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先秦诸侯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诸侯国的?

先秦时代的各国,大都自视为天下的中心,并以各自的世界观去看待其他邦国。他们眼里的世界观和外国观,可是各有特色,大有来头的。

1.秦国:视中原为'蛮夏'的东夷后裔

秦国一直有着浓郁的蛮族色彩。有着西戎习俗的秦人其实是东夷族的后裔,殷商的重要盟友。即使被周人封为保卫西陲的诸侯,秦人依旧有浓郁的东夷文化色彩。比如,周人的图腾是虎,龙或者龟,但是秦人的图腾主要是鸟。秦人祖先女修是吞食了燕子蛋才生下秦人始祖;而在同样有东夷起源的殷人神话里,有如出一辙的版本:商人女祖简狄吞了燕子蛋,才生了殷人祖先契;少昊氏带领群鸟在极东之地建国的传说,也体现了东夷人对鸟的崇拜,对鸟的喜爱在秦国文物与文化中有迹可循。根据《墨子》的记载,秦穆公梦到的人头鸟身的句芒之神,其实也是东夷族的神祇。

殷商青铜器鴞卣,古代版的愤怒小鸟

大堡子山秦墓出土的黄金鸷鸟饰物,有典型的西戎风格

从王族姓氏上看,春秋战国时代,与秦国同姓的赢姓国家,比如赵,奄,郯,黄,江,葛,梁,榖等国,除赵国之外,基本上都分布在河南山东淮北等地,这些小国大都是东夷后裔,从侧面证明了秦人西迁前的发源地。其实就连秦人的赢姓正是通'燕',体现了秦人的鸟图腾传统。

写于战国时代的《墨子-明鬼神》记载,秦穆公在太庙里遇见过东方的天神----东夷的半人鸟神祗句芒,神明赞扬他有德性,并保证秦国会日益强大。可见到了战国时代,秦人依旧有着崇拜鸟神的传统。

著名的秦公钟

但是在西周破败之后,周朝腹地关中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于是周天子趁机许诺秦人,如果能夺取宗周故地,那就是你们的封地了。于是在与戎狄鏖战的过程中,秦人本身沾染了大量戎狄习气。比如秦穆公的谋士尤余,就是晋人与西戎的混血后裔。当秦国东出函谷关受到晋国阻挠之后,在西戎谋士尤余的建议下,秦人进行了戎狄化自我改革。于是诞生于齐鲁文化圈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秦人蔑称为'夷秦'或者'翟秦',中原诸侯因为秦人久在西陲,于是轻蔑地将秦人的特殊文化视为落后,并拒绝让秦人参与会盟。

猎鹿骑士骨雕:秦国大堡子山墓地斯基泰风格饰品

中亚的 斯基泰战士

以下的甘肃马家塬出土的戎王墓葬,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戎狄君公的高级墓葬。,证明了秦与戎的交织。

甘肃马家塬戎王墓出土的黄金饰品

西戎金银车马饰物

西戎金枪头

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秦人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秦人与中原诸侯一样,视对方为蛮夷:出土于甘肃天水地区的秦公钟,秦公簋上,秦人称自己的国土为'夏',而中原诸侯却被秦人视为'蛮夏',自己受命于天,君临各国。

到了战国时代,云梦睡虎地竹简里的秦国法律条文显示:秦人自称秦国为夏,臣属于秦国的少数民族想逃离叫做'去夏',但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即使外邦男子与秦女结合生下的后代,也被称为'夏子',可见秦人对于夏的身份的执着。

秦人之所以自称为夏,是因为秦人占有宗周的故地,所以在地缘上以周的继承者自居;而且在攻取关中故地的过程中,秦部族吸收了很多善于农耕,而且文化比较发达的周遗民。秦国深受其影响,他们把周朝的文献《史籀篇》作为文字教材和书法样本,所以秦文字又继承了周人的遗风。《石鼓文》中的一些字,与西周时代青铜器上的金文铭文写法如出一辙。

所以东夷和周人的古老文字与神话传说,有助于秦人理解东土的情况;自我戎狄化的改革,养成了秦人机动灵活,不讲信义,利益至上,不易受传统束缚的族群性格,这一次戎狄化改革其实是在为更激进,更反传统的商鞅变法铺路,都为后来秦人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更加综合的文化和地缘优势,让秦人视中原为蛮夏,自己才是正统之夏

