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在与宋朝争斗之中,也开始学习宋朝先进文化,出现了一些优秀词人,元好问是最优秀的一个。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元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据说是北魏皇室拓拔氏的后代,少年有“神童”之名。中进士后,曾在金国为官。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潜心著述,直到六十八岁逝世。
摸鱼儿·雁丘词
作者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释
无宫商,不协音律。元好问所改定的,不只是音律,还有内容。从这首词字里行间看,暗含着国破的悲苦。
直教,竟使。
相许,互相承诺、付与(终身或生命)。
双飞客,指大雁,据说大雁和天鹅一样,双飞双宿。
就中更有痴儿女,是在共享欢乐共担离别苦之中更造就了多少痴心儿女。
君应有语,是作者揣想殉情大雁心中有话。
横汾路,当年汉武帝祭后土(土神),曾在汾水上畅游,感叹时光易逝,写了《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从“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中,古人取两个字“横汾”(意思是横渡汾河),作为一个典故,指国力强盛,四海升平,常用来拍皇帝马屁。如唐玄宗时,大同殿的柱子上生出灵芝,又说龙池上有庆云,皇帝一高兴便赐宴君臣,王维就写诗说:“欲笑周文歌宴镐,遥轻汉武乐横汾。岂知玉殿生三秀,讵有铜池出五云!”再如沈佺期拍武则天马屁:“古来徒羡横汾赏,今日宸游圣藻雄。”苏东坡词:“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这句没有拍马屁,就是简单企盼国家强盛)。另外,唐代李峤看唐玄宗晚年生活奢华,写过一首《汾阴行》奉献唐玄宗,讲汉武帝当年在汾河南祭祀,极度排场奢华,可到现在怎么样呢?结尾有这么几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看了,没当回事。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四川,又念起这几句诗,真感觉到“山川满目泪沾衣”,慨叹说:李峤真才子也!元好问有意点出横汾,含有家国之恨。
平楚,意思是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楚指丛木。李商隐 《访隐》诗:“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此外,平楚也指平野,文天祥《汶阳道中》诗:“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用了屈原诗歌《招魂》《山鬼》的诗意,意思是我欲为死雁招魂又有何用,雁魂也在风雨中啼哭。招魂楚些,《楚辞·招魂》句尾皆有“些”字,些读suo,第四声。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招魂》是为死去的楚怀王招魂,《山鬼》是写山鬼等待爱人而爱人却没有来,两首诗皆凄婉伤感。
试翻译如下
问世间情究竟是什么东西,竟教他们相互将生死付与?常年来往天南地北的双飞客,苍老的翅膀经历了多少寒与暑?(共同经历)多少欢乐的趣味,多少离别的痛苦,在这其中造就了多少痴心儿女。想来你也有话说:万里的层云,千山的暮雪,那么渺远,我一个飞来飞去能为谁呢?(失去了她,就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与目标了)
在这通向当年汉武帝横渡汾水的路上,昔日热闹着箫鼓的地方已变成荒凉寂寞荒原,荒烟依旧笼罩着平平的林梢。像屈原那样招魂反复咏叹发出楚地悲凉的“些”音也无济于事,你听那山鬼就在风雨中喑喑哭泣。天也应该嫉妒你们的深情,我不信你们会像寻常的莺儿燕儿那样死后俱化为黄土。(为你们留下坟冢)等待千秋万代的诗人来寻访你们坟冢为你们狂歌痛饮,(祭奠你们永恒的爱情)。
赏析
元好问十六岁做这首词,年纪大了之后又修改,加入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因为金庸《神雕侠侣》小说借李莫愁之口吟唱,这首词被更多人知道。这首词的价值,历来就被人看重。与元好问同时代的张炎评价说:“雁丘、双莲、立意高远。”(双莲是元好问另一首咏物词,词牌也是“摸鱼儿”)明代陈霆在其《渚山堂词话》中说:“是篇既出,其地遂名雁丘云。”清代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说:“《迈陂塘》(摸鱼儿词牌的另一名字)元好问遗山二阕,绵至之思,一往而深,读之令人低回欲绝。同时诸公和章,皆不能及。前云'天也妒’,此云'天已许’,真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矣。”(也是说元好问雁丘、双莲两阕摸鱼儿)清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这首词“托旨甚大”。
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用拟人的手法,将所咏之大雁与人类普遍情感及个人感触融合为一,既赞爱情,又赞坚贞的品质,似写大雁,实为写人,一往情深。
劈头一问,最为震撼。这是情到极处的喷发,来不得雕琢,却自然工巧。生死相许的情感,不只是表现在殉情那一刻,更表现在于天南地北极大的空间、几回寒暑的漫长时间内共享“欢乐趣”“离别苦”的相濡以沫。当然,最高体现这种生死相许的还是殉情那一动作,然而,何以要殉情呢?从大雁的角度,作者揣测,“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她或他,已成为他或她的生命的所有的意义。
下片又将这情感延伸开去,从雁丘所在地的往事以当下环境写起,其实已将这情向家国情上转移,又化用屈原的诗,更将这种怀念恋人与怀念故国相融合。接着,是对这种情感的礼赞,千秋万古,与天地同寿,千秋万古,为骚人所颂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