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 | 晨韵新读

晨韵新读

初冬的清晨,窗外,冬意悄悄已将枝头点染,浅黄色的叶子盛满阳光,阳光一点点从边缘溢出,撒在地上,铺了一地的金黄。在柔柔的阳光里,冬颜轻展,轻唱起小寒深处的金黄碧连天。此时此景,心瞬间变得纯粹起来。

泡一壶新茶,茶香弥漫了书房,飘满了整个房间,而思绪也溢出了脑海,顺手打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刚刚给画家杨静伟出的中华墨迹《牡丹天香》画册,不仅仅心静了下来,随着书页的翻动,那些纯真的情感也散发开来,安静享受画册中牡丹天香赐予的风景,心灵静静地美妙。忽然间你会感到平日里那些尘世间的干扰或念头是多么的俗气,会感到生命宁静时的美好。

香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给人予味觉、视觉及精神上的享受。看窗外的冬阳悄然升起,阳光开始灿烂,热情直接,一阵凉风吹散了城市的湿气。随着茶香,岁月在指间留下的记忆里忽闪现出花中之魁――牡丹。牡丹为花中极品,本身有着丰富意义的文化生命体。关于“牡丹”的诗句佳作甚多,如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冯琢庵的《牡丹》:“数朵红云静不飞,含香含态醉春晖,东皇雨露知多少,昨夜风景已赐绯。”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

在杨静伟的中华墨迹《牡丹天香》画册作品中,发现画家杨静伟以自然、闲淡的画意为旨归,以牡丹形象为主体,达到生命自然律动的效果。在色、墨的运用上,杨静伟注意到与画面整体意境的契合,画中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穿插有序、揖让有法的花头施以干净、透亮的颜色,虽是点染之笔,淡雅的感觉却油然而生。花的叶子是以组的形式出现的,上、中、下几组叶子通过强弱、虚实、轻重、取向的变化,使画面产生了节奏感、旋律感、生命感。作品中淡墨、浓墨的运用很谨慎,同样是为与画意相合之故。有的画面下方一块淡石使画面产生稳重之感,又与前面的花根形成前后的空间层次,丰富了画面的色彩。

中国的书画艺术,总是要强调“意”。 杨静伟主攻牡丹题材,水墨写意为主’追求禅宗的思想和意趣。显然,他继承了元人文人画传统,讲究用笔用墨的情趣,既有道劲古力,又见墨韵风神;既注重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书卷气,又强调象外之趣、画外之情。风格趋向于小写意画风,落墨为格、下笔成形,动之于兴、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形具而神生,既有结构的苦心经营,又有水墨小写意的笔墨韵致,既注重线条的形式美感,又不失神韵入形,呈现出浑朴温润的格调。重要的是,他是借传统的笔墨样式抒情寄怀,以牡丹为媒介来寄托对人生的追求,从自然中悟道理。传达出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秩序,而其艺术的状态又显示了中国画人是文化定性。

杨静伟的牡丹题材画是一种心绪的流露,是从敏感的内心中自然流淌出的那份感知、感悟和感觉。他从小喜欢牡丹的优雅、端庄、灿烂,所以,他的国画作品创作中多为牡丹。在他的牡丹画艺术世界里,他笔下的牡丹多是端雅含蓄、美轮美奂、流光溢彩。艳而不俗、工而不繁、细而不柔,笔触细腻,功底深厚,形象飘逸逼真,求神似而更求其形,资致端庄绰约,于沉静中见灵秀。让人看后在心底漾起一丝春意,留住美妙的心情,留住时间的过往,留下一抹灿烂和清新的气息。同时,从杨静伟的国画作品能够体现出他的个人修养、艺术气质和价值取向,杨静伟的“艺术范儿”在其笔墨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是源于他心路历程的律动,是属于文人精神中的踌躇满志。他的每一幅国画艺术作品都是可以令人安静下来细心品味的精神佳肴。

书案上绿茶,几番沉浮后,静静的于杯底沉淀生命的柔软与淡定。宁静的茶水使我联想到画家杨静伟。几十年来,杨静伟不群、不随、不争,只是默默地利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笔墨的认知,对色彩的认知,对自然之物与人生百态的认知,他关注内心的情感体验,更注重个人经验的积累。他属于那种既可以掌控笔精墨妙的技巧,又有着独特艺术感觉和创作思想的画家,以特有的情感,通过情景、气氛、色调、线条等因素创造出作品唯美的气韵,使画面散发出清雅、含蓄的气息。“画者,心印也。”片纸断墨视之为物,不过尔尔;而画之能传承文化与后人,于画中印画者之心,则功莫大焉。

在茶香中,在画册里,于心灵一隅求得喧嚣中的宁静,让自己如水一样清澈透明,淡定从容。在喧嚣的尘世中求得了心灵的恬淡和豁达,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宁静之大美。

赵 黎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世界行河南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光源》杂志社副主编。以文艺评论、散文创作为主,兼写随笔、曲艺作品,先后获过“牡丹奖” 、“全国文学乌金奖” 等众多奖项,作品上千篇散见国内报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