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四十,你好

按照我们村里的算法,82年出生的人,40岁了。

说起来,我曾经很期待自己早点变老变成熟,这甚至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新年宏愿和美好憧憬。

说得美好一点儿,我们是尊老爱幼的,年龄大通常能带来尊重,所以看病要找老中医,求教要找老教授。因为年龄大往往意味着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值得信任,还意味着辈分高学问大资历深,无论初生牛犊再怎么不怕虎,姜毕竟还是老的辣。

说得残酷一点儿,我们是以貌取人的,给你的初步尊重往往取决于你的长相。记得高中时,我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回家,路边有刚放学的小孩子指着我同学大声喊,说那不是我们班那谁谁他爹么。当时我就嫉妒的热泪盈眶,人家在18岁的年纪,就能被别人当做父辈,简直是光宗耀祖。

当然,后来经历多了,就会冷静地发现,事情往往有两面性。

我大学毕业那年,邻班有个高大凶猛壮实成熟的同学去应聘一家公司的总裁助理,实习一个月,没被录用。为啥呢?有一个细节,他曾经沾沾自喜,后来耿耿于怀,觉得可能是没被录用的原因之一:他站老总的旁边,经常有人先跟他握手打招呼。

伟人幼年时,总有些特别之处。

比如孔子,他小时候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玩过家家,他彩排祭祀,《史记》里的说法是“常陈俎豆,设礼容”,这明显不是普通人。

比如刘备,他小时候跟别人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是,“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这明显不是普通人。

比如刘邦和项羽,小时候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武霸气,两个人都有感慨,《史记》里的描述是,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另一个直接说“彼可取而代也!”,一个比一个猛,这明显都不是普通人。

这样的故事看多了,总是不自觉对号入座,觉得自己说不定也不是普通人,弄不好是真龙转世神龙投胎之类的。再加上我小时候在农村看的最多的就是神神鬼鬼的民间故事,也很容易相信有些神迹会在自己身上出现。

结果,并没有。

我的出生比较普通,也非常平静,自然界也没有予以配合,比如祥云汇聚红光普照等等,统统都没有。

一切都平静的不像样子。

那有没有电闪雷鸣山雨欲来,或者哪怕是黑云压城飞沙走石妖风四起呢?

也没有。

这就比较尴尬了。

后来又发现,伟人物往往长得也有特点。比如汉高祖刘邦长相奇特,高鼻梁,模样像龙,隆准而龙颜;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宋武帝刘裕风骨奇特;梁武帝萧衍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比如秦始皇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这些特征比较容易发现,于是,我就开始研究自己的身体。

后来终于发现我右胳膊上隐隐约约能找到七颗痣排成北斗七星的样子,这让我惊喜不已,然后一脸神秘地向家人报告了这个情况,希望他们能对我好一点,毕竟我不是普通人,我只是寄托在这个家庭,他们是负责代管,彼此间最好能再多一些尊重。

结果我爸比较淡定,说那只是证明你胳膊上的痣比较多而已。

及至后来,读《史记》发现刘邦那才厉害,“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顿时觉得颓丧,只能高山仰止。不过当时也隐隐有两个疑惑,一个是七十多个黑痣,这条腿还能看么?另一个是刘邦这么私密的事儿,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七八十颗痣,数都要数半天。

想不出来,知难而退,后来也就不想了。

难道我就没有特别之处么?

其实也有,我的特别之处,就是特别傻。

我总觉得自己智商不是特别够数,这种时断时续的感觉特别像六脉神剑,也特别像手机信号不好老是卡顿。

有些事儿我至今印象深刻。

农村吃饭的桌子通常都是高高大大的,小孩子爬上去还要颇费些周折。

有一次,我自己在大桌子上玩积木,突然一块积木掉了下去。

如果是你们,会下去捡么?

应该会,不然怎么继续玩。

我不会,因为我好不容易才爬上来,就因为一块积木就要爬下去再爬上来?实在不够划算,但是不捡又不能继续摆造型,那怎么办呢?

