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

博物馆中,肯定常能看到这类文物——铜镜。

在逛博物馆时,由于很多展品在历经岁月的氧化后,镜面看起来都十分模糊:镜子看起来那么模糊,真的能观容颜吗?哪个时期的铜镜价值最高?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铜镜本身就是凝固的历史,铜镜背面的花纹就是一幅幅精致的历史画卷。今天,四维时代通过炫酷的3D动画,与大家一起来探究隐藏在古铜镜里的“秘密”,细细鉴赏古代铜镜的千年巧工。

点击下方,四维时代与高淳博物馆

用数字化形式讲述中国神话故事

一起来鉴赏3D动画——“唐真子飞霜铜纹镜”

01

冷知识1:古代铜镜的“渣渣”像素,

真的能照清人脸吗?

前段时间,有网友分享了在卢浮宫看到的一把3000年前的铜镜,发现五官完全变形,只能认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至于藏于卢浮宫的铜镜,长这样。

▲ 藏于卢浮宫的铜镜

想必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古装电视剧。古装美人在镜前梳妆打扮,模模糊糊的铜镜里只能大致看个轮廓,至于妆容发饰如何,基本全靠瞎蒙。由此大部分人都认定,古代的铜镜是模糊不清的。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好奇心,前不久湖北鄂博(鄂州市博物馆)的老师就做了一个实验:通过古代制作镜子的金属成分配比制作了一面新镜子,打磨出来发现:铜镜和现在用的镜子清晰度差不多,都能很清楚地照到镜中人的五官。

古代人到底有多爱照镜子?从古画和古诗就能看出来。公元前2000年,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就有一段为贵族女性在镜架前梳妆的场景,画中镜子为圆形,有高高的支架作为底座。画中还能清晰看到女性的脸。

▲东晋《女史箴图》:贵族女性在镜架前梳妆的场景

古人爱照镜子,还能追溯得更长远些。据闻即使是在温饱刚得到满足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也会花费心血在一面镜子上打磨。

在照镜子这件事上,还是战国人更幸福一些。战国时期是铜镜文化发展的高峰,此时人们能照圆镜也能照方镜,镜子纹样更多样繁复。这面来自战国时期的镶嵌玻璃珠山字纹铜镜,就“实锤”了一切:通过不断放大3D文物,你不仅能鉴赏到镜背的六山纹装饰,还能鉴赏到山字纹中间镶嵌的18颗蓝、白色同心圆玻璃珠。

点击下图,解锁战国的镶嵌玻璃珠山字纹铜镜

▲ 战国镶嵌玻璃珠山字纹铜镜3D文物展示 | 洛阳博物馆

02

冷知识2:哪个时期的铜镜质量最高?

99%的人都不知道

自铜镜诞生4000多年以来,工艺水平最优秀的是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青铜镜。

隋唐是铜镜发展史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铜镜的材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铜的合金中加大了锡、铅等金属成份,做出的镜子银光闪闪,非常亮眼,既美观又实用。这就意味着,这个时候开始,古人终于可以照上比较清楚的镜子了。

唐代铜镜哪家强?答案当然是海兽葡萄纹镜。在唐初期,铜镜的纹饰以海兽为主。在这里还要科普一个冷知识:古代说的“海兽”,其实是古代的狮子,古人称“狻猊(suān ní)”。据闻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狮子等动物相继引进中国内陆,供贵族享乐。

▲ 唐 海兽铜纹镜

在古代,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常青,多为吉祥的寓意。因此“海兽葡萄镜”又被常被作为礼品赠送,无论质量与数量都居首位。虽然海兽葡萄镜在唐代数量较多,使用广泛,也不是所有人家都有。只有一定地位的大户人家或者官宦人家才能使用。

真正的海兽葡萄纹镜,今天就让大家一饱眼福。下方这位最闪亮的“明星展品”——唐代海兽葡萄镜,大家它猜猜几岁?虽然已时隔千年,但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我们还能鉴赏到它背面的花纹繁缛。除了饰有外来物种葡萄、海兽,其中还穿插着鸟雀、蜂蝶、花草等图案,十分精美华丽。

点击下图,解锁来自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镜

▲ 唐代海兽葡萄纹镜3D文物展示 | 洛阳博物馆

03

冷知识3:汉代镜子竟然要“打假”?

