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十一】诺父:戏与戏乡同涅槃

戏与戏乡同涅槃

诺父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经典曲目《天仙配》家喻户晓。黄梅戏以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因1920年《宿松县志》上载有“邑境西南,与(湖北)黄梅(县)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黄梅戏由此正式叫响,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闻名。人们在赞叹戏曲剧种迎来春天的时候,全国喜爱黄梅戏的戏迷们心中的另一片春天,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及至改革开放的春潮在中华大地上涌动是同步的。

以前,关乎黄梅戏的起源地一直有“怀宁周围”、“安庆一带”、“湖北黄梅”的说法。其实这三种说法只是一种地理上的界定。黄梅戏的形成和流传,理所当然地烙刻着形成之时当地人文的、地理的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在内的文化因子,如《小辞店》中的唱词“到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宿松、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桐城、岳西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州、屯溪、石台……”就明显地烙刻着以安庆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动态的痕迹。而《夫妻观灯》等比较经典曲目中提及的“大桥头”“柏子桥”等地点名称,至今仍然可考,自然也是有力的证明……在我看来,黄梅戏的“娘家”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黄梅戏的发展大有好处才是最大的赢家!直至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敲定黄梅戏的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

早在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万里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的江边城市­安庆,自199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8届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艺术节现已成为“国字号”文化节庆活动、全国性戏曲展演平台,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扩大对外交流的开放窗口,并成功打造出“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化旅游品牌。而独享了“首府首县”荣光的怀宁县,自东晋义熙年间晋安帝复位,立县曰“怀宁”,取“永怀安宁”之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次年,怀宁县城由省、府、县同城而治的安庆近郊迁至誉为“戏曲圣地”的古镇石牌。在怀宁历史上,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了徽班进京的壮举,流传有《同光十三绝》工笔写生戏画像;“梨园佳弟子,无石(石牌)不成班”,更是一时美谈!

(本次活动赞助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穷则思变的怀宁人,纷纷外出,有去江浙等沿海地区务工,学得一技之长的;有将沿海地区轻纺品运到内陆销售,或将本土特色物品推销出去的,一进一出之间,赚取的是可观的差价……妻子曾是半个“戏迷”,在她辍学后及至儿子读小学四年级之前,一直从事服装推销。妻子曾告诉我,她每到内陆省份一处,一听说她是安徽安庆人,对方多半会要她唱一曲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而妻子的“贩卖”生意,也多半是从唱黄梅戏开始的。由此,黄梅戏成了妻子的一张“随口名片”。同时,它也印证了乡间“会打是天下的对头,会唱是天下的朋友”这句俚语的精辟与普适……

时光荏苒若挥手,春雷滚动如助推。千禧年伊始,古皖怀宁大地又迎来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春天——将困于发展空间限制及潜在皖河水患影响的老县城,从古镇石牌再次迁到地理位置开阔如今有国道、铁路、高速、高铁等穿境或擦境而过的高河镇。所以,当上了年岁的老人慨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高河荒山岗,崛起并成为了怀宁的新县城时,听者无需诧异——人们的手就是这样抓住一件新事物后放弃了旧事物,再到崭新的手重新抓住与紧握。这思想的手在改变许多存在的同时,却也诠释了“把握机遇”的名词——历史的脚步在一张图纸上定格出一页历史,迈向了全新的解放。于是打开的花,振翅的鸟,奔跑的人与心灵,飞卷的云彩和时光,便凭借一种特别远大的目标而运转。当今,怀宁的“县城史”止住了前进的脚步,而历届执政者高屋建瓴的执政理念及满腔沸腾的热血,却加快了全县人民的心跳与汉语言的迸发!使得生活的意蕴不住地向前继续,使得本土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立足怀宁,放眼全国,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腰包鼓起来了,昔日低矮破旧的住房实现了“爆破式”的拆除重建,人们的物质追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而精神层次的追求,伴随着近些年实施的“脱贫攻坚”“美好乡村建设”等关乎民生的重大战略的实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满足——各类健身器材安装进了村部休闲场所,乡村大舞台搭建在了自家门口。身子骨不舒服了,随时可以去休闲场所锻炼一番;戏瘾犯了,嗓子痒痒了都没关系,可以从容地走上去面对台下知根知底的“草根”粉丝们,或随曲一舞,或一展歌喉。掌声一片、叫“好”声不断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表演者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了。入夜后,随意走进怀宁的一处城乡,“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是异常生动且见惯不怪的。县城内,频繁的黄梅戏演出,让广大戏迷们过足了戏瘾;送戏下乡、黄梅戏进校园等,更是老少皆宜且受到普遍赞誉的举措……

我是个没有曲艺细胞的寡淡人,原本生活在乡下一偏僻山村,千禧年之后,我用积蓄在乡镇街道边购了一列上下三层的住房,将新家安在了那里。而我所在的那个原有23户居民的穷山沟,迄今有19户业已在集镇、县城甚至市区、省城或外地安了家。那些闲置的田地因为土壤弱酸,已被开发成适合蓝莓生长的蓝莓园,双向水泥路面的蓝莓大道及蜿蜒的村村通公路直通老家,“安徽蓝莓第一镇”就落户在那里。

而今,蜗居县城上班的我,得暇了经常深入“独秀故里”各个乡镇,体会皖西南农村发生的巨变;聆听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见证黄梅家乡“歌舞升平”,进而,我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本土人安居的幸福指数!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业余里喜欢舞文弄墨,扎根乡村的我便循着乡村物事,抚着文学的坡道,以打捞者的姿势打捞那些失去的;抉发那些存在的和正发生于眼前的点点滴滴,掘取那些有价值和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一般:“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捡拾被遗忘的文明碎片;另一只脚立足现实,与历史对话,寻找当下文明。”至今,草根作者的我写有电子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集各一部,已出版散文集两本。再听听上个世纪80、90年代红遍中华版图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经典曲目,我们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带给皖西南城乡的春潮滚滚,而是“普天同春”!诚如我在一篇拙文中慨叹的一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正在实现凤凰涅槃”!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诺父,怀宁人。三十年笔耕不辍,因为热爱才写作,因为热爱才坚持。文章散见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二本。(简介为小编添加)

有奖征文链接

【征文选登】李智海:小市腰鼓队

【征文选登】祝宝玉:在繁茂的春天想到伟大的祖国

【征文选登】超英:母亲的笑容

【征文选登】 潘强国:一心为民好书记——潘国平

【征文选登五】 郑生发:独秀山下老家美

【征文选登六】 黄靖:盛世欢歌

【征文选登七】橘子:祈雨

【征文选登八】吴金萍:白云深处小山村

【学生征文一】 姜伯玉:祖国在我心中——一家人的童年

【学生征文二】潘奥阳:失而复得的鞋盒

【征文选登九】超英:我喜欢唱这首歌

【征文选登十】飞俗:祖国,你是我的荣耀

链接:

“孔雀文化”公众号国庆有奖征文

(征文本微刊不支付稿酬,奖赏款100%归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