我认真地思考半天,做一个决定:把所有的积木都推下去。

然后跟自己说:嗯,这下值得去捡了。

然后心满意足下去捡积木……

回头想想,自己现在竟然能基本通顺地打这么多字,想想也算是一件奇迹呢。

再后来,我发现自己在很多年前就反复印证和践行一句话: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我出生和成长都在北方农村,在那里老老实实长到十八岁。

我十八岁以前基本上没出过县城,所以曾经我以为全世界就是那么大。

那时候没自行车,进一趟县城要走半天,世界也没必要那么大。

生活在农村也是有好处的,就是农村变化节奏慢,所以也就比城里的孩子多体验了一些艰苦的岁月,和城市里生活的长辈倒是有不少共同的回忆,以至于后来我和长辈们说起小时候放羊养猪养兔子,耕地挑水割麦子,他们都哈哈哈哈哈心里想这小子编起瞎话来一套一套但是你别说还像模像样的。

民以食为天。

80后的农村孩子还是有饥饿记忆的。

那时候农田里长出来的所有植物都自带可食用的光环。在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各种农作物,往往都会琢磨下有没有食用的可能性。

山药土豆西红柿,黄瓜地瓜大茄子,大豆玉米小麦,这肯定都是可以吃的。当然,我说的吃是生吃,就是挖出来或者摘下来简单擦一下就能吃。

除了这些,我小时候还尝过棉花桃子,啃过玉米杆子……

不要问好吃不好吃,其实应该还算好吃。在一个人饿到心里发慌的时候,能吃就好。

除了这些,其实各种田地里的小虫也可以吃的,比如蚂蚱,在秋天收割过的田野上,堆一堆庄稼枝叶,生个小火,把抓到的蚂蚱串一串,然后烤熟就能吃,没有盐也没有孜然,但是已经足够好吃。

知了猴也是美味,在夏天雨后的树林里,拿手电筒走上一圈,往往就能给第二天加个荤菜,真的是晚上做梦都会笑醒,一早醒来就跑去厨房问妈妈煎好了没有。

除了庄稼地里的,大自然里能吃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榆钱是可以吃的,槐花是可以吃的,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做成窝窝头和各种杂粮馒头。

我记不起来自己多大开始能吃上白面的馒头,但可以确定的是,夏天馒头发霉一定不会扔掉,把发霉的部分抠掉照吃不误。

现在生活好了,有时候家里也会有些剩饭剩菜,每次清理的时候,都会带着些负罪感,然后感慨真的是今非昔比。

小时候,村里面经常会有很多要饭的,衣衫褴褛,拄着拐棍敲门候着,馒头也行饼也要,啥都没有给碗汤也行,给啥吃啥,不挑不拣。

也不知道都是哪里来的,肯定是有家乡的,我也不问,或者说了我也不懂,毕竟,那个时候我的全世界也就是我们村子那么大。

那时候自己家也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清汤寡水,但是在我印象中,来我家要饭的没有一个会空着手走。有时候赶上饭点儿,大家都吃不饱,妈妈也会把自己的馒头再掰一半,稀饭倒一半,给要饭的送到门口。

小孩子不懂事,就会讨厌要饭的,说自己都吃不饱还要给他们,以后不要给他们开门。妈妈就会不高兴,说不许这样,都不容易,要相互帮衬,少吃点就少吃点。

后来长大些,偶尔还有来要饭的,有时候我自己在家,也不会让他们空着手离开。

帮助别人一定不是有钱了才能做的,穷人其实也能给予。而且,能给别人帮助,也就不能算是穷人。如果什么事情都等到有钱了再做,真正有钱了很多人还是不会去做。

这是生活讲给我的道理。

有一种回忆杀,是盘点自己曾经看过的电视剧,伴随着熟悉的旋律,配合着没那么清晰的画质,那些抹不去的青葱记忆就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了。

当然我也看过电视剧,不过没有一部是在我家看的。

因为我们家没有电视。

在我的童年、我的中学、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我们家里从来没有过电视机,一直没有。

因为买不起。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周围很多家庭陆续有了电视机,曾经有客人在我们家感慨说,家里连个声响都没有,好歹弄一台黑白的看看。

我爸就会无奈地摊摊手,感慨说其实也不是不想买,主要是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看,所以一直就没买。

我当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声回嘴:怎么会有人不喜欢看电视!

