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云:采蘑菇 采春天
采蘑菇 采春天
——观《丛林超级玛丽》有感
湖南 陈友云
《丛林超级玛丽》是过儿录制的又一小视频,它不仅将我再次带入采蘑菇现场,同时也将思绪带回童年,并让2020年这个特殊春天多一种记录方式,在全民抗疫中,让内心的焦虑与恐慌得以缓解与释放。
采蘑菇不仅仅为那碗鲜美可口的菌汤,对大人来说,更多的是童年生活的记忆与回味,对第一次上山采蘑菇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疫情时期的特殊春游与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
一进山林,孩子们便被满山的青松、满地的松针吸住了眼睛,遍地厚厚的松针,一脚上去,软软的、弹弹的,像棕垫、像地毯,但它又是调皮的,当你稍有放松,鞋底没吃住,嗖的一声,屁股着了地;当你慌慌张张想赶紧爬起来时,发现半躺着其实很安逸,可看看头顶的树,看看头顶的天空与云彩,再看看近处远处的村舍田地。此时,你不仅不想爬起来,还想就地尽情地打几个滚。
顺手抓把金黄的松针,瞬间便将大家带回曾经那打柴的岁月。那时村里家家户户烧柴火,我们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山坡上像剃头剃过似,连茅草棘刺都难以长高,所以常常到隔壁村的大山里耙落叶松针。那时的山里,白天随时都能遇到人,有砍柴的、放牛羊的、耙落叶的、扯猪草的、摘茶叶的、种庄稼的,人来人往。
抓着眼前满地厚实的松针,过去的时光如电影萦绕脑海,当年,为了一担落叶,总是悄悄到隔壁村的大山里,有时耙得太专注,山林又太静,邻居村民一声招呼,常常吓得小腿打颤,然后惊慌失措地赶紧解释:我没有砍你们的柴,真的只是耙些叶子。而这招呼,既有邻里间的友好和善,也有一种不言而喻的震慑与监视,所以很害怕听到这声招呼。
今天进山采蘑菇共有五个团队,在这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各自以一个锅吃饭而组队,分散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山林中,所以彼此之间互不招呼,突然间,发现曾经那声让人吃惊的招呼,原也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采到第一朵蘑菇确如视频所述“万事开头难”,是的,今天进山,虽然离老妈家不远,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不像在老屋后山,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熟悉,熟悉每一丛刺窝、每一丛毛竹、每一个石缝,每次上山总能找到心里的美味,几个菌子、几根刺芯、几颗乌泡等等。面对全新的山林,只能瞪大眼睛,认真寻找,“找到了,找到了”那是惊喜与希望。8岁的小队员却有些失望:“才一朵”。
其实这一朵不只是一朵,说明山中确有蘑菇,按理,野生菌的生长时间性很强,一般是三月、六月与九月。如今才二月中旬,虽然春风和煦,春意盎然,但去采蘑菇是有些着急,还好,大家抱着采不到蘑菇就当爬山放松心情的心态,开启了《丛林超级玛丽》之旅。然后以这个菌子为圆心,一点一点扒落叶,一点一点将半径扩大,那与泥土、落叶、岩石颜色极其相似的蘑菇一个个呈现眼前,对,这就是生物保护色。于是,在享受采蘑菇乐趣的同时顺便享受当老师的感觉,顺势给孩子们上了堂生物课。
寻到一朵,眼睛扫过,居然一排排、一圈圈,挨着、挤着一大窝,小蘑菇再次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述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自然和谐之理与自然和谐之美。
过儿在别人采过的地方踩坏了一朵,有点心疼有点自责,心想,朝前的已将蘑菇采走,好比心底暗想的恋情,以为优秀的青年在先来后到的顺序中被人挑走。其实不然,原来这爱恋犹如这“千人菇子、万人笋”,谁也采不尽,谁也取不完,诚如贾宝玉无法集大观园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样。只要有心,属于“你的蘑菇你的菜”的那个人就会在你转身的地方,静静地遇你等你,恰如小红与贾云,彼此相恋、彼此专属。
在寂静的山林里,四人团队一路寻找、一路拍摄、一路收获,笑声、惊呼声驱散了近30天来疫情笼罩中的阴霾。心里眼里只有满满的蘑菇,满满的欢乐。
《丛林超级玛丽》是采蘑菇、采春天、采希望的有趣记录,也是采蘑菇、采春天、采希望的心理描述。而那“弹幕”,犹如煮菌子时的油盐,那精彩简短的弹幕,不仅是朋友们与过儿线上线下采蘑菇、感知春天,更是第二次创作,既丰富了视频外延,也丰富了视频内涵。每看一次小视频都有新感觉。同时期待下一个作品。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陈友云:女,1974年12月生,湖南邵东人。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工人报》《首钢日报》《六盘水日报》《钟山文艺》等报刊杂志。散文《母亲不想长寿》《童年记忆》《趣话吃鸡》曾多次在《水钢报》与水钢工会获一等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