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用烟火连接通往天国的路
2020年12月14日,由北京冬奥组委和故宫博物院主办的“远行与归来”蔡国强艺术展于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于2020年12月15日至 2021年2月5日举行。
2017年,蔡国强踏上了他的“一个人的西方艺术史之旅”,与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美术馆馆藏进行对话:包括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莫斯科)、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等。这次“旅行”将在这次北京大型展览中达到高潮,艺术家恰如其分地将其命名为《远行与归来》。
2020年9月16日,当全球疫情逐渐稳定之际,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和其团队在法国干邑的夏朗德河,通过直播,为世界带来白天烟花爆破项目《悲剧的诞生》,这也是蔡国强首次在实施白天烟花项目时进行直播。
夏此次白天烟花艺术项目,受到了哲学家尼采《悲剧的诞生》启发,朗德河上150个橡木桶中两万发烟花喷薄而出,以万般绚烂致敬人类的坚毅、勇气和希望,为正在经历疫情的世界带来振奋与治愈。这是艺术家第一次向世界实时呈现从水中迸射白天烟花的奇观,而其中一首诗、一幅书法和一场戏的三个篇章设计,则是他面向世界的关于中西文化的又一次对话。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第一次接触蔡国强都是来自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些在天空行走的大脚板烟花,就是由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和担任视角特效艺术总设计的蔡国强一起合力创作设计的。
蔡国强出生于1957年,福建省泉州市。他的父亲是在书店工作的书法家和传统画家,所以小时候在书店的他很早就接触了西方文学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80年代,“伤痕美术”的冲击下,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各显神通,各种西方艺术思潮流派与中国的艺术思潮进行了碰撞,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艺术是不受限制的,艺术可以放开。”
“我的艺术一直都在寻找与看不见的力量之间的关系。”——蔡国强
1984年,蔡国强尝试用火药作为载体和材料进行创作。随后的日子里,他越发对火药痴迷,进行了火药艺术的实验。正是因为火药的难以把控和不确定性,让他如同一个孩子一般,疯狂迷恋于此。
1995年9月,蔡国强被亚洲文化协会邀请来到美国,从此定居纽约,走向世界广阔舞台。从黑色火药到彩色火药,从平面到立体,蔡国强不断刷新着作品的爆破规模和形式,也不断突破着自己。
2014年,蔡国强从自己的家乡泉州运来一只渔船,在上海的黄埔江面完成了《九级浪》。
整场烟花分为三个篇章,以黑白烟花开幕的“挽歌”,五彩烟雾弥漫的“追忆”,以及“黄柳”漫天的尾声“慰藉”。
呼应此次展览的生态环保主题,焰火主要以食用色素、食品粉、衣服色料等无毒成分构成。意外的天雨让烟雾散发变得缓慢,产生了比预期更虚无的效果。
2015年6月的一个凌晨,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一座宽5.5米、高500米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着拔地而起,从地面直耸入深蓝天幕。巨大的白色氢气球缓缓升起,带着长长的钢丝绳梯,升入云霄,随之燃起的火焰,一层一层地向上燃烧,仿佛要烧到天际。这个名为《天梯》的作品,是蔡国强献给奶奶百年寿庆的贺礼。
“我做过那么多次烟花表演,但没有一次是给奶奶的,这一次,我想把天烧给奶奶看。”
其实,《天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一直根植于蔡国强心中。1994年,《天梯》的前身巴斯计划曾在英国进行过第一次尝试,因为气候恶劣,被迫取消。2001年,在上海进行第二次尝试,又因为911事件的影响而取消。2012年,在洛杉矶进行第三次尝试,因为野火风险而被撤销许可。
虽然蔡国强最终在遥远的福建泉州惠屿岛海边努力完成了这件作品,但对于奶奶病重而无法亲见作品上演的担忧从未消失。最终,由于年事过高,奶奶未能亲自来到现场,只能通过手机观看,并于表演完成一个月后去世。蔡国强试图连接未知世界的作品《天梯》,成了给奶奶最好的告别礼物。
对于中国人而言,自宋代以来,烟火便成了我们节日里的寻常。从初始的欢呼雀跃,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再到起伏沉淀后的平静欣然。在蔡国强的“烟火之路”上,既有感性和浪漫,也有哲理和思辨,有博采列国的开阔,更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
如果说火药是蔡国强的艺术语言,情感就是其艺术的基点。在他的艺术之路上,火药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爆发出绚烂的烟花,而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往往被绚丽遮盖了起来。
蔡国强曾经说过:“艺术家是很渺小的,艺术能做的贡献也很渺小,我们就是苦苦地挣扎,做一点小梦想、小幻想,他的渺小和脆弱是他的力量和价值。”身为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力量不是来自火药,而是来自他恣意不羁的创意奔流、切中要害的沟通力道,以及固执的浪漫信念,滋养着历史洪流中每一个渺小的存在与价值。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