然后留下一屋子的尴尬挥之不去。当然,后来还是没买,确实没闲钱买。

但是,孩子怎么会不喜欢看电视,电视节目多好看啊,动画武侠电影曲苑杂坛啥都有。

想看又没得看,于是到别人家里偷摸去看。

我们家里很少打我,我妈妈是性情非常温柔的女性,在我这么多年的记忆中,她连一句脏话甚至一句大声的话都没说过,这对于我所生活的农村来说其实相当罕见。

我爸打过我,就一回,就因为看电视。

应该是80年代末,那时候有一个少林和尚神乎其神,会二指禅等各种绝学,后来就以他为原型拍了武打片《海灯传奇》,主人公我记得非常清楚叫范无病,片头曲我也记得,叫做“好一个少林僧,法号是海灯”。

那时候村子里也就特别有钱的人家能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放的时候村子里基本都挤过来看,在人群中就有堆了很高一摞砖才能瞥几眼的小小的我。

我们家的规矩是天黑前必须回家,但是电视实在是太好看了,跟自己不断做思想工作说应该没问题,毕竟天还没黑好。

后来黑好了觉得还不够好,可以再黑一些。

再后来就是我妈把我从人群中揪出来,说你爸已经非常生气了赶紧回家吧。

带着一肚子的不情愿和一肚子的忐忑不安悻悻地回到家,一看家里还有客人,于是暗暗欣喜,估计能够躲过一劫,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不曾想我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来一把就把我拎过去,顺势就把我摁趴在他腿上,然后脱下皮鞋就在我屁股上咣咣一顿猛揍。

事发突然,客人猝不及防,等反应过来战斗已经结束,客人劝了几句已经没啥用了,我就在院子里扶着墙捂着屁股哭啊哭啊哭,哭到脸都哭麻了,从此再也不敢因为看电视晚回家。

说起来,现在学校和家庭都文明多了,老师肯定是一个指头都不敢动学生,我也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只是我以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如此的温情脉脉,在一个稍微粗糙的环境里生长也许生命可以长得更加结实。

回想起来,因为在农村长大,主动或者被动也干过不少农活,在自己家里里外外也能多少帮点忙。

暑假开始就要天天到田间地头割草晒干做家畜冬天吃的草料。我是挺讨厌干这个活的,蹲在地上拿着镰刀割啊割搞半天,腿也酸脚也麻,而且每次都必须割满一口袋才允许回家。

一开始想的办法就是找那种特别粗壮的草,有的半人高,这种虽然做草料质量很糟糕但是很撑场面,弄上一小捆往袋子里一装,就有半口袋了,再弄点别的草搞的松松垮垮一点也能算一袋。偶尔为之也还好,经常这么干家里就更新了审核程序,到家会先拿掉不适合做草料的,然后剩下的再墩墩结实,然后就原形毕露。

后来,我就想到了团队工作法。我有一个小学的同学叫路翔,性格憨厚老实,关键喜欢跟我一起玩,因为我看的书多一些,知道的故事趣闻和笑话也多一些,就每次都约好一起割草。我就跟他商量,好兄弟不分彼此,我们割了就放一起,最后收工两人平分。这个伎俩并不复杂,也很容易被戳破,只不过他大约是愿意跟我做朋友的,就这么任劳任怨地跟我组成了团队。他速度快就多割些草,当然我也会卖卖力气多讲点故事逗他开心。

应该是小学以后,路翔就没再继续读书,出去打工了。偶尔回老家过年还能跟他见面,只不过也都是握手拥抱的基本礼节,往往没有几句就陷入了巨大的沉默。

后来上初中,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里面有两句“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又大家隔膜起来。”

每次读到这句,我都会想到路翔。

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井,更不要说自来水。村子里只有少数人家打了井,街坊邻居一般都是就近到别人家里打水,水是一点一点压上来的,然后用扁担挑回家。