古人也有维权意识

到了汉代,大量的铜镜流通到中亚、东亚和东南亚等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铜镜的纹饰也开始有了异域风情。

随着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东汉时期班超等人在西域地区的经营,大量的汉朝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等地。因为“汉镜”太受欢迎,汉朝境外就有模仿其镜纹饰制作的山寨版“仿汉镜”。之前还有学者在中亚地区24个地点都发现了“山寨”镜子,数量竟达46件之高。

为了“打假”,铜镜铸造商还会使用大量“商标”的镜铭,看来在竞争氛围浓烈的镜坊市场上,聪明的古代商人也开始有了强烈的“打假”意识。

▲ 汉代“长宜子孙”连弧纹铜镜

除外,人们还发现汉代铜镜一个最大的特点:汉代朝廷喜欢用铜镜宣传国家概念,且含有大量铭文,这对研究汉朝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如今出土的汉代镜子中,很多铭文都镌刻有“中国”二字。

由于汉代神仙思想的流行,“东王公西王母”等道教神话人物一直是这个时候的高频题材。这又是什么“神仙”镜子?指的就是下面这一位嘉宾吧!

东王公王母车马画像铜镜

▲东汉东王公王母车马画像铜镜

3D文物展示 | 洛阳博物馆

04

冷知识4:每天帮人磨镜子

竟然是古代最Fashion的职业...

由于铜容易与空气发生反应,铜镜容易生锈,因此需要常磨才能照影。在古代,铜镜要经常“护理”,每星期都要打磨一次。

古人是如何提亮铜镜的?聪明的古人们经过不断探索,用道家丹药铸造出一种“磨镜药”:用湿粘布蘸取该药,不停地擦拭镜面,使镜面逐渐变得光滑。在明代刘基所著《多能鄙事》中,对使用的材料还有具体记载:“制作磨镜药需要白矾、水银、白铁、鹿角灰”。

但是上面所需的材料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磨镜工在《聊斋志异·神女》记录中,就曾出现帮忙“磨镜”的小姐姐。

磨镜工招揽生意的方法,类似今日南方的磨剪客,将两块铁片扣在一起,叮当作响。而这两块铁片的名称也很有意思,叫“惊闺”,惊扰闺阁之意。在唐传奇小说里,就经常出现以铜镜养护为职业的磨镜人。

“摩擦摩擦,在这光滑的镜子上摩擦!”在古代,深闺大宅中的美女们只要听到外面“磨刀…磨剪…磨镜咯~~”的叫喊时,就可以拿着小镜子出来让磨镜人打磨了。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磨镜图》

05

冷知识5:博物馆铜镜为什么只展示背面?

为何博物馆展出的古代铜镜,都是背面朝外?由于博物馆的镜子多不愿以“正脸示人”,有网友揣测是因为古镜照人会对人有不利的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

上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铜,经过岁月的打磨,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就是平平的一块带有铜绿的金属片,没有太大价值。所以真正的原因也很简单,古铜镜正面的展示价值一般不高。

同时,古铜镜的核心技艺和价值体现在其背面,因为古镜的背面都有繁杂的花纹和装饰,涉及到铸造工艺、图案、历史情况等等,我们不仅可以从铸造工艺上推测当时的生产科技水平、了解古人对材料的运用,还能根据上面的图案推测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了解历史的真正面目。

直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使用铜镜,更多是采用采光更好的玻璃镜。不过在历朝历代的墓葬以及名家的收藏中,都能见到铜镜的影子,这些铜镜历经岁月流传了下来,可以说能为人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