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楚明亮【纯文学期刊,你缺少了什么】
楚明亮,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语文教改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少年文艺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小学生作文辅导》杂志特约撰稿人、《作文周刊》兼职编辑。1990年以来,有数百篇各类题材的文章散见于《散文诗》、《火花》《中国纪检监察报》、《语文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山西工人报》、《人民代表报》等报刊。先后10多次获得全国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奖项,1999年被教育部、中国关工委授予“优秀辅导员”。1999年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山西省委授予“优秀辅导员”;2004年获得运城市教育局“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师”;2006年获得第四届“童心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优秀辅导教师”。2007年、2009年分别获得第十一届、第十三、第二十二、二十六届“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
纯文学期刊,你缺少了什么
○楚明亮
近年来,不断传来有纯文学期刊停刊的消息。没有停刊的有相当一部分也是苦苦硬撑,艰难运作,举步维艰,朝不保夕,岌岌可危,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不禁使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家纯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一般都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份。现如今的纯文学期刊除了少数的发行量在几万份十几万份以外,一般大都在几千份甚至几百份,昔日辉煌早已不再,纯文学期刊遭遇“冰火两重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用这些办刊人的话说是赔本买卖,每出一期刊物,就要赔不少钱。如此状况,实在令人担忧,作为一名读者,对于他们的处境,我在同情之余感到有许多话要说。
众所周知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读,要经得住寂寞。但是由于受社会大气候影响,时下人们大多追求的是金钱效益,干什么能赚钱立马见效就干什么,很多人只求当下不管将来。浮躁的人急功近利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是无法静心读书的。现如今随着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更多的人选择了浏览网页,在网上读书。加之纯文学图书价格越来越贵,一本二三百页的图书,少则二三十元,多则四五十元。一本纯文学期刊也要几元到十几元,订阅一年期刊需要百余元,买几本书就花去数百元,读者只好望“书”兴叹、望“刊”兴叹。
以上所说,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图书、期刊所面对的窘况。但为什么仍然有纯文学期刊发行量几万、十几万份,有的图书多次再版?一些选刊发行量还比较好。这样的纯文学期刊虽然极少但还是有。可见除了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也是十分重要的。毋庸讳言,现如今我们有些纯文学期刊也确实不争气。刊物没有特色,和众多期刊一样,随便刊登些小说、诗歌、评论。一味注重名家作品,忽视一般作者的作品。当然名家作品有名人效应,刊用名家作品影响大,编辑也省力气。但问题是名家作品不见得篇篇都是名篇,粗制滥造的作品大有人在。更有些刊物,同一个名家的作品,每期刊登数篇:小说一篇、散文一篇、创作谈一篇。区区两位数六七十个页码,一位名作家的作品就占了几十页。有的期刊中某些作品缺乏新意,看完思索再三,感觉怎么也达不到省级、国家级水平,不知道为何却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显赫位置。有些期刊总爱刊登一些职务中带“长”字者的文章。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考察归来所写的游记和考察报告,有些“长”者的文章还是可以的,但是有些“长”者的文章,洋洋洒洒东拉西扯,要么是些“流水账”,要么就是些空洞的说教,读来感到味同嚼蜡,实在不敢恭维。过去读完一本期刊,总有些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时间不能忘记。现在读完一本期刊,感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故事情节”中,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但是现在许多作品只注重对话,缺乏有趣的、感人的情节。一篇文章十几个页码,对话五六页,尽是些废话、套话、疯话、重复话,故事情节却十分简单。有些作品,洋洋洒洒七八千甚至万余字,看后不知道说些什么?有些刊物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刊登的文章中不堪入目的色情写,甚至是些令人作呕的床上细节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更有甚者,有些纯文学期刊每
