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江苏诗人工作室“诗之评”吴其盛篇(16)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诗人简介】吴其盛,笔名齐圣,报纸编辑,高级职称,中国诗歌报首届、二届改稿学习班指导老师兼中国诗歌报江苏诗人工作室名誉顾问;曾任企业宣传科长、企业报主编及《江苏工人报·省城视窗》编辑、加拿大《海外诗刊》副主编,现在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所属行业报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员。诗歌、散文、艺术评论、报告文学等作品曾在海内外多种报刊发表;诗作二十余次获奖,其中一等奖4次;作品曾在南京地铁车厢展示,在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著有诗集《心是一盏灯》等。

城墙上的凌霄花

文/  吴其盛

攀援六百年

一份不灭的凌霄壮志

灿然成锦 成霞

为带伤的城砖

敷上镇痛提神的水墨

切换一座城市

血火幻变彩虹的壁画

曾经的云梯 擂石 弹孔

退隐于翠色

每一朵绽放的橘红

都带有温度

在烟雨沧桑的史话间

炫动火炬的掠影

照耀前程

不需要更多的道白

站在接地入云的丹青下

我们的眼前

掠过苍鹰

一种源自高天的光影

化合草木的心事

写意景深处的春秋社稷

“诗之评”

1.半岛(江苏省作协新诗体课题组成员):读齐圣《城墙上的凌宵花》,我格外关注一个名师的创作手法,虽无挑剔之心,却有琢磨之意。凌宵花成为关键的灵魂对象,城墙成为物质主体,历史与现实由此纠结,动态与静态由此观照。诗人调动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学积累,不厌其烦地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字句、章节、情思的节奏不断变化,最后一节提升了历史和生命的高度,由此带出了广度。这是一首接近佳作的诗歌成品,其间不时跳荡着大自然的亮色。攀援600年的凌霄花,宛若诗人手中的画笔、苍鹰,自动羽化为城墙这一历史不动产的翅膀,诗人找到了自己主观表达的信物和切入点。诗中有归来派诗人的基本风格。遣词造句向现代化风格迁徙的途中,留下传统汉语修辞的印痕,对统一全诗主体格调而言,它是特色,还是伤口,有待进一步讨论。

2.叶言(地方群团主席):有城墙,没有凌宵花,诗意就没有飞翔的翅膀,创作就可能陷入停顿和僵局。诗人深谙此道,如摄影首先要构图,他娴熟地掌握了诗的构图,并且对历史和社会做了主观能动的艺术再造。我个人以为,齐圣的这首诗是成功的。

3.孙振坚(《中国档案》诗文手迹入选者):结合本人对我国传统诗词的认识,对齐圣的诗进行判别,认为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的影子,更多有西方引入的现代诗和大陆先锋作品的表现主义特征,口子小,铺展大,视野阔,思想深。

4.夏才和:齐圣的诗注重精炼和构思,常有出其不意、点睛之笔,这首也是如此。作者看好城墙上的凌宵花,如云霞如火炬,上天入地,可以点燃自己长期的历史观察和知识学问。事实上,他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认为,齐圣创作之前对素材的占有很丰富,成竹在胸,但他需要一个雷管和引线,凌宵花成为他的优选,也可能是首选。

5.洪乔:城墙是固定的,沉默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需要一个象征物代替心灵去飞行、去呐喊,凌霄花责无旁贷。如果凌霄花是一个人,她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古城这部厚重的史书,因为诗花的抒情而灵动,充满活力。

6.孙尔雄:《城墙上的凌宵花》似在明确花的重要性,即重心地位。其实,细读诗句,我倒看出一些不易察觉的名堂,城墙这一古城的标志,其地位也相当重要。花不是历史,城墙才是历史,且写墙就是写城,写波澜壮阔的过去。尽管凌宵花在全诗的表现非常突出,几近张扬,但它始终以城市史记为基础,代表诗人发力发声。可以说,花与墙一动一静,平行前进,完成了诗情画意的创造。

7.蓝影紫嫣:凌霄花本属攀援藤本植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所云:“苕之华,芸其贵矣”当时的人们将陵苕称之为凌霄花。当代著名诗人吴其盛老师所写的《城墙上的凌霄花》中不仅涵盖了它的历史,更加突出描写了凌霄的坚毅精神,整首诗歌不仅气势豪迈,语言流畅,同样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是一首适合静心诵读的优秀诗篇。

8.王才干:凌霄花,是景语,更是情语;舒诗中,反衬;齐诗里,主角。在灼灼与凉凉之间,在光荣的绽放与弹痕的创伤之际,在岁月的两半截之隙,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烙印“城墙上的凌霄花”之红!

9.周海华:有幸拜读吴老师的诗作,因墨水太少不敢作评,只说一点感受:读来只觉得一种气势磅礴,一种豪迈,一种情怀,一种感慨!

中国诗歌报投稿须知

1、诗歌作品体裁不限,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作者简介、联系方式。

2、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不同意修改、评论和配图的请注明。

3、投稿邮箱 zgsgb2@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