2.宋国:自称商人的小商朝

宋人对商汤的辉煌念念不忘

宋国位于中原腹地,是周人为管理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为了采用怀柔政策,周人让宋微子当宋国国君,而且给了宋君以公爵的爵位。但是很显然这无法真正平衡殷商遗民的心里。作为中原腹地的小小商朝,他们一直希望恢复祖先霸业。宋人乐大心在诸侯大会上,公然宣称自己是'周之客。可见他们并不认同周的分封体系与文化。

宋襄公高举着仁义大旗,想复兴殷商

宋襄公表面上有让出国君之位的美德,曾经还帮助齐国平定内乱,而且在泓水之战中尊奉周礼,不袭击正在过河的敌人,想以公爵的高级爵位和武德服众。但是根据他自己的表述,他其实向复兴商朝,当时其他诸侯对于宋国的本质看得很清楚。

甲骨文中,商人对自己的称呼是'大邑商',其他的方国和部族被称为'方'。宋国人继承了这一思路。在宋国宫廷里,宫廷音乐《商颂》用长篇大论歌颂商汤王统一天下,讨伐荆楚的功绩;公子子鱼曾经劝告宋襄公,上天不会让同一民族崛起两次,商人很难再次兴起了,可见宋人在国内依旧自称商人,排斥周人强加于自己的身份。

宋公错金戈

基于这样的身份认同,宋国的称霸策略是自视为天下中心:降伏比自己弱的小国,挑战齐,楚两大国,但坚决不朝拜天下共主周天子,很能说名他们的心态。不仅如此,宋襄公违背主流周文化,按照东夷的习俗抓住鄫国国君,用他祭祀睢水河神,想以人祭恢复古代的殷商-东夷联盟。这一暴行无疑造成了中原诸侯的反感和警惕。这种思路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线路完全不同。

因为坚信自己才是正统,坚持自己是天命所归,所以宋人在各种战斗中不论敌我强弱对比,都坚持硬扛,所以经常败于对手的突袭和计谋;在襄公图霸失败之后,他们一直追随中原强国,十分顽强地抵抗楚国北进。但是以小搏大的称霸思路和复兴商朝的思想,最终让他们四面树敌,以致亡国。

3.吴国:流落南土的王室后裔

吴王夫差矛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在吴王寿梦之前,吴国已经有了十九代首领,祖先是姬昌的叔叔。在从商末周初到周康王时代,吴人分为两支,一支是晋南的虞国,后来被晋国吞并;另一支被王室分封到南方,于西周初期先来到了宁镇地区,采取了主动蛮夷化政策,断发纹身,组建了一个名叫勾吴的小国。虽然大家中原诸侯都知道吴国有王室血统,还是天子最早册封的一批诸侯,但是吴国长期被视为蛮夷。在公元前583年,吴人北上进军,征伐鲁国南部的郯国。鲁国吓得连连惊呼:中国军威不振,所以蛮夷才会如此猖狂。说明当时的中原国家,是以看待蛮夷的方式看待吴人;吴王阖闾讨伐楚国时,楚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吴国如同凶猛的野猪,狡诈的长蛇,如果秦国不救楚,吴国就会进一步北上骚扰了。可见在已经被中原视为南蛮的楚国眼里,刚崛起的吴国是更凶狠的蛮族。

吴王阖闾,霸业的奠定者

但是吴人没有忘记自身的周王室血统。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国不断吸收来自齐鲁,楚国,晋国的人才和流亡贵族,并和蔡国,沈国,唐国等受楚国侵略的姬姓小国联姻,吴人在文化上回归中原,恢复周人认同。随着周人认同的逐渐复苏,身在南方但渴望称霸的吴人,很重视宣传自己的王室身份。《左传》记载:在公元前506年的对楚远征中,吴的两个盟友唐国和蔡国都是姬姓国;在得知姬姓的随国收容了流亡楚王后,吴王阖闾想活捉楚王,派人到随国喊话:'楚国兼并了汉水流域的姬姓诸侯,你们也是王室后裔,为什么要包庇楚王?'春秋竹简《吴命》记载,楚国在外交场合,蔑称吴人是周王室在南方的'弃子',引来了吴人的强烈愤慨;《国语》里,周天子尊吴王夫差为伯父,晋侯为叔父,吴王和其他姬姓国以兄弟相称。