期刊登数篇报告文学,为某些领导、企业大唱赞歌,为的是讨他们欢心求得施舍。有些文学期刊长期和某些大企业联营,几乎成为某些企业的内部刊物,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为这些企业摇唇鼓舌,把次的产品吹好,假的说真,无的说有,把“病”官说成是两袖清风的廉者,把假借改制侵吞国家资产者吹成改革家。有的期刊一年之中要出几个专刊,只要你出钱,期刊就成为某个厂矿机关的吹嘘专刊。此类期刊此类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期刊所效仿。其办刊方向、内容和广大读者所希望的大相径庭。尽管如此,许多纯文学期刊不在自身寻找原因、谋求发展,动辄怨天尤人,找一大堆客观原因,要么牢骚满腹,把责任推给社会推给他人。要么应付差事,只注重每月出一期刊物,至于质量就谈不到了,以至于读者越来越少,路子越走越窄,关门停刊是意料之中的事。一些纯文学期刊自作自贱,把自己办成了乌七八糟的期刊。这样的期刊污染读者耳目与心灵,实在是对人民的犯罪。早停刊比晚停刊好,停刊是一件大好事。
走笔至此,不由得想起前些年我订阅一些刊物的事。我听说某散文月刊办得如何好,就毫不犹豫掏腰包订阅了全年的期刊。可是等到期刊下来,刊物却变成《我的故事》,原来的刊物名字模模糊糊在封面下端,刊物刊登的都是些乌七八糟的内容。作为一个读者,我感到一种被骗的感觉。刊名、内容更换,事先不给读者说明,报刊目录上还是写着原来刊物的名字,杂志发下来却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这种欺骗行为,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永远。以后我再也没有订阅过这家期刊。现在翻阅报刊目录,早就不见了这个刊物,想必它早已自生自灭了。后来满怀希望订阅的几份还是比较老牌的以前口碑不错的纯文学期刊,结果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大失所望。我曾经留心过,发现有些期刊一年12 期中,相当一部分作者的名字数次出现。所刊登的作品,脱离生活脱离现实,内容单一,缺乏生机和趣味。作品所反映的行业、内容,仅仅局限于时下比较时髦追风的内容。什么闪婚、小三、骑马舞、情杀、出游、不差钱、富二代、白领、蓝领、丁克家庭、拆迁、征地、建厂……至于三农、企业、校园生活、打工、下岗诸多方面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有的期刊甚至每一期都刊登流水账式的家史、村史、厂史,每期占据10个左右的页码。我曾经就此问题多次问过身边的人,你们读不读纯文学期刊?有些农民说,这些刊物不写我们农民的内容,咱看不懂;一些工人说,刊物没有写工厂、工人生活内容,我们不想看;有些军人说,翻开一本本刊物,连一篇反应我们军人生活的文章都没有;我们的教师说,刊物不知道是看不起教师,还是咋地,反正几乎没有反应教师生活的作品;中小学生说,期期刊物刊登的尽是些成人生活的内容,根本就不见写我们学生生活的作品……毛泽东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就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方向,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工农兵读者市场是多么庞大呀,失去了这些庞大的读者群体是多么严重多么可怕可惜的事啊!刊物所刊登的稿子既要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做到雅俗共赏,适合各个阶层人阅读。但是我们的编辑们却稳坐在办公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编发离奇文。他们不愿意动脑筋费力气挖掘好稿子,不了解读者喜爱看什么作品。所编发的稿子每次都是老作者老生常谈的某些领域的作品,这就和吃饭一样,天天吃一种味道的饭,时间长了,读者怎么能不厌倦呢?
说到这里,究竟如何办刊?我以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热爱期刊,愿意为期刊发展献计献策出力流汗,是不愁办不好期刊的。说千句道万句,最根本的是要明白为谁办刊,怎么办刊的问题。你刊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人们心里自然就会记得着这份刊物,赢得了广大读者,期刊就会越办越好,路就会越走越宽。反之,一切背离规律,急功近利,或者不择手段,用歪点子办刊的做法,也许能使期刊兴盛一阵子,但是长时间兴盛是绝对不可以能的。
声明:原创作品,报刊采用和网站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诗歌报,并请与作者联系。该作品已同步到中国诗歌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中国诗歌报新浪博客、中国诗歌报专栏。
(本栏主持:诗花 江海婵)
本栏电子邮箱:zgsgb1@126.com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微信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
主编:诗花
执行主编:赵海洋
副主编:孟驰峰 江海婵 刘心莲
编辑:艾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