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主动权?|高瓴 Recommend
01. 上游思维=治未病 掌控感
下游思维,是在问题出现时迅疾做出反应。而上游思维,旨在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发生。上游行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涉及系统性的思考,这也是上游行动的迷人之处——这是对自主权的一种宣告:我不必受这些力量的支配,我可以控制它们。
那些“很重要不紧迫”的事,才是提升持续效能的根本所在。对于个人来说是学习、健康、人际交往等;对于企业来说,是战略制定、人才梯队打造和研发等。
相反,如果我们被困在下游,这些上游问题的恶化最终将变成“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使得我们应接不暇,最后陷入恶性循环,离上游越来越远。
02. 打破3个思维惯性
然而,通往“上游思维”的道路有重重阻碍。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眼下紧急事项的关注是人们思维的默认功能。人们更多时候是在下游徘徊打转,要想向上游挺进,就要走出“隧道”,打破这三种局限性思维:
1)无视问题
“我能怎么办呢?这是无力改变的。”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无视问题”现象,即相信问题是自然而然的或者不可避免的,超出我们的可控范围。
要想摆脱“无视问题”的囚笼,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不能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当成正常的情况对待。“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呢?”接下来,去寻找一个圈子:其他人也有这种感觉吗?寻求到认同——“这种现象是有问题的,我们也这么觉得”——便有了力量。 于是,人们自愿承担责任,去着手解决那些并非由他们自己造成的问题。
2)缺乏责任心
上游行动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尽管事关重大,但它并不是必需的。救援、应对和反应这样的下游行动是义务要求,但上游行动却完全出于自愿,并非强制要求。
按照自己是唯一责任方的视角,可以帮我们找出可行的“切入点”:不要问“不能让别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而要问“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么做不仅有助于克服冷漠和自满,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选择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出于要求才被迫行动,而是因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个问题值得解决。
3)隧道模式
疲于应付诸多问题时,就不再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 眼光也会因此受限,缺乏长期的规划,也不会对各个事项进行战略上的优先级排序。忙着挖隧道、局限于隧道视野是无法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能预防问题,只能疲于被动应对。
那么,怎样才能逃出隧道呢?需要“偷懒”。这里说的“偷懒”是指留出一部分时间或资源专门用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指无所事事。相反,它预留出了一段时间,帮助走出隧道,思考系统层面的问题。
03. 刻意培养上游思维
完成一项上游行动有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1)团结合适的人,“包围问题”——找到拥有共同目标且涉及各方面的人员并形成组织。
尽可能地广纳贤才,维持一个强大的阵营。对于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应该更具战略性眼光。要想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往往需要在散兵游勇之间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这意味着,需要吸引那些能够从各个关键角度全面解决问题的人。
同时,还需要一个意义重大、令人信服的使命,一个哪怕在重压之下也能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2)找到抓手,推动系统性变革。
上游行动就是要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最后还是要落脚于系统性变革。 因为系统才是产生概率的源头。改变系统就是去改变支配规则或者能产生影响的组织文化。
在复杂的系统中预防问题发生,找到正确的杠杆和支点恰恰是最困难的部分。 那么,怎样能准确地发现潜在的杠杆和支点呢?在寻找可行的抓手时,第一步可能是去考虑,对试图预防的这个问题,风险和保护性因素分别是什么。每个问题都有一系列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防范风险,而其中的每个因素都是一个潜在的抓手。
除了关注风险和保护性因素,也可以考虑一下抓手是否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群。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衡量成本和收益。从长远角度来看,预防行动必须为整个系统省钱。
3)问题预警。
预警信号并不是天然自带优势的,它们的价值取决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预警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响应时间。因此,预见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更多解决问题的空间。
那么,要如何得到有效预警?首先,可以基于历史规律指导预测。同时,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了解的一切保持谨慎。
在设计预警系统时,应该牢记以下问题:预警能否给予充分的时间采取有效行动?(如果不能,那又何苦呢?)预警的误报率是多少?对该误报率的接受程度,反过来又可能取决于处理误报与忽略问题相比的相对成本。
4)深入思考如何衡量成功,避免“幽灵胜利”和意外后果。
但是,在上游行动中,成功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很难直观感受到成功,只能用近似值进行衡量。近似值指的是一些更简单、更快达成的小目标,希望以此实现长期的成功。
由于衡量成功的方式和希望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往往会面临一种叫作“幽灵胜利”的风险,即掩盖了实际失败的表面成功。 “幽灵胜利”可以愚弄很多人,只有非常仔细地进行审视,才能发现问题,并发现表面上的成功和真正的成功之间的差别。
5)考虑风险,以及承担措施。
上游干预是对复杂系统的小修小补,因此,难免会出现超出工作直接范围的反应和后果。有效预测就变得极为重要。
如果试图消除X(一个入侵物种、一种药物、一个流程或一种产品),什么东西会冒出来补上缺口?如果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什么会因此失去一部分原有的关注?这种忽视又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何种影响?
但是,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每一件事,所以需要依赖由反馈回路为指导的详细试验。 并且,在不确定对错的时候,要做的不是虚张声势,也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去学习。通过试验来学习,或者通过犯错来学习。 基于这些想法,设计一些问题来辅助我们做出是否进行上游干预的决定。
(本文转载自管理智慧,不代表高瓴官方观点。)
作者|丹·希思
来源|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书籍《上游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高手思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