吴人恢复周文化认同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季札出游'。吴王室公子季札对周朝诗歌的深入了解和精彩点评,赢得了晋国,齐国,路过贵族的阵阵喝彩;他对各地民风民俗的到位分析,也体现了吴人对于中原的向往和野心。正因为如此,吴王夫差的外交策略被霸主思维束缚,念念不忘地倾尽国力,北伐齐国和晋国,还在黄池与晋国争夺霸主宝座,但却掏空了国力。这种霸主思维也让夫差满足于击败世仇越国,而不将这个心腹之患彻底灭亡,这最终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伏笔。

4.楚国:黄帝后裔的再华夏化

楚居,战国时代楚国贵族书写的史书

根据先秦楚人的简牍文书《楚居》,《新蔡葛陵楚简》记载,楚人祖先是黄帝之孙颛顼,初始居住地在河南地区。楚名称的由来与神话有关:楚人的女性祖先妣湛生产时难产而死,于是巫师从腋下取婴,用荆(楚)缝合遗体。为了纪念自己的女性祖先,楚人就以植物为自称,而且在外邦人面前也大方地自称荆或楚。

这一渊源和后来楚国的地理位置,导致了楚人自身的矛盾定位:楚国经常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调整称号和爵位,但却始终摆脱不了中原文化的引力场。从春秋到战国,楚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融入诸夏之路。

春秋楚国疆域图

虽然巫风浓郁,但是中原文化曾两次传入楚地:周公在代年幼的周成王摄政时,曾因为畏惧谗言而南奔楚国,躲避风头。周公因为这个意外,给楚人带去了一些周朝王室的文化传统;东周时内斗失利的王子朝带着一群学者,官吏和世袭贵族南奔楚国,再一次给南土带去了中原的文化传统。所以楚国上层其实比较了解中原的文化。楚国的很多制度变革和外交策略,都是以中原为中心制定的。

楚国疆域扩大图

比如楚国国君曾多次更换爵位。在周初大封建之中,楚君熊绎只得到了子爵;后来楚人逐步兼并了江汉平原的很多小部族,得到了各部臣民的拥护。熊绎的第四代后人熊渠怀着渴望融入中原而不得的纠结心理,公开与周王室叫板:'我们楚国属于蛮夷,拒绝使用中原的贵族称号!'作为最高领袖的他自称为'敖',这是楚民族的军事首领称号;他还封三个儿子为地方的诸侯王。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效仿周天子进行分封,其深层次含义是:楚国君主的爵位'敖'比中原的王爵更加高级,楚君可以凌驾于列国之上,周天子相当于我儿子。但是过了不久,暴烈的周厉王上台,对北方的戎狄和东南的夷族采取强硬政策,淮水和东夷地区被灭国的部族有26个,荆楚地区的噩国就被周天子举国灭绝。迫于周人的军事压力,楚君被迫去掉了王号。

楚庄王

到了东周初年,楚君熊通打到了汉水以东的随国,强迫姬姓随国给周天子上书:楚国的实力和子爵爵位不相称,楚国希望能干预中原事务,平定诸候,尊奉王室。周人察觉到了楚国崛起,准备北进的野心之后予以拒绝。熊通听说周天子拒绝之后勃然大怒,于是自称武王。中原诸侯是在君主过世后才上谥号,但熊通明知故犯,故意违反了这一点;而且,最初两代楚王的谥号分别是武王和文王----这正是西周的奠基人和开国之君的谥号,楚国与周朝分庭抗礼,但又以周文化为样本的矛盾心理可见一斑。楚国在早期采用了类似于分封制的方式安置王族子弟。

精美的楚式漆器髹饰

到了楚成王时代,楚人还效仿周天子,在长江与汉水流域组建了自己的小联盟,联盟里有姬姓蔡国,姜姓申国这样的中原后裔,还有百濮,越人,东夷的小国。楚国经常组织各族联军,与中原的霸主齐国,晋国争夺盟友小国,组建起楚国中心的秩序;在击败了宋襄公的小霸之后,楚成王审时度势,认为晋国实力正在崛起,但是楚国的权贵莫敖家族势力过强,于是收敛了北上的锋芒,还在城濮之战中,用晋国主力军队去消耗莫敖家族的实力。

