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51,颐浩禅寺

颐浩禅寺在金泽镇,始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舍寺而得名,旧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宋高宗南渡时,曾驻跸于此,易庵为寺,赐额“永安寺”。后吕氏故宅归望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道崇法师主持。

寺内现存一株古银杏,《上海市古树名木目录》编号0028。据《金泽志》记载,元初,西域高僧奔聂卜尔纳,听说金泽颐浩寺名声,不远千里,来到金泽佛门取经,当时亲自种植了二棵银杏树:一棵在颐浩寺前,为雄性果树,另一棵种在河西,为雌性果树。河西雌树在民国年间被锯,听说移作民用。

--西域高僧到东土取经,这个说法很有想象力,脑洞大开。

不过园林部门在古树围栏上写的是南宋银杏。

寺内另存“不断云”石雕。“不断云”由赵孟頫所作,他兴起时画了长卷“不断云”,这些云彩形状各异,有疏有密、有大有小,延绵不断,也称“不同云”。颐浩寺方丈见到这云图,极为高兴,请了著名石匠,依长卷云图,雕琢在一块块青石上,并将石头安放在大雄宝殿前的荷花池周围,组成石栏,周长40多米,甚为优美壮观。1992年重修大雄宝殿时,“不断云”石栏埋在废墟中,损坏很大,现剩下20多米。

当年颐浩禅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称古刹。民间有“寺屋一藏,5048间,为江南之冠”的说法,《松江府志》有“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的记载。颐浩寺自大山门起到寺界桥,几乎占了半个金泽镇。

金泽王氏前辈王燧建金于1984年手绘《一九三〇年金泽颐浩寺全貌草图》,1930年版的颐浩寺大概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的,规模已远不及当初,但从草图上可以看出,寺拥有的田产依然相当可观。

草图的方向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与今天的百度卫星地图比较,北边的放生河(寺浜)已经被填平为金溪路,西边是今天穿过金泽古镇的市河,金泽桥乡的几座古桥就横跨这条市河,东南流到总管庙处折而向东,再转北,是颐浩寺东的放生河。在这个范围内,颐浩禅寺及其田产确实占了金泽之半。


现在的颐浩禅寺是1992年重新修复后,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仅一个不大的院子,位于王老先生草图中颐浩寺左下角虚线处,为古寺大雄宝殿的位置,估计面积相当于原大殿的一半,再将古银杏和不断云包了进来。

大雄宝殿供奉佛陀坐相,胁持迦叶、阿难。大殿右为观音殿、左为地藏殿。可能是因为紧挨着大雄宝殿的飞檐之侧,观音殿和地藏殿的檐角都收着。

大雄宝殿前是天王殿,供奉大肚弥勒、四大天王和韦陀菩萨,左侧药师殿、右侧财神殿,这二殿的檐角就很舒展。


有人说,颐浩禅寺是中国惟一以相国之名命名的佛教寺院,恐怕不靠谱。

《宋史.吕颐浩传》:“吕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中进士第。父丧家贫,躬耕以赡老幼。”

吕颐浩祖籍沧州乐陵县,即今山东德州,后迁徙到齐州,即今山东济南。中进士后,因为父丧守制,家中贫困,要自己下地劳动,以赡养老幼。怎么可能有故宅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镇金泽?

南宋建炎二年底,金兵奔袭扬州,宋高宗赵构渡江南逃,被演绎为泥马渡江。到镇江后,赵构召集身边的文武大臣询问去留,时任吏部尚书的吕颐浩表示自己愿意留守镇江,为尚在江北的宋军声援。赵构率领一批随从和护卫继续向南,撤退到临安。当时从镇江经吴江到临安有官道,没有理由绕道金泽,“驻跸于此”。

不久,禁卫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宋高宗被逼退位。吕颐浩和张浚联络各路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起兵勤王,赵构得以复位。从此吕颐浩成为赵构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一路升官至宰相,曾同时执掌文武大权,权倾一时。

渡江后位高权重的吕颐浩一直忙于东征西战、处理朝政,应该不会在金泽这么偏僻的地方置地建宅,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和机会路过贵地。

那么颐浩禅寺如何来的呢?

《话说上海-青浦卷》,《江南名刹颐浩禅寺遗址》一文提到:

元贞元年(1295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取“颐神养浩”之意,意思为颐养精神,修成正大浩然之气。

至大三年(1310年),牟巘为禅寺写《颐浩禅寺记》,文末有句:

而今而后,夕惕朝兢,颐神养浩,潜修密证,大用繁兴,使重元之化,永永常住,殆其庶乎!若曰以志养气,以气养勇,塞乎天地之间,而为颐浩者,此予子舆氏之言,不复为上人道也。

颐神养浩,与赵构、吕颐浩毫无关系。

院中只余二块功德碑,牟巘的寺记碑不知保存在何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