农村孩子不干活,那是要被嘲笑的。我一直瘦瘦小小,实在担不动两桶,就挑两个小半桶,后来时间长了再慢慢增加。后来看有些大一点的孩子都是满桶,自己要折返两趟才能跟人家一样,就憋着劲也开始满满的挑,走几步停下来喘两口,肩膀头没几天就通红破皮。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庄稼地里的活还是挺多的。我参与的主要包括耕地、播种、除草、割麦、收棉花、掰玉米等等。耕地也不是每家都有牛,那就要靠孩子们把绳子勒在肩上犁地,家长在后面扶犁把方向。其实,这么说起来小时候也算是曾经当牛做马了。

人有时候就是突然长大的。

小时候我一直胆小如鼠,好多年都不敢独自走夜路。因为自己看过的神神鬼鬼的民间故事比较多,所以走着夜路就会担心前面会突然窜出个鬼啊怪啊或者吃人的妖精,所以我走夜路永远都是蹦蹦跳跳连带一路狂奔,因为这样就算有妖魔鬼怪也就抓不住我,现在想想,在夜色一路拼命狂奔的那些年我撞过人也撞过树……

有一年麦收,爸爸在外面忙回不来,姐姐高三学业繁重,就我和妈妈两个人完成所有的收割任务。妈妈割麦子,我负责运送到麦场,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记得当时有街坊邻居看瘦瘦小小的我一趟一趟拉车不容易,路上还会端水给我喝。

有个晚上,电闪雷鸣,眼看就是一场大雨即将袭来。半夜惊醒的我看妈妈劳累了一天睡得挺沉,就自己悄悄爬起来,抓上遮盖的塑料布和捆扎的绳子,在深夜闪电的亮光里狂奔到存放麦子的草场,把厚重的塑料布摊开,爬上扎人的麦垛,四周遮盖严实然后用绳子把塑料布箍好。

收拾完就在瓢泼大雨中看到了风风火火赶来的妈妈……

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最开始用汽灯,后来是煤油灯,再后来是蜡烛。

后来读《西游记》,看到沙和尚说自己“蟠桃会上,失手打破玻璃盏,贬在流沙河,改头换面,造孽伤生。”我就觉得玻璃盏或者琉璃盏大概就是煤油灯的样子。

其实不光是没有电,小时候其实啥也没有,想想只有一个满是“洋”的世界。

什么都是洋的。

那时候的车子叫洋车子,那时候用的油叫“洋油”,那时候的水泥叫“洋灰”,那时候用的铁钉叫“洋钉”,那时候用来盛水的盆叫“洋盆”,那时候用来洗脸的肥皂叫“洋胰子”,那时候的火柴叫“洋火”,那时候用的自行车叫“洋车子”……

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很多。

长大后才明白,为啥这些东西前面都有一个“洋”字,那是因为我们连这些最基本的日用品都搞不定,要靠进口要靠洋人。

那时候夸奖人都是带“洋”的,衣服好看那叫“洋气”,孩子好看说长得像“洋娃娃”。

其实算算也没多少年,传统的、手工的、原生态的、土法制作的东西开始受到欢迎和喜爱,而生活里那些“洋”字都没有了,看看四周还带个洋字的也就洋葱了吧。

说到穿,讲一个小故事。

农村孩子应该都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而且衣服基本都是父母给做的。冬天的棉袄一般是用花花绿绿的棉布,里面套上新棉花,外面罩一件外套就过冬了。

在大学以前,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是在农村上的中学,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到哪里去。住校的基本都是偏远乡镇的穷孩子,大家情况差不太多,都是自己家带咸菜,带馒头。那时候我比较抗拒妈妈给我送饭送菜,不希望她到学校来。

因为有一回,我妈来看我,正好我下课出门遇到她。她骑个三轮车来的,就在教学楼外面给我掏饭菜,结果赶上放学,大家以为是来学校卖东西的小商贩,呼啦啦围上了一大帮人,同学们叽叽喳喳问这饭菜怎么卖的。急得我赶紧挤进去解释,不要看了,这不是卖东西的,是我妈。

人群散去,留下一圈哄笑,就没好气地跟妈妈说以后没事不要来学校了!

过了很久之后,我爸才跟我聊起这个事儿,说妈妈回来挺伤心,是不是觉得妈妈到学校让你觉得丢脸了?

