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起源(4)战争中的德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作为被协约国战胜的同盟国的成员,德意志帝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魏玛共和国成立。
1918年11月,起义的德国水手。
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兰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凡尔赛和约》封面
此次谈判与以往的战后和谈不同,作为战败国的德意志帝国被排除以外。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
控制《凡尔赛和约》的四国首脑:
英国首相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
1923年100万马克当做便签使用
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对手们的关系逐渐缓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这全靠时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施特雷泽曼因其主张和解和谈判的政策,与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于1926年同获诺贝尔和平奖。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
1929年10月6日勃兰登堡门施特雷泽曼的送葬队伍
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为NSDAP/Nazi,音译为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1930年希特勒出席纳粹党新总部褐宫启用仪式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
1932年纳粹党领袖希特勒检阅冲锋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总理,纳粹党在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帝国总理府接受群众欢呼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1933年12月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兼总理
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突破凡尔赛条约的封锁,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参与西班牙内战。11月25日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公约》。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钢铁同盟,至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
1940年,柏林,日本驻德大使馆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表示“取得苏德台区以后,德国不再有领土要求”,在英法绥靖政策的驱使下签订《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对群众挥舞著与希特勒签署的《慕尼黑协定》。
1938年10月,德国背约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
1939年9月,希特勒检阅前往波兰的部队
1940年6月14日,巴黎凯旋门前的德军士兵。
1941年-1942年德国在欧洲的扩张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失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年,斯大林格勒附近行进的德军装甲编队
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奥马哈滩头上正向内陆推进的盟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