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莫忘足三里 灵活配穴有奇效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针灸大成》

足三里,中医术语,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系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灵枢●九针十 二原》记载“所人为合”,学经络公众号提示本穴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人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所以祖国医学认为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四总穴》中概为“肚腹三里留”,有人总结为“百病莫忘足三里”,但随配伍操作的不同而主治有别,现简述于后。

针至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至心下,二寸至咽喉,如刺整三寸,颠顶血下行”。意思是说,若针刺足三里五分深,其治疗作用在胫部;刺一寸治疗作用至腹部,刺一寸半则治疗作用在咽喉部,如果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质量气血上逆诸证,使颠顶之血逆下行。这一点在配穴和治疗作用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配穴介绍

01

内关穴

学经络公众号提示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

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02

内庭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荥。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

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以水润之。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

取穴方法: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03

曲池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取穴方法: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学经络公众号提示: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不宜自行针灸。

04

太冲穴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取穴方法: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05

阳陵泉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

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06

百会穴 风府穴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

取穴方法:

百会: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此穴禁灸,艾灸也是禁忌)

07

天突穴 膻中穴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取穴方法:

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08

气海穴

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后天水谷精微之根。两者相配,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五脏六腑均能得一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诸凡补益脾肾之配方中实不可缺,能主治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

取穴方法: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09

气海穴 关元穴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通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中医认为,关元之下即为子宫,子宫又为血室,因关元主藏血,所以称关元为“血海”,且莫与足太阴脾经之血海穴相混淆。关元能蕴肾兴阳,益气固脱,主人身之气;气壮人强,气虚人病,气脱人亡。针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而且先天后天互济,补而不滞,补冲有调,蕴中寓补,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不利、子宫寒冷以及不孕等证。

取穴方法:

气海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10

内关穴 中脘穴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又为阴维脉之会,别走手少阳三焦;补之,则能养心血,安心神,宁心定志,且能通心阳,利水道,通淤塞;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气机,主治胸腹诸疾,即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之意。

内关、中脘、足三里三者相配,重点在于清心开郁,宁心安神,舒理肝胃之气,主治郁证、脏躁、惊悸、失眠以及胁痛、胃脘堵闷、食少纳呆等症。

取穴方法: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11

三阴交穴

三阴交有滋阴、健脾、助阳之功效。足三里升阳、益胃、和中。二者阴阳相和,表里相配,健脾蕴中,益气养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以及脾虚胃弱、食少纳差等证。又因足三里能升能降,两者相伍,补中兼行。若因正虚受风以及下肢瘫痿诸疾,选用三阴交、足三里舒筋通痹,通经活络,也相适宜。

取穴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12

环跳穴 绝骨穴

环跳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故能调气理血,益肾固精,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配合足三里,健脾益气,取其先天、后天互济之意。足三里益气力著,益气而通络;环跳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气足则能以帅行,经通则能行血,补益之中以达通经活络之效。

取穴方法: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

13

四缝穴 身柱穴 三阴交穴

四缝穴在两手指中节横纹中央,挑刺可出黄白粘液,能开滞除积,消食启脾,通调气血,疏通脾胃。身柱为督脉穴,为人身之支柱,能强腰脊,壮阳气,又能疏散解郁,宣通脾胃之气机。

四缝与身柱相配,疏气解郁,主治小儿疳积。

若四缝与足三里相配,则健脾和胃,消积解郁之功效显著。

若四缝、身柱、足三里、三阴交四穴相配,挑四缝以开滞,针身柱以强身,补三阴交以健脾,补足三里以和胃。健脾和胃,解郁开滞,甚为合拍。

取穴位置:

四缝穴: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

身柱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

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14

劳宫穴

劳宫又名掌中,为手阴心包经穴,性清善降,既能泻心火,平肝逆,清胸隔之热,舒气化痰,又能醒神开窍,疏通经脉,故为回阳九针穴之一,诸凡暴亡诸阳欲脱者,用之速效。足三里能疏通胃肠,能升能降。劳宫于足三里相配,清泻心胃实火,平降逆气,开痞化痰,主治胃火上炎、心下痞闷,呕吐干哕、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证。

取穴方法: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15

血海穴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为血之会。脾能统血,脾之精血发于此,乃血之海也,故名血海。其功能为养血活血,理气祛淤,理血调经,为治疗血病之要穴,主治蹦漏带下、月经不调等证,又能祛湿止痒、活血消肿。

血海为足三里相配,既能疏通气血,祛湿消肿,主治脾湿蕴热、腿膝肿痛、皮肤瘙痒、湿疡、肿胀等;又能疏调气血,益肾健脾,主治血虚肝旺、面白肢倦、脾肾不足而血压偏高者;将气海、血海、照海三海合用,效果亦佳。

取穴方法: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16

合谷穴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性能轻清走表,升而能散,上通头面诸窍,故既能宣通上焦,开关宣窍,泄热散风,行其清散之功,又能清气分之热邪;补之发汗解表,祛邪外出;泻之清热止汗。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若与合谷相配,手足二经相合,上下相配,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专治中焦、上焦诸疾,擅长于调和胃肠,适用于胃肠不和、腹胀、恶心、吞酸、反胃等,既能生清气、降浊气,主治浊气上逆、头晕头痛、清窍失聪等,又能补中益气、主治气虚乏力、纳呆困倦、精神萎顿等证。

取穴方法: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7

巨阙穴

巨阙(心募穴)为任脉穴,心之募。心主血脉,心藏神,故能养血安神,宁心定志,又能行气活血止痛。

巨阙与足三里相配,疏通血脉,平降逆气,长于统理中焦之逆气而解疼止痛。若见有胃脘剧痛不止,针中脘而无效者,改用巨阙、足三里血淤阻、胸痹心痛,脉痹等证,但重点仍在于疏理中焦。

取穴方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18

中府穴

中府又名艾膺俞,为手太阴肺经,足三阴脾经二脉之会,又为肺之募。肺主周身之气,配合上廉为胸气之街,乃胸气通导之要道,故能主肺气为病。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府为肺之募穴,足三里与中府相配,健脾补气而益肺,实乃培土生金之法。对于肺胃气虚诸证,用之最为相宜。

取穴方法: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19

通里穴

通里为心经穴,能宁心安神;通里、足三里相配,则能健脾和胃,疏气调中,养血安神。盖因“胃不和则卧不安”,足三里能疏调中焦,使胃气和畅,心神不治而安。

取穴方法: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0

犊鼻穴

犊鼻原为阳明经穴,配足阳明经以加强疏通气血之功。用二穴治疗风湿痹阻膝关节而作痛者,均可配以足三里以加强疗效;因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为气血汇合之处,治痹先宣通气血,气血流行则痹阻可通,风湿之邪足以驱散。

取穴方法: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文章总结:

足三里与其他穴位配伍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各穴位治疗特点充分发挥,相互佐使而形成某种独特的治疗功效,就像药物的配伍应用一样,分君药和臣药,君臣相配,可以使疗效更加显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