回想起来,真的是自责不已。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生必须走的心灵弯路,只不过我真的是到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泰然自若地讲我过去的这些幼稚和可笑,才愿意把自己体会过的艰难当做骄傲的勋章。

一直到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父母给我准备的还是农村自己做的棉袄。

但是,我决定不穿了。

因为我突然发现,周围的孩子都是在大商场买的衣服,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羽绒服,什么波司登什么雪中飞的,又暖和又好看。

我实在没有勇气从宿舍衣橱里把那个红艳艳的大棉袄拿出来。

当然我也买不起那么贵的羽绒服,也不好跟家里要,因为那时候学费都凑不齐,我是靠国家助学贷款才上的学。

于是我就冻了一个冬天。

硬扛着,真的,我宁可挨冻。

现在想想真傻,但是那时候就是那么坚定,冻死也不穿红棉袄。

故事的结局是我们班的女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加上我人缘也不算太次,善良的女孩子们一起偷偷凑钱给我买了一件棉衣。

也成为我大学里非常难忘的回忆。

十一

学习应该是一条成长的主线,不过这条主线并不明朗,也不明媚,甚至都不明白。

我从小学习就不太好,前面也已经说过智商的事儿。所以一直以来,我在学习上并没有得到很多快乐。

当然,我小学肯定也是考过全班第一的,倒不见得是自己多么努力,主要还是靠同学们的衬托。那时候同学们主要忙着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爬树玩泥巴捉蛤蟆等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有些甚至完全是家里农活的顶梁柱,而这些并没有占据我太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趁大家不注意,偶尔拿过几次第一。

主要限于小学,再后来,拿第一名就非常罕见了。

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大踏步追赶上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不是考第一名才算优秀。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跟我爸探讨,第一名只有一个,大家都想拿第一名,拿不到的人怎么办?都要伤心都要难过都要不接受?难道只有第一名才叫优秀?第二名就不优秀?第七名就不优秀?

后来,我果然就考了第七名。

我爸一边骂我不求上进,一边发现不好破解。

当然,我也从这个事上发现了他的虚伪。因为当我考了第七名以后,他非常生气和愤怒,严厉地批评和斥责了我,他如此的动情动怒差点动手以至于我自己也发自内心地认同他的批评,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不求上进,真的是耻辱。

然后我就把象征着耻辱的第七名的奖状翻过来用背面练了书法,算是废物利用。

结果他看到以后更加生气和愤怒,又一次严厉地批评和斥责了我,他更加的动情动怒差点动手以至于我自己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迷茫。

后来过年的时候这个背面写了毛笔字的奖状还是被挂在了墙上。

一直挂到现在。

十二

当然,我初中也考过第一名,在初三的时候,尤其是最后几次摸底考试。

那时候校长和班主任对我都特别好,印象中还带我回家吃过饭。

有一次我们几个熊孩子在楼道里踢足球喧嚣不已,球被教导主任没收,让我们去校长室去接受训话。因为那时候考过几次第一,校长对我也很熟悉,那天他满面和善慈眉善目,语气温柔地说锻炼身体也很重要,踢球绝对是好事情,只是以后到操场去踢那就更好了等等。

不可否认,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

就在我拿了几次摸底考试的全校第一之后,我们就去参加中考了。

然后,我落榜了。

中考落榜应该是我生命里第一次感觉到受伤。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发榜的那个下午。

村子里的十字广场,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也是村子里各类消息的集散地。

一个奶奶充当了演讲家,开始了她的演讲:大家看,这是我家孙子,考上了一中;这是胡家小二子,考上了二中;只有一个,对,就是他,来,你过来,经常还在学校考第一的,结果就他自己没考上……

她在人群中一眼找到了想悄悄躲藏的瘦瘦小小的我,大家的目光迅速聚拢来,接下来就是很多人的指指点点和议论纷纷,我竟然傻瓜一样不知道逃跑。

从头到尾地配合整个演出。

看客满足地离开,我想审判终于差不多了,然后故作坚强地回家疗伤,毕竟还有最后的港湾。

我妈正在厨房烧饭,灯也没点,黑咕隆咚,只有风箱的声音和锅底偶尔蹿出来的火苗。

我喊了声妈,她没应我。我以为她没听见,提高了嗓门又喊了两遍。

妈回我了,带着哭腔:你不是考第一的么?你不是成绩很好的么?怎么所有人都考上了就你自己没考上?

