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的底层思维(二)
说得太对了。每一条都可以写文章论述啊。
41、要想和某人合作大事,先得和他玩几个月,先看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能否玩得来。重点考察价值观和做人做事原则,是否合拍。
42、开放式讨论和征求意见,最终不能以投票多少来做决定。因为按概率讲,高人本来就是少数人。
43、隐空间和隐权力。制度即使是明确的,即使是没有弹性的,但在操作中,时间的把握、表情的不同,甚至肢体语言的变化,都可以事实上表达一个态度,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个决策。所以,领导的办法很多很多,未必动摇基本制度,就可以实现这些。
44、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从员工到领导,反差和感受非常强烈。对于一个单位或组织,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在很多点上,肯定是冲突的。有的同事突然高升一级,大家感觉他变了,开始装×,其实,你到了那个位置,你就明白了。
51、对于员工而言,领导最大的权威性,来自于他亲自迎难而上。这是暗自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结合,而得出的结论。
52、经验比单纯的学习,来得更快、更透彻。有时让人犯错,并从中吸取教训,要比直接告诉他们解决方案,更有效、更明智。这是因为:事情的因结果关系,为犯错的人提供反馈,对于学习过程很重要。
53、彻底改造和形成一个习惯,一般是18个月。中间可能会反复,所以要不断的重复。
54、避免说“理论上可行”。能有这个感觉,就说明潜意识认为:可能不靠谱。
55、批评最让人心服口服的关键点,是精准。
56、不要试图取悦所有人。只要做事,这种局面是不存在的。要在潜意识层面,去掉这个“自设的标准”。
57、一切关于任务进展的汇报,都要紧紧对照目标来说。和目标无关的,哪怕做了也不用说。
58、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根据自己感觉有把握的情况,决定和调整自己的参与深度。哪怕你是最高领导。国人的毛病是:领导不说几句,好像就不重视。
59、有些人能力不足,要去细分2种原因:缺少学习,还是不会学习。因为需要你做出的处理的方式,可是不一样的。
63、要知道:人和人生来和后天塑造,是不同的;要知道,人和人又是差不多的,共同点,即人性。
64、所有问题,都是其根本原因的表现,要不断深挖和转化根本原因,无限接近真相和决定力量。
65、遇到争辩,首先要区别:这是无用的抱怨和推卸任务;还是有可能优化决策的探讨过程。这样你能看得更清楚。
66、人的语言是不足信的,只有人的行为是可验证的。要通过人的行为,倒推其动机、思维方式、做事原则和价值观。
67、领导掌握的信息,远比原来的自我想象中的多。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也比之前感觉到的高。只是因为必要的装聋作哑,避免矛盾,或者坐等时机,难得糊涂。
68、发现没:完成每件事所需的时间,总比计划的要长;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总比计划要大。要一直有这个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
69、在合作过程中,有些人还要“实现自己的优越感”。注意:这是一种需求,必要的时候,将此明确化,纳入成本,纳入自己的任务和目标考核中。所以,“捧”是有市场的,虽然很难量化,但又是真是存在。
70、思前想后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描述为:一级反应、二三级反应。有时候一级反应是好的,二三级反应恰恰相反。所谓的留有余地,就是在不确定性中,留足二三级反应的空间。但人往往只认真考虑第一级反应。
71、要以目标为中心,建立机构、部门或临时工作小组,并明确人员;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是重中之重。如果业务有交叉,但目标不同且机构庞大,建议拆分开。因为目标不同还搅和在一起,就会互相矛盾和内耗。另一个需要分拆的情况是:两个部门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同。
72、除非非常有必要,否则不要剥夺具体落实人的知情权。因为这样:不仅失去了他们的创意,还减弱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73、工作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任务是为目标服务的。要警惕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容易误事。
74、经常有人任务完成的不错,但是和个人的奋斗目标没有关系。这是因为没有把实施方案和任务,同自己的目标对照起来。所以,要常常问:自己这么努力,是为什么。
75、常看到有人(不只是领导,普通人更严重)一有想法,就不假思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就这么决定了。因为我们终究是在“拿可能性打赌”。所以要预留一个过程,即做进一步调查,来评估自己决策是否正确。
76、不要试图从一个点,去获取大量信息,而要快速寻找其他“大量的关节”点,并将它们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更丰富的图像。
77、计划不必让所有人满意,但落实中的关键人物,要同意该计划可行。如果此事从单位顶层角度出发,必须要做,那么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个没什么犹豫的。
78、关注他人的行为模式,但不要“过分解读”任何单一事件。这一点在你想批评某下属时,务必要想清。
79、制度设计中,不要让人逃避责任。这比事后修补简单很多,更主要的是:减少误事。
80、计划的设定,要明确目标(含阶段性目标)、相关负责人、任务、完成标准、截止时间、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在决定事态的关节点上,随时查看进度,决定是否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