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9)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9

章、太阳阳明合病

现在进入合病、并病的学习。病始发就涉及两经以上者谓之合病。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涉及两经以上者谓之并病。合病与并病并没有原则的不同,但在治疗考虑上有时有区别,特别对于表里合、并病,涉及表里先后法则和治疗次第,这些需在学习具体方证时体会。

划分合、并病类型是为了便于快速定位方证对应。这是胡希恕先生生前提出的任务,也是胡老提出的学习伤寒论体系三大学习方法之一(另外两个方法是,一、按照伤寒论原著顺序学习;二、按照方剂的药物组成特点分类学习),事实上胡老一生都在身体力行于这项工作。冯世伦先生则继承了胡老的工作,并全面取得成果。

阳证的合、并病有太阳阳明、太阳少阳、少阳阳明和三阳合、并病。阳证和阴证之间有太阳太阴、阳明太阴、太阳阳明太阴合、并病。

厥阴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以“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为特征。厥阴的“下寒”,其实就是太阴之寒,因此厥阴半属太阴。厥阴的“上热”,按照冯世伦先生所说,是半表里邪无出路的“郁热”,因此以少阳的上热为主。少阳和阳明总是存在着交织和跨属,因此厥阴的“上热”也包含这些交织和跨属的特点。故厥阴实质,就是少阳太阴、少阳阳明太阴、甚至包括三阳太阴合、并病所产生的“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之病。

至于阴证之间,如前所说,厥阴本身就含有太阴因素,所以阴证之间的合、并病就只有少阴太阴合、并病了。

合、并病的划分既有明确性,也有变通性。明确性表现在那些不能随意变动的地方。比如你只能把“发热、恶寒、脉浮”归属于太阳。而变通性主要指那些处于六经边界灰色地带的方证,可以有跨属。必须认识到,“方证对应”是本,类型划分是标。对于那些具有变通性的方证,每个人在划分时都可以有自己的处理,形成自己使用的“知识树”结构,而不必处处都存在唯一性标准。

实践中的合、并病千变万化,二百多个经方方证不能涵盖全部变化,但我们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运用这个思想,处理任何疾病,这正是经方体系“方证对应”的魅力所在。

1、白虎加桂枝汤

【组方】: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两。右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01
金匮疟病第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01

【注】:先简单说一下条文背景(关于疟疾)。疟疾有隔日一发,有三日一发,发作时往来寒热,一般以少阳病(现柴胡汤证)的情况出现,所以金匮要略说“疟脉自弦”,这是疟疾总纲。疟疾治疗大法,一般在柴胡证里求之。

但疟疾也有特殊问题。如果多热(温疟),则脉既弦又快;若多寒(牡疟)则脉弦迟;若脉弦小紧细,血少,里头有瘕积聚,则指疟母;若脉浮大,则有上越的征迹,可吐之(不同于瓜蒂散)。

本条谈温疟。本条是“但热不寒”,光热不冷,没有少阳的往来寒热了。既然“身无寒但热”,脉理应快数,虽或有弦脉,也应当脉弦数,而不应是“如平”,为什么说“如平”呢?这要从方剂上看。白虎加桂枝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合方。桂枝甘草证脉浮缓,白虎证脉洪大(弦数也一样),结合在一起就“如平”了,紧不太紧,缓不太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本方证没有少阳证的往来寒热,有「骨节烦痛」表证,却不恶寒,但有热,「时呕」者,发作时之呕,乃气上冲。归属太阳阳明并病。桂枝甘草汤甘温解表,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治气上冲(针对「时呕」)。同时用白虎汤清热。如果骨节不疼,也不呕,就纯属阳明,单用白虎汤就可以了。如果渴,加人参。本方不限于治温疟,凡有是证即可用之。

并不是说只有白虎加桂枝汤证才是温疟,温疟也会现柴胡证,比如心烦喜呕、胸胁满、或有往来寒热但以热为主,再有烦渴引饮(阳明)、骨节疼烦(太阳),那就是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了。而本条是白虎汤证兼桂枝甘草汤证的上冲呕逆,没有柴胡证,关键还在辩证。

同样,对于牡疟,心火为寒饮扼制,不仅恶寒,还心惊、恐惧、心动、心悸,用了蜀漆散或牡蛎汤,蜀漆是一个截疟的药,祛痰、祛饮,通过在发作前的涌吐,把水排去,寒饮扼制了,邪也就散了。这并不是柴胡证的呕吐。如果没有停痰、停饮的疟疾,不能用这两个药。如果牡疟现胸协满的柴胡证,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则可用柴胡桂姜汤。

再有,对于症瘕疟母,左胁下脾肿大了,用鳖甲煎丸。基础还是用柴胡剂,去大枣、甘草(攻不用甘草之缓),把生姜换干姜,加桃核承气汤之丹皮,又有蟅虫,尤其用鳖甲攻坚祛瘀,另加行气的厚朴之类,还用下血解毒的蜂巢等。