晋楚城濮之战

历经了多次尝试之后,到了成王孙子楚庄王的时代, 楚国再一次北进中原,并被认可为霸主。这一次熊侣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称霸策略,先击败王畿附近的陆浑戎,又打着拜见天子的旗号,去王畿附近阅兵示威。楚庄王熟知上古典故:夏商周三代易代时,胜利者会将象征正统的九鼎运回国都,于是庄王熊侣故意问周臣王孙满,九鼎有多重,表达自己的野心。楚国为了征服顽强对抗自己的宋国,故意派出使者不向宋国借道就过宋地,以此来羞辱宋国的主权,让宋国杀死使者,进而北上。可见楚国人其实很了解中原的外交礼法。

之所以是楚庄王,而不是其他楚君能收服中原诸侯,位列春秋五霸,除了个人的励精图治之外,是因为'霸主'是周文化体系的评价。霸主的头衔是'伯',在伯仲叔季中排名第一:意思是维持周家天下秩序的大哥,而不是随意欺负兄弟之国的暴君。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

楚庄王不仅有击败戎狄的战功,而且在击败陈国,郑国,宋国之后没有将这些中等诸侯直接吞并,而是清晰地意识到过度扩张会与齐,秦,晋直接接壤,战争只会更加频繁,在扩张中做大的贵族封君会成为王室权力的威胁;在国际舆论上,对那些实力不济但是文化发达的中原诸侯恩威并施,有利于改善楚国的蛮族形象,让他们对楚国感恩戴德。因此精明的楚庄王最终获得了中原认可,成为了霸主。这些恩威并施的措施改善了国际形象,还赢得了孔老二的赞美。战国中后期'楚才晋用'现象的出现,其实正是楚国贵族学习礼乐,被中原接纳的证据。最后到了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一开篇就自豪地宣布:我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高阳的颛顼,说明楚人已经自视为华夏的子孙了。《楚辞》里大量引用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也体现了楚人的华夏认同。

庄子有浓厚的楚文化渊源

对比春秋与战国的楚人形象,不难发现:在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们惊呼'南蛮楚国与北狄诸部交替侵略,中国诸侯的领土被压成了即将崩溃的线条形',南楚和北狄被一并视作外患;而到了战国时代,北方出现了新的外族,时人眼里的格局是:中国有七个穿衣冠,行礼仪的诸侯国,其中三个与匈奴接壤。到了这一步,楚国终于完成了华夏化历程。

不论是否有屈原这个人,《楚辞》依旧能真实地反映楚国贵族的心态

5.中山国:自视中国的白狄后裔

中山青铜器铭文与儒家经典对比

中山国特别的山字形青铜器

在战国群雄中,中山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中山国名就来自于古老的山神崇拜。中山国的国君是姬姓,而且根据《国语》,《世本》的记载,西周初年就有晋国宗室,唐叔的后裔进入戎狄。历史上晋文公的母亲狐姬,就是没入戎狄的姬姓贵族女子。虽然有高贵的出身,但是到了战国初年,这些人已经被整体戎狄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山国国君自称公爵本无意外,但是以下克上建立的魏国,却强词夺理:戎狄君主只能当子爵,中山君主敢于自封公侯,大逆不道,于是出兵猛攻中山国。在亡国之后,中山国励精图治,趁着魏国与齐国,赵国的矛盾复国。

复国之后,中山一边建造长城自保,在战场上多次击败燕赵,一边开始在文化上自我改造:他们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血缘概念,而是文化与道德概念。只要君臣有道,推行文教就是中国;哪怕血缘上是华夏族,但是臣子作乱犯上,以下克上就不是中国。基于这套论调,中山王族作为已经没落的周室后裔,选择了主张进行文教,开化蛮夷的儒学作为对内对外的治国理念,对内聘请儒家文士,前来治国理政,教化百姓。对外积极参与魏国发起的五国相王,努力做到与中原诸国平起平坐,一同进退,努力隐藏自己的蛮夷出身;《中山策》记载,中山国君听说赵国喜好兵器与勇武之士,但却重视德性,对此表示并不认可;后来中山国追随齐国进攻燕国的篡位君主子之,于是出兵讨伐燕国,还引用儒家经典《尚书》和《诗经》,振振有词地斥责燕国君臣无道,臣子窃夺王位,中山国讨伐燕国是维护秩序,克定祸乱。完全实践了儒家'君君臣臣'的政治理念。