这时候,天才真的塌了。

哭了个昏天黑地,委屈,不解,伤心。

那天晚饭没有吃,哭啊哭啊哭到最后就睡着了。

那大概是我生命中哭得最惨烈的一次。

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我。

回头想想,如果说摸底考试的几次第一是把我慢慢推上巅峰,中考落榜就是从巅峰猛地一脚往下踹。

你看,命运还真是诡计多端。

十三

不过经历过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也会变成财富。

越长大我越坚定地相信,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任务的。

这个任务就是体验和尝试,然后在体验和尝试的过程中试探自己的可能性和人生的边界,所以不管好的坏的,巅峰的谷底的,所有体验过的,都是经历,都是财富,都是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些体验和财富也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体现它们的价值。

就好像中考的波折让我知道了世界不只是温情脉脉的,还有指责、打击、调侃甚至羞辱,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挫败之后的所有情绪和应对外部的世界,感受的每一点一滴,当时只感到痛,而后会感到值。

因为后来我还会面临很多次打击,但不会再像当年的自己那样茫然无措,甚至在我工作以后,这些体验过的都变成了现身说法的财富和案例。

我遇到过因为一门挂科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学生,我还记得在操场上跟几天没洗头洗脸的他讲我大学时挂科六门的故事,在我动情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还忍不住打断我,说没必要编一个故事哄他开心。后来在确定我真的挂过六门以后竟然开始流露出同情的神色,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人生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其实人生路上的每一块基石都铺就了通往今天的道路,每一段经历都好像一块拼板,或者一块积木,只是刚拿到拼图的时候你不知道有什么用。

我们不能试图只保留好的,我们也不能选择性遗忘。

我们总是需要一些契机来完整地认识自己,尽管有时候会以我们不喜欢的方式出现。

生命有时候阳光普照,也是因为裂缝的存在。

未来我们的生命能够拼成一个什么形状,充满未知,让人神往,这取决于我们有多少阅历,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拼板。

十四

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只有一面,失去的也未必都是伤感。

就像小时候我确实少看了很多电视,不过也正是在那些别人看电视的时光里,在那些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的晚上和暑假,自己顺便就多看了些书,多写了些字,多培养了一些爱好,虽然不足以安身立命,却也给了我足够多的选择和消遣,能够抵挡那些寂寞的独处时光,也让我一直把读书的爱好带到现在。

这么多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走进书店,我都可以老老实实坐下来看书,而且并不觉得厌倦或者无聊,就好像我老老实实在农村生长的十八年。

回想起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当然也只能看书。那时候为了买一本《童话大王》,我能捡一年的破烂。家里穷没钱买书就到处借书,然后借了以后就忘了还,或者假装忘了还,也就慢慢变成村子里藏书最多的人。

虽然绝大多数的书都是神神鬼鬼的《民间故事》以及《故事会》。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伏笔,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兑换一份温暖或者惊喜。

若干年后,我整天跟青年学生摸爬滚打,也开始有了一些工作经验的探索。

也开始有人让我总结甚至帮我总结工作方法,其中最被认可的一条大约就是用故事讲道理。

也偶尔会有些朋友真心地问我“讲故事”的学理依据和实践路径,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我家里堆积如山的《民间故事》和《故事会》。