再有,疟疾不呕而渴,或劳疟(虚),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即小柴胡去半夏(不呕)加瓜蒌(止因虚而渴),这个渴不像因热而渴的石膏证。

2、栝蒌桂枝汤

【组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02
金匮痉湿暍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02
【注】:“太阳病,其证备”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也。从后面用桂枝汤为基础可知,还有发热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者,全身强直性痉挛,“然”者,不剧也。如果是纯太阳证,脉应该浮,现在脉反沉迟,是津液虚的表现,“此为痉”,终于点出此乃柔痉,由金匮知,柔痉发热汗出、不恶(风)寒(其实还残留一点表证,未到阳明大热,所以属太阳阳明并病而偏于阳明)、脉沉而细。柔痉是由于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脉出不来。病时,有拘急之状但痉挛比刚痉轻。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相比,有痉挛,却不恶风,更偏于阳明,重点解决津液虚问题,用栝蒌桂枝汤。栝蒌根苦寒、解渴、润燥、生津液。栝蒌根用量再大些也没问题,可用45-60克。
【讲课人的讨论】:

①、柔痉与刚痉的区别:柔痉是桂枝汤证的基础上脉沉迟的痉证,用栝楼桂枝汤治疗。刚痉是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出现脉紧的痉证,用葛根汤治疗。

②、在这个方子中,栝楼根是主药,方中剂量为二两,胡老说 这个远远不够,必须用到三、四两都可以。

【药物】:

栝蒌根:苦寒,无毒。所得之淀粉为天花粉,质重不黏着。用于表主轻微强直痉挛,用于里清热解渴。

与石膏区别:皆清热止渴,然石膏多用于实热烦渴,本药用于虚热渴不剧。

与麦门冬区别:皆主虚热止渴镇咳,然麦门冬以镇咳为主,止渴为客,本药以止渴为主,镇咳为客。

与地黄区别:皆主虚热止渴,然地黄以治血为主,止渴为客,本药但治虚热而不能治烦热,又不能治血证,而强于止渴。

故栝蒌根少与石膏为伍而多与麦门冬、地黄合用。又石膏主用于肺结核初期、中期,绝少用于末期,而栝蒌根与麦门冬、地黄则少用于初期,而多用于中期以后。

栝蒌根与葛根同为富含淀粉,而前者主身体强几几脉沉迟,后者主项背强几几脉浮。分析上因含有一主要成分的药物,现代医学认为亦当有同一效果,结果并不然。故汤本求真曰:“药物之医治效用,仅由其主要成分之性能,不能判定。”浅田氏曰:“专以分析判药之效能者,如割木而求花,但知歌颂科学而不知有他之医家,以为何如?”

3.竹皮大丸

【组方】: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03
金匮妇人产后病10: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03
【注】:妇人新产不久,哺乳阶段,津血未复,容易出现乳中虚、中虚、烦乱、呕逆,当然还会有大便难,都是因热壅于里且逆于上。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阳明虚热,也有气上冲,所以方证归于太阳阳明。须用安中益气的竹皮大丸。药量很轻。安中、益气、缓急迫主要靠甘草;竹茹、石膏、白薇解烦去热;桂枝治气上冲呕逆。若稍重一些,也有用竹叶石膏汤的机会。后面的加味是后人附加的,柏实并不治喘,烦喘者加柏实没有道理。

【药物竹茹】:

《名医别录》:微寒。主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药性论》: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本草备要》:甘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之烦热,温气寒热,噎隔呕哕(胃热)。

(0)

相关推荐

  • 《证治准绳·杂病》疟

    <内经>论病诸篇,唯疟论最详,语邪则风寒暑湿四气,皆得留着而病疟.论邪入客处所,则有肠胃之外,荣气之舍,脊骨之间,五脏募原,与入客于脏腑浅深不同. 语其病状,则分寒热先后,遇寒热之多寡,则 ...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88至卷291 疟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八 疟门 黄帝素问 疟论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注 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

  • 【《时病论》卷之五】7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经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谓夏令伤于暑邪.甚者即患暑病,微者则舍于营,复感秋气凉风,与卫并居,则暑与风凉合邪,遂成 疟矣.景岳云∶ 者皆也,总疟之称也:疟者虐也,凌虐之义也.疟之为 ...

  • 白虎加桂枝汤

    温疟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释]疟脉自弦,今脉不弦,故谓如平.热结于里,则身无寒但热:复有外邪,故骨节疼烦:气冲热壅,故时呕也,以本方主之. [按 ...

  • 白虎加桂枝汤-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7.2)---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2 白虎加桂枝汤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这个身无寒但热正是说瘅疟,是照着内经上说的话,它不是先热后寒啊.所以仲景说这个温疟与内经所说瘅疟相同的,他没有再有瘅疟之说了,所 ...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疟疾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弦紧下.脉经有数字.风发.外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