴分别位于骶中嵴的外侧,当第一至第四骶后孔中。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下肢疾病及腰骶部病症。如:阳萎、遗精、遗尿、脱肛、子宫脱垂、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下肢瘫痪或疼痛、腰骶部劳损等。
取穴配方
一、取穴
常用有二法。
(一)压痛点取穴法:机体的病症常常可在相应的脊针穴位上反映出来,表现为压痛点。选取压痛点针刺,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脊穴压痛点的出现有一定规律。一般如下:
呼吸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1~5穴; 消化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6~12穴; 循环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5~8穴; 神经系统病症,多见于颈椎4~5穴,胸椎6~8穴; 运动系统病症,上肢病多见于胸椎1~3穴, 下肢病多见于腰椎1~5穴; 代谢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8~9穴,腰椎1~4穴; 内分泌系统病症,多见于颈椎4~6穴,胸椎3~5穴; 产科泌乳障碍,多见于胸椎6~7穴; 五官科疾病, 多见于颈椎4~6穴;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多见于腰椎1~5穴,骶椎1穴。
(二)对症取穴法:即依据脊针穴位的主治,不同部位的病症可选取相应的脊针穴。
二、配方
脊针配方组穴有三法。
(一)单一配方法:即按上述不同取穴法,各自组合成方,如咳嗽、胸痛、咯痰等胸部疾患,取胸椎1~4穴。下肢瘫痪取腰椎2~5穴进行治疗等。
(二)结合配方法:即按上述不同取穴法,分别选穴,组合成方,如肩周炎,先在胸椎1穴向下按压滑动,找得压痛点,再配合颈椎5穴进行针刺等。
(三)脊体穴配方法:即脊针穴与体穴配合组方,此法在临床上颇为常用。
操作方法
一、针具:常用28~30号1.5~2寸长毫针。
二、进针法:令病人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医者持针向椎体方向与皮肤成75度夹角斜刺入,进针深度1~1.5寸,以出现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应略略退针,变换方向针刺。
三、行针法:脊针针感多为酸麻,并沿一定方向传导。当得气后,可施以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以加强针感。如针感不强,可加用强烈的括针法。脊针疗法治病多要求有感传针感,故针感较强,但亦应据体质、症情而定。
四、留针法:脊针留针20~30分钟,其间酌情运针1~2次。
注意事项
一、体质虚弱者不宜取穴过多,刺激过强;孕妇要慎取腰骶部穴位。
二、严格把握针刺方向和深度,防止刺入胸腔或腹腔,造成刺伤脏器的事故。
适应症
据统计,脊针疗法已应用于近五十种病症,包括偏头痛、感冒、扁桃体炎、高血压、哮喘、支气管炎、心律失常、胆石病、急慢性胃炎、结肠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过多、痛经、阳萎、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