十五

写着写着发现回忆录就要整起来了,其实不合适。

据说,如果你老是回忆,就说明你开始老了。

所以,也只能是借这样的时间节点,做一点仪式感的小结。

毕竟,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哪里能让大把的美好时间都消耗在回忆里。

那就先停笔吧,何况那些靠得太近的精彩其实不太好写,因为那些人都在,甚至都在身边,写哪段不写哪段,写谁不写谁,写得好写得不好,都是确切的烦恼。

那就再等等,等到距离产生美,等到身边只留下所有经得起检验的朋友,等到生活只留下经得起回忆的岁月。

十六

四十年真的好快,快的好像刚刚看完了一场电影,还没完全从屏幕中的故事走出来,一抬头已经是扑面而来的生活。

幸好,昨天的故事也都是全情投入,也就谈不上还有什么遗憾。

那就一起动身前行吧。

往前看看,还有下一部电影。

那是你的,我的,我们的,下一个四十年。

你好,四十。

————低调含蓄的分割线————

正好生日,福利继续。本期继续送书。精选留言中点赞最多的前五位,中信出版社各邮寄赠送一本。提醒一句,不要拉人集赞,没啥意思,要水到渠成,不要苦心经营。

另外,8月31日前,从下方二维码入手,《中国自信说》全部5折。

(0)

相关推荐

  • 婆婆,一路走好

    婆婆过世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表达我对她的思念与感谢. 从重阳节的夜晚突发脑梗到离开人世间,这中间的70多个小时里,婆婆一直待在ICU病房里,昏迷不语.全家人的心情随着她的病情变化而波 ...

  • 我曾经把育儿书都扔掉了(下)--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四十)

    [观心阁会所] 好的,那我们现在开始啦. 上周二最后我有讲到承认我们的不知道和不了解,课后有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我觉得他们自己解答得就非常好,我也有说,我先不忙着给答案,请大家跟自己的问题再待一会儿. ...

  • 【陕西临渭 曹改良】原创//我写了四十多年新闻宣传稿

      2021第129期总第1473期  我写了四十多年新闻宣传稿 我今年68岁了,是区委党校一名退休干部.回顾大半辈子的人生旅程,要说真正干了点啥有意义的值得回味的工作,我觉得就是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写 ...

  • 特稿 | 李双阳 · 栖虹四十变法

    早在十年前左右就有人诚恳地问李双阳 你现在写成这个样子 今后怎么写 李双阳当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十年后 李双阳三个字早已是一个符号 一个才华横溢的符号 一个江左风流的符号 2016-2018年作品 ...

  • 你好,四十

    这大概是我近几年第一次在它来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非常在意,并记得很牢固的一个生日,农历对应阳历是哪一天,星期几,这些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记,却非常清晰而深刻地存在脑海,且时不时跳出来提醒我,四十,真的要 ...

  • 中国诗歌报贵州工作室第四十二期临屏诗《下雪了,你还好吗》《新年的钟声》《在春风里行走》《2019,你好》集锦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中国诗歌贵州工作室编辑部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英子 主编:涟漪似梦 荣誉主编:笑林强哥 常务副主编:七彩人生 副主编:陌上花开 编辑:  梦雅  卫星  火眼金睛 刘治华 ...

  • 小哥哥网恋吗?第四十八章 小心,有你好果子吃!

    文字丨 蔻蔻 图丨北堂文学舍 小哥哥网恋吗?  第四十八章:小心,有你好果子吃! "言归正传,你带我去哪儿?" 华思赋转头笑眯眯地道:"嘘--保密" " ...

  • 衔月楼旧稿拾零(律绝四十首)

        衔月楼旧稿拾零(律绝四十首)     作者:古求能 依韵和阿丁咏气象诗 沉霾连日竟难收,况复飘然遍九州. 满耳怨声知载道,何心白日更登楼. 厄尔尼诺天虽变,瞎马悬崖事未周. 遁甲他邦非我土,天 ...

  • 【课堂10477】千里命稿 二十四 未土

    [正文] 地支篇 未土 五行:属土 性别:属阴 方位:中央 月令:六月 节气:小暑为未月节:大暑为未月气. 藏干:己丁乙 生:未生庚辛申酉:丙丁已午生未. 克:未克壬癸亥子:甲乙寅卯克未. 合:午未相 ...

  • 【课堂10558】千里命稿 三十四 五行篇 土

    土 原始:中央属阴阳交而生湿,湿乃生土. 性:土无常性,视四时所乘,喜相济得所,忌太过不及. 体:土包四物,故其体能兼虚实. 质:含散持实. 天干:戊己属土. 地支:辰戌丑未属土. 支藏:辰戌未巳午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