尽管如此,经过伐燕战争,中山国的相邦司马赒受到周天子的赏赐,中山国受到诸侯国的肯定,进一步密切了和各诸侯国的联系。但是中山王把'国无事不用力'、'有难不披甲'的文士抬到了重要的位置,造成中山国军事力量下降,农夫怠惰,战士懈怠,国家崇尚虚名而不务实。为了融入华夏世界,中山国失去了自我,而且在失去自我之后,本质上还是没有得到认可,最后被实行戎狄化军事改革的赵国打得大败,以至于灭亡。

以上就是先秦时代各个诸侯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位和看法。我会接着写更多关于先秦历史的文章的。

(0)

相关推荐

  • 战国时期,“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分别是哪五个诸侯国?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五个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的事件.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五国相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周朝时期,周天子称王,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武王.周成王.周穆王. ...

  • 战国各个时期的列国实力大排名

    战国,以国之力而战,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乱世之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变革最大的时代.战国短短二百多年,中国走完了一大半的军队改革历史,这段历史,虽然让黎民百姓蒙受了很大的苦难,但是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历 ...

  • 吞玄鸟卵生后代,创先秦而起诸侯

    <史记·秦本纪 >中记载了秦的先祖乃是高阳氏颛顼(zhuān xū)之后女修.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之后女修一日在织布时,看见一只玄鸟飞过,掉下一只蛋,就捡起来吞了下去,接着就怀孕 ...

  • 先秦纵横家张仪玩诸侯于股掌之上

    张仪辅助秦惠王时,深得秦惠王的信赖.重用.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左右臣僚厌恶.嫉恨张仪,纷纷在秦武王跟前恶言中伤张仪,告张仪在先朝任事时,对惠王不忠.臣僚们对张仪的攻击还未结束,齐国斥责秦国任用张仪 ...

  • 蛮夷还是正统?先秦吴国人的自我认知变化(上)

    很多文字中保留了远古时代的文明密码.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吴国先民的一些情况.吴国的'吴'的本字是'呉',属于会意字,有'口'和'大'组成,根据<说文解字>,<毛诗序>等典 ...

  • 蛮夷还是正统?先秦吴国人的自我认知变化(中)

    越国登场 相比于有周王室血统的吴国,夏少康后裔的越国则是更加边缘的国家.在东海之滨默默无闻20代之后,才因为楚国需要在吴国后方安插牵制性力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越王允长与楚国结盟,并与吴国多次交锋.在 ...

  • 相互矛盾:先秦宋国人的自我认知

    宋国位于中原腹地,是周人为管理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为了采用怀柔政策,周人让商朝王族成员宋微子当宋国国君,而且给了宋君以诸侯中地位最高的公爵爵位.周成王甚至亲自作诗<有客>,来接待宋国的首任 ...

  • 开车、壮阳、喝冷饮 :先秦知名诸侯的日常生活

    本文非严格的历史事件,而是根据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历史文献,经过加工想象后,还原了战国早期,一个小国君主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不由己. 公元前439年,鄂北之地,曾国都城......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上的 ...

  • 剖析职场压力,学会自我减压很重要

    假设我们上班一天花8小时,一周工作5天,工作30年,这一辈子在职场就要花掉约60000多小时. 职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然而,职场里的烦心事却不少. 对上班族来说经常感到压力山大: 有来自工作上的: 有 ...

  • 直到有了自我习练,瑜伽练习才开始变得真正强大

    如果有一个人每周去上三次瑜伽课,其实是个还不错开始:但是瑜伽真正的益处是在一个人开始自己开始规律地练习的时候才向一个练习者呈现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一个瑜伽练习者的长大成人 (戳这里读这 ...

  • 【美国国务卿自我检讨:近年来,美国的许多...

    [美国国务卿自我检讨:近年来,美国的许多行动确实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让一些人对华盛顿是否还能遵守规则充满疑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5月7日(周五)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发言时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