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教育说到“起跑”,当然有比学“20以内加减法”重要的事情了

升学教育说到“起跑”,当然有比学“20以内加减法”重要的事情了

1、相对来说,这里关于低龄段儿童的内容不多。

外头的专家铺天盖地,也不是我的最长项。

我以前也说过,个别学龄前培训,就是付费的“夸夸群”,让家长眉开眼笑觉得自家孩子是天才,从而不断地在自我陶醉中续费……

“我孙子会背英语单词了呀!”“我家宝宝会乘法了诺!”“20以内的加减法一定要学的呀!”

其实,这些你也教得会。这时候孩子的自然成长特别快,很容易让人产生“天才”的错觉,这个错觉往往要到三年级才会消退。

如今“学龄前学科培训”时代宣告终结,大家总算不用折腾四五岁的孩子做卷子了,当然是件挺好的事。

2、但真把这个时代终结掉,再到小区里逛逛,就会发现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特别急”。上周末在小区里散步,听到两个妈妈各自牵着孩子对话,大概的内容就是:

“哎呀,现在外头不给教了,我们只能自己教呀!”“就是呀!你们现在十以内加减法会了伐!”

“哎呀,我们加法能加到二十,减法不行呀!”“噢哟,我们英语单词那个eleven怎么都拼不出呀!”……

听上去就很辛苦。典型的“国家让我减多少,我在家里加多少”。

另一个误区是“特别躺”。常见于比较宠溺孩子的祖辈和爸爸们。

“准备什么准备,现在反正也都摇号,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两派人马各有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可能我的读者里也有遵循其中一派的。

都可以,但都有缺陷。

3、还是要仔细读政策——例如,禁区是“线上”和“学科”,而不是“啥都不用学”。

学什么?不是背单词、加减法,值得学的,是一个猛一看有点儿“虚”的东西——

习惯。

以前大家琢磨的是怎么在起跑线“抢跑”,现在要琢磨的是怎么把鞋子穿好,状态调好,等到真的要跑的时候,能顺顺利利地跑得舒服,跑得远。

到了一年级的课堂里,有孩子能坐定40分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有孩子会跑来跑去,一会儿举手“老师,我要拉屎”;有孩子发愣出神;有孩子特别害怕点名答题;有孩子不让别人答题拼命插话……

这都是习惯。小学低龄段拉开差距的,也正是习惯。早个一年学会加减法、多背几个单词的差距,很快就会被习惯的差距抹平。

习惯好的,学起来轻松愉悦;习惯差的,家里都会鸡飞狗跳。

民间有时候管它叫“做规矩”——再减负,它也是学龄前可以培养的能力。

4、“做规矩”大有学问。家里能教一些,但也有现实困难。

一方面,大多数父母终究不是专业老师;另一方面,家庭缺乏校园环境。没有课桌椅,没有同学,终究会让效果打些折扣。

往细节的部分说,这时候的孩子可以学这么三件事:

第一件,和更多专业老师接触的习惯,减少遇到新老师的陌生感。它主要解决“怕生”和“人来疯”两个让人头疼的极端——

换个教学环境后,一定会有“莫名其妙胆怯”和“匪夷所思胆大”的孩子,前者是觉得不安全,后者是求关注,其实都会影响学习效率。所以,习惯新的学习场景,依然有意义。

第二件,对系统知识的获得习惯。“系统知识”可不是什么背单词,学加减法,而是一个完整的“习得链”——

面对一个陌生的知识,我怎么想,怎么做准备,老师说的时候我该怎么听,如何提问,怎么思考,如何总结。看一朵花,做一个手工,都是俯手即拾的素材。

要知道,将来让大家预习、学习、复习,并不是“预习背一遍,学习背一遍,复习背一遍”,那事儿移动硬盘就能干,需要的,是养成“思考-学习-归纳”的意识。

第三件,和同龄人合作竞争的习惯。有那么几个同龄人成为学习的“同行者”:有死党,回答问题时挤眉弄眼求助;也会遇到争执,等到平静下来就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