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文章让人浮躁,不如看书让人静心

微信订阅的公众号很久没有再打开,偶尔看看也只是凑巧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刷到,更多的会看下周边朋友写下的文章,他们的文章看后更以为是与他们的交流,虽然这类文章阅读数不高,但我知道这些阅读阅读数是真实的,而且文字是有温度的。
但总之,整体而言,公众号上的许多文章在让人焦虑,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让人浮躁。无论高举着某种正面的旗帜,或者一味反对的旗帜,总之大多数是在为某种利益服务,看起来道理满满,往往片面之词,拿起拼凑的事实进行这一观点的论证,再拿起反面的所谓证据佐证这一观点。总之看起来声势夺人,而实际漏洞百出,但直击人的情绪。
当然公众号文章不缺乏优秀,比如槽边往事,还有王路在隐身等等,虽看的不多,偶尔碰到也会看下。但优秀的公众号相比海量的公众号,还是少之又少。而我这里所写的“公众号文章”,实际不限于公众号,包括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文章。
尤其10万+的文章,不乏套路,并且往往结构千篇一律:
取一个吸引 眼球的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
开头点题,中段分割一段段佐证观点,尾部总结
内容最好 结合热点,顺势佐证观点
图文结合,或者大小标题结合,方便阅读体验
抛出金句,让人即使记不住文章,也能记住这句话,金句往往直击人心
当然,10万+的文章不乏精品文字,这只是举大部分已经成型的爆文套路,爆文套路不仅仅以上列举的,还有许多,不再赘述。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我的标题:公众号文章让人浮躁,不如看书让人静心。事实上的确如此,与其这一类快餐文字,倒不如阅读一部书,让人与作者对话,让人安静,让人有思维上的提上,思想上的触动。
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一类书值得多读,常读常新,可以了解清朝时期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方式,日常起居用品,诗词歌赋,美食美味等等。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以了解从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位于陕西一处公社的农家子弟,是如何在成长长大的,了解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家族势力,阶级身份的重要性,经济 发展状况,还有少平少安的成长历程。
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让人重返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下乡时所见所闻,对身边事情和人的描述,文章没有观点,而你读完后,却是百般滋味。
卢梭的《忏悔录》,看一代大家是如何自己写自己的一生,是如何描绘自己一生的,虽然这本书是卢梭的被迫所写,但不得不承认语言真实,尤其自己写自己一生,在每一段时期的所想所想,要比他人写他人一生,更为真实,更为值得人思考。
还有于娟《此生未完成》,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熊逸的额《道可道》,等等书名,不再列举。看书当然是看好书,尤其是你认为的好书。
好书就像一个宝藏,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你去挖掘。甚至于好书的定义,不是他人评判的,而是你看后对你触动的,对人有启发的,才是好书。当然,大多数公认的好书,在你这里还是会大概率成为你认为的好书。
所以,很多公众号的文章尤其10万+的,大都会让人浮躁,而看书,尤其看一本好书,会让人静心,会让人触动,发自内心的认可,而不是引起情绪的浮躁,不是各种字眼的吸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