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阂
Sep.
17.2020
▽
▽
这世间有一堵墙,长满了青苔和藤蔓,赫然屹立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人们生活在这堵墙四周,仿若置身于迷宫深渊。
巷口的垃圾箱旁边,永远趴着一只猫,并不一定是同一只,或许纯白,或许一身斑点。人们从猫咪身边走过,熟视无睹,他们只知道这里有一只猫,却不知道,这几条生命曾热烈交替地存在过。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作者珍妮特曾这样描述这个世界:“我们穿着盔甲行走在人世间,总能感受到我们所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又无法靠近。”
珍妮特曾爱上过一个女孩,家人为此勃然大怒,让她在家庭和女孩之间选择一个。她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从此单枪匹马与世界交手。流离失所的日子里,她被教会排斥,被社会抛弃,然而她却以全A的成绩考进了牛津大学,并成为了知名的作家。
故事的后半段,仿佛她已被社会接纳,然而这群世俗的人们,真正接纳她的原因,终究是她的努力和成就,并不是因为她爱人的性别和独特的灵魂。
因此,她披上了重重的盔甲,于灰暗的城市里寻找爱与尊重,然而等来的却是无声的审判与蔑视。小众的价值观永远无法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就像涛声不绝的海浪永远不允许江河的奔腾改变方向。生活在人潮里,世界也永远只有一个主流。
人类的狭隘或许是天生的,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隔阂,而是我们缺少共情。
当我第一次发现身边人的想法很奇怪时,就好像一个群体里,我突然站得离他们很远了。每个人为了不被群体排斥,都会隐藏起自己的独特,久而久之,这种距离感便成为了两座山峰之间的对望。
我们站在群山环绕的世间,越来越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貌,就像我们曾经的经历,在不同的天空下滋生百态的情感。而坐拥这些感受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回到过去,站在对方的生活里了解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当你意识到,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在我们之间树立起无法越过的壁垒时,其实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包容这个世界的与众不同。然而,现实却是,能拥有这种意识的人终究还是少数,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知乎平台上曾有这样一条帖子问道:“钱钟书的婚姻那么美满,他怎么会写下《围城》这本书呢?”答案被赞最多的一条这样写道:“作家写小说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经历,更多时候是依赖于他们本身的共情能力。”
然而依然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没有过失败的婚姻,又怎样写出了那么感人肺腑的爱恨情仇呢?
能发此问的人,就是在人世间的一堵堵墙上架起钢丝电网的人。他们的存在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生来就与AI无异。
相比于我们试图打破这些坚固的墙壁,不如就在这些墙壁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其实,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完全理解彼此的内心,甚至于连体婴儿也有属于各自的独白。
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知己,却可以在富足的情感里发现更美好的自我。这是我们面对世间隔阂最好的态度,既然无法打破,那么不妨保持谦卑,书写自己。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