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霸02》做大哥的要一言九鼎,讲话有分量
接上篇《一流领导靠思想,二流领导靠威信,三流领导靠权谋——王霸篇01》
前面荀子抛出了一个“义”字。在他看来,这个字十分重要,它是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象征。他强调思想上的统一,突出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这在数千年前的时代,实在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接下来,荀子开始对“信”字进行了一番论述。
他说,如果(一个君主)他的操守还没有那么登峰造极,他对“义”的运用也没那么端正彻底,但是他成功地抓住了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他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他要惩罚谁,奖励谁,大家都相信他有这个能力说到做到。他的团队也都知道,他们的老大是可以说到做到的。(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
(这样的君主)只要政令一经颁布,就会坚定执行。哪怕是对自己的利益有所损失,也断然不会去糊弄他的人民。(这样的君主)一旦和他达成条约协定,那么即便出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断然不会失信于自己的盟友。(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如此一来呀,那么自然是(军民团结如一人啰,就会)兵强马壮,(老百姓热爱自己的国家,保家卫国啰,就会)城池坚固,敌人自然就会畏惧三分。举国上下,思想统一,盟友信任。即便是那些地处偏远、贫穷落后的国家,也一样可以威名响彻天下。春秋五霸就是明证哦。(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
荀子说,(这些君主)虽然没有基于“义”来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也不是品德高尚到了什么特别的境界,也不是靠所谓的形式和方法,更不是让他人心服口服,但他们会动脑筋,懂方略;会合理规划,让人民休养生息;注意储备;加强战争准备;君臣之间团结信任,进而天下无敌,无人敢挡。(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他们所统治的国家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上都占不了什么优势。但他们威名远扬,让中原的各个诸侯国都感到害怕。其实,这也没什么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和威信。这就是所谓的二流君主靠威信。有了威信,就可以称霸啦。(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接下来,荀子对失败之君进行了剖析。他说,那些在自己国家提倡功利主义的君主,他们往往并不会热衷宣传所谓的“义”,也不太遵循所谓的“信用”,有奶便是娘,唯利是图。他们这些君主呀,对内呢,对不起啦,只要有一点蝇头小利,他们是不会在乎是否欺骗老百姓了。对外呢,I'm sorry,只要利益足够大,我管你是不是盟友啦。这些君主往往不去苦练内功,把自己有的东西改善和提升,却常常想着贪图别人的好处。(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
如此一来,那么这个诸侯国里的老百姓和当官的,都会变着法子去欺骗他们的君主。上面的骗下面的,下面的骗上面,整个国家还像个啥强调,分崩离析啦。(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
如此一来,那么敌人怎么会看得起呢?盟友怎么会信得过你呢?阴谋诡计一天比一天猖狂,国家自然而然就会走向衰弱和危险,这将极大地摧毁国家的基础,直至灭亡。齐闵王、孟尝君就是这样。(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
这两个哥们虽然掌管着强大的齐国,可他们呢,一不去提倡和推广礼义(意识形态领域下功夫),二不去治理和教育上下功夫(国家实力上下功夫),三不去团结上下功夫,却常常喜欢搞些拉帮结派,尽干些勾结外国的事儿。(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
想想他们强大的时候,南面能压得住楚国,西面能制得服秦国,北面能打败燕国,中间能攻占宋国;但没想到啊,等到燕国、赵国起来进攻齐国的时候,居然如摧枯拉朽一样,齐闵王很快就被干掉了,齐国也被人家灭了,成为天下人的大小柄。后世的人只要提起差劲的国君,那齐闵王是走不掉的。这其实也没其他什么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章本,由着性子去玩弄权谋的缘故呀。(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