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 对“死练拳,练死拳”的感悟
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拳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的精华,太极拳具有修心防身、强身健体的效果和理论,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可以治疗、缓解和控制一系列心理、身体疾病,对调节身体和心理亚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受到各个年龄阶层人士的青睐。
5月11日在济南市召开的“张圣麒学生弟子太极拳与健康研讨会”当天演讲稿件,已授权给漾太极网发布,从本期开始,漾太极网站、漾太极微信公众号、漾太极今日头条等平台陆续发表本次大会的发言稿,以飨读者。
作者 | 张万敏
我叫张万敏,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自2012年练拳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遵从师训,未敢松懈,不知不觉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1.身体素质提高了。自12年练拳至今很少感冒,偶尔感冒淌上几天鼻子就好了。过去咽炎很厉害经常嗓子疼,现在不知不觉也好了。
2.原来有颈腰椎病,走路时间长了就腰疼,现在没有感觉了,而且走路感觉特别轻快,也特别愿意走路。
3.过去有肠炎,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现在也没事了。
4.现在练完拳,感觉浑身轻飘飘的,而且越练越愿意练。
我不敢说练拳能治病,但我感觉这些肯定和坚持练拳有关系。
人人都知道练太极拳强身健体,但为什么有的人练几年十几年,仍然没有获得健康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不得“法”。修道必须具备“法、侣、财、地”,法是第一位,不得法就是盲修瞎练。大家都知道我们练的是杨氏91式太极拳,其实应该说,我们练的是杨家家传太极拳,而且很多家传的练法,过去都是不传之秘,比如磨转心不转,腰拉腰转腰脚手,位置就是劲道,我不动跟你走等等。举个例子王宗岳的“打手歌”大家都知道:棚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但是就是“棚捋挤按需认真”这几个字,能知道真正意思的又有多少人啊。相传杨澄浦的高足有“五绝老人”称号的郑曼青先生,因为治好了杨澄浦的病,杨澄浦才告诉他:棚捋挤按需认真,就是有法度有尺度,棚不能棚人家身上去,捋不能捋自己身上来,并说我不告诉你,你虽学三世也不可得也。可见过去想学真功夫是多麽的难啊,亲徒弟都不行。当然,现在好了,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者不再完全依靠武功谋生,师傅也不再留一手了,杨振基宗师还把杨家保存的太极拳《三十二目》公之于世,为太极拳的研究提供了文字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呢?我想起了师爷杨振基宗师(杨露禅的第四代孙,一代宗师杨澄甫的二儿子)的话:“死练拳,练死拳”。
2000年《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的执笔者严翰秀师伯在河北邯郸采访杨振基宗师,当时杨振基宗师81岁,严翰秀说:从时间上推算,您学拳、练拳时间已经七十六年左右了,您能用最简练的话说明一下您的学拳、练拳的体会吗?杨振基回答:如果按照家传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死练拳,练死拳。
关于“死练拳,练死拳”杨振基说:当时自己学拳是按照父亲所教,把拳练准确,是拳的动作定位,然后按照定位的动作认真练习。所谓“死练拳”,是按照家传的规范要求练习,父亲怎么教,就怎么练,一直练到拳的动作定位。“练死拳”是按照已经定位的拳的动作来练,一点也不能变动。拳练过一定时间以后,要逐渐贯彻按照家传的要领,这是比较复杂的情况了。“死练拳,练死拳”当然也包括下苦功夫来练拳,太极拳的功夫、太极拳的效果是苦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现在咱们教拳也是要求“死练拳,练死拳”。