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杨瑞芳诗评焘硕和雪落无声的《立夏,在农历的枝头摇摆》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第一报

作者小传:杨瑞芳,网名炫飞,内蒙古乌兰察布市,70后,现为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写作学会副秘书长,乌兰察布诗词学会会员,乌兰察布作协会员,评协会员,爱好散文、诗歌、评论创作。

杨瑞芳评诗:《立夏,在农历的枝头摇摆》,读到临屏诗的这个标题时,心想,只有焘硕老师才有这样灵动的命题,果然,这次临屏诗的出题人是焘硕老师。焘硕老师似乎天生是语言的大师,诗歌语言的错位组合总是让人耳目一新,陌生中带来一种快意。“立夏”是农历中的节令,“枝头摇摆”,很形象的点出在初夏时分万物生长的状态。关键在于把“农历”和“枝头”串联在一起,让诗意的想象力顿时拉开,本身很平常的一个名词一下子显得诗意盎然。

且观焘硕老师的这一首诗,“五月刚刚露脸/立夏就忙着爬上农历的枝头”,“农历”就是一棵参天大树,从古至今,更迭着自己的时光,它融合着生命的热度,在年复一年中茁壮成长。“风一吹,摇来晃去”,“立夏”的步伐呀,在中国的北方总是这么不稳,因为北方的“风”还是这么强劲,甚至,“把一朵飘着的白云吹落”。诗歌到这里,是纯粹的写景,如果真的把这首诗写成一首写景抒情诗,也就没有了特别之处。诗人这里要表达的,是在“立夏”的这个节令里,人的活动,以及人在活动之外的深沉的情感诉求。

“父亲打开云朵,把云里的雨水/种在地里,就长出/自己的姓氏,一垄一垄地旺着/我们都是谷子的后代”,读到这里,感觉“弦外之响”是在言说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精神,诗人不背弃形象和抒情,没有任何焊接的痕迹,直接用“父亲打开云朵,把云里的雨水/种在地里”,而我们,都是“谷子的后代”。父亲要耕耘的,是我这颗“谷粒”,“我这颗谷粒/就在他的秋风里,日渐饱满”,成了“父亲最满意的收成”。绵延千年的农耕文化精神不仅是指我们耕耘的这一片沃土,更是中华文明这片沃土中所培育出的千千万万的优秀的儿女。情和理的交融中我们似乎为“哲理”找到了血肉之躯,任何空洞的说教远没有“一人一物一故事”来得更实在,更有说服力。诗歌中最后几句,“感恩父亲,我常把/立夏当作乡愁/也常把自己当成谦卑的谷子/长得越高,腰弯得越低”,回叩主题,“立夏”的命题不仅仅是一个节令,而是浓浓的“乡愁”,越长大越成熟,越成熟也越谦恭。亲情,乡情,文化……诗人正超越了自我的身影,连接到他人的心灵和感官,并让世界一起在夏日里歌唱。

立夏,在农历的枝头摇摆

文/焘硕(呼市)

五月刚刚露脸

立夏就忙着爬上农历的枝头

风一吹,摇来晃去

把一朵飘着的白云吹落

父亲打开云朵,把云里的雨水

种在地里,就长出

自己的姓氏,一垄一垄地旺着

我们都是谷子的后代

父亲用一把锄头,打理江山

总希望我们的长势

能高过他的目光,高过立夏的枝头

像一朵云高过蓝天

当那把锄头,把父亲的岁月磨老

我这颗谷粒

就在他的秋风里,日渐饱满

成为父亲最满意的收成

感恩父亲,我常把

立夏当作乡愁

也常把自己当成谦卑的谷子

长得越高,腰弯得越低

杨瑞芳评诗:读雪落无声的《立夏,在农历的枝头摇摆》,有一种沉闷、低调,甚至干渴的味道,似乎在诗歌的结尾处才感受到“立夏”的缤纷,情愫,在色彩中游移。经过冬的蛰伏、春的孕育,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诗人的视角却独辟蹊径,他眼里看到的是“老屋”“耕牛”“犁铧”“土地”,仿佛回到了旧时光,岁月沉淀的不是你渐渐老去,而是渐行渐远的往昔。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看到这些个镜头也许会恍如隔世,正如诗人所言,“记忆如潮水涌来”。显然,诗人开篇所陈列出的“老屋”“耕牛”“犁铧”“土地”并不是实写,而是他的想象。想象在“立夏”时分,应该是春耕的时候了,想象着“屋里摆设,一如从前”,想象着“两头耕牛/步履沉重地行走在黑土地上/找寻着祖辈足迹”,一种历史感、沧桑感缓缓袭来,让过去走在现代,或者让现代重复过去,祖辈的足迹就这样一行行地延伸,而一颗颗“新生的种子”却“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翻松的黑土中,新的生命在苍老中孕育萌生。诗歌似乎穿透了现实的层面,直逼读者进入理性的思辨,生命的繁衍亘古不变,一粒种子的力量可以支撑起所有的混沌苍茫。诗歌最后一节有意照应诗题,“回首处,点点嫩绿缀山坡/暖风,轻轻拂过/唤醒了立夏,不停地/在农历枝头摇摆”,这一节使全诗虚实相济,满目山河不再是记忆中的流觞,而是春风绿柳,“夏”的色彩已经频频招手,正在“农历的枝头” 摇曳生姿。

立夏,在农历的枝头摇摆

文/雪落无声(呼市)

老屋 耕牛

犁铧 土地

仿佛,过去老时光瞬间定格

记忆如潮水涌来

屋里摆设,一如从前

回忆,成了不规则主角

视野渐次扩展,两头耕牛

步履沉重地行走在黑土地上

找寻着祖辈足迹

发亮的犁铧,有力地

翻开松软泥土

一粒粒种子迫不急待

寻找自己的位置

回首处,点点嫩绿缀山坡

暖风,轻轻拂过

唤醒了立夏,不停地

在农历枝头摇摆

本文作者  杨瑞芳  授权中诗报独家刊发

声明:原创作品,报刊采用和网站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诗歌报,并请与作者联系。中国诗歌报推出的作品均出现在256上网导航的热文推荐,优秀作品有360图书馆收藏。

中国诗歌报下属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

中国诗歌报纸刊

中国诗歌报首届改稿学习班

中国诗歌报二届改稿学习班

中国乡间美文杂志社

中国诗歌报主编协调处

中国诗歌报管理处    

中国诗歌报临屏创作室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室   

中国诗歌报女诗人创作室  

中国诗歌报一群二群编辑部  

中国诗歌报甘肃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江苏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河北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内蒙古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山东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山西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宁夏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河南诗人工作室  

中国诗歌报选稿第一基地

中国诗歌报选稿第二基地

中国诗歌报精英文化基地

来稿须知

《中国诗歌报》不论平台和纸刊,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我们真诚欢迎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来稿。来稿要求如下:

1.原创首发诗歌、评论等均可,所投文字要编辑规范文档中投送,照片用附件形式单独发送。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2.本平台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打赏的费用10元以上的将微信在一周之后转给作者,有打赏的作品作者请加微信号:haidiyue886699。若7日内平台不刊发,作者可自行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