这是对过去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这么多年来练拳授拳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认为,这种学拳,教拳的方法没有过时。我在教拳时教人死练拳,也就是说,教你怎么练,你就怎么练,当你学会了,你就得练死拳。练死拳,也就是不搀杂你自己的东西,不要改变拳架固有的内容。有的人学会拳以后,往往会变,这是因为在他练拳时增加了他自己的东西。这样不照着“死拳”来练,以为自己进步了,其实反而走弯路了。练死拳,能找到拳里的东西。死练拳,练死拳,最大的效果是得劲、长劲。太极拳是武术,武术的本质就是要运用劲的。太极拳的练习是练习出自己的内劲来,这种内劲是通过拳架的动作慢慢练出来的,动作正确了,按照规范的要求来练拳了,就自然产生太极劲。太极拳的练习,开始即注意动作的定位,位置正确了,才能有劲。死练拳,练死拳包含的一个内容就是使拳架的定位。在太极拳动作的固定位置上,也就是说在这些死的动作中蕴含着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太极劲。不通过这些死的动作的练习,就不会得到这种太极劲。没有这种太极劲,太极拳就失去了它作为一种拳术的意义,在太极拳推手技击上就失去了它的威力。以上这些是杨振基宗师的原话。
我师父张圣麒先生说:练拳要“先求其像,再求其理”。求其像就是练谁的拳要像谁,有人说我师父的拳架酷似杨澄浦,对照杨澄浦的拳照确实如此。到现在师父还是经常给我们纠正拳架,你像脚的位置:要求前脚尖向前,正前。后脚尖在你的外边,就是往外撇脚。前脚尖跟后撇脚当中要有一个自然裆的距离,就是你的自然裆的距离。而且要求前撑后蹬,下盘巩固不巩固,就看你这个前脚能不能踩住,后脚能不能蹬住,而且这样练对膝盖很有好处,一个是不伤膝盖,有很多练太极拳的人膝盖练坏了,就是因为方法不正确,姿势不符合膝盖的自然要求,再就是这样练能够提高膝盖韧带的柔韧度和承重能力,这些年我知道的师父的学生没有一个膝盖出毛病的,反而是有不少原来膝盖不好现在练好了的。就这样每个动作每个动作手的高低左右,腰胯的定位等等一点点纠正,直到一放就准,一撂就到位为止,再要求外三合,内三合,杨澄浦的太极“十要”都要贯穿始终。
对于“死练拳,练死拳”,我认为首先要有“明”师指路,是明白老师,拳论上说:“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如果不是明白师父,他指路就给你指错了,你不越走越远吗,我们应该到庆幸一开始就遇到了明白师父,能够学习原汁原味的家传功夫,按照师父的要求一招一式学到位做到位。后边就是练的问题了,俗话说:“拳练万遍,其意自现”,我认为这“万遍”要从拳架正确的基础上算起,如果拳架不正确只能越练越偏,我和师父试过,搂膝拗步的按掌高一点不行,低一点也不行,只有按在心脏位置最合适,最好发力。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其次是看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看书也不能乱看,现在市面上的太极拳书太乱了,要把《杨澄浦式太极拳》这本书反复看,尤其是杨澄浦的太极拳习练谈,前辈们的拳理拳论等等,我现在就感觉到自己以前看书看得太少了,以至于费了好大精力悟出来一点其实书上早就告诉你了。再就是用心体悟,练拳要先练顺,再练巧,再到明,最后到精。我的体会是在行拳走架过程中,必须把“腰拉,腰转,腰脚手”和“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有机结合才行,这样才能练出整劲,长期坚持才能练出内劲。也就是练拳时手不自动,尽量靠腰的带动做动作,再就是学会“等劲”,收的时候用意念将力量一点点传到脚下,发力时,脚必须给地面一个作用力,获得一个反作用力,然后通过腰胯、肩肘传递到手,这样练才能出整劲。最后是贵在有恒,有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看着这种拳架好,明天看着他的好,杨振基宗师说了:杨家就这一套拳,一辈子练这一套拳就够了;还有的人练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肯定不行,前两天刚看了的文章说的:“练太极拳成在坚持,贵在坚持,难再坚持”,说的太对了。所以我们说要“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把太极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后,借用吕教授的话“学练91,活到91,到了91,还练91”,愿我们都能益寿延年不老春。
本文已获授权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