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入内阁43年,历五朝,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的信任与重用

杨士奇幼年丧父,跟着母亲历尽生活的艰难,他嗜书如命,手不释卷,逆袭成为内阁首辅。

杨士奇在建文年间参与编修《明太祖实录》,被朱棣选入内阁,是明朝最早进入内阁的七位文臣之一,杨士奇从此在内阁任职四十多年,担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

在永乐年间,杨士奇辅佐太子监国,他善于沟通,多次化解朱棣对太子朱高炽的误会。

杨士奇兢兢业业,辅佐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

一、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杨士奇,本名杨寓,字士奇,江西泰和县人,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出生,这里当时是朱元璋的地盘,前一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

杨士奇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后来,为了生存,母亲陈氏带着他改嫁给德安同知罗子理,改姓罗,后来恢复姓杨。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杨士奇的继父罗子理死于辽东,杨士奇与母亲的生活再次陷入极端贫困,十二岁的杨士奇一边拼力苦读,一边在私塾里教学生读书以谋生,杨士奇大多游历于湖北、湖南一带教学,在江夏教学的时间最长。

二、建文年间,参与编修《《太祖实录》

建文初年,朝廷召集群儒编修《《太祖实录》,当时杨士奇已被推荐教授官府工匠,王叔英又以修史的才能推荐杨士奇。于是,杨士奇被召入翰林院,担任编纂官。

不久,吏部对进入史馆的儒士进行考试。尚书张紞阅读了杨士奇的答卷之后,说:“此人见识超群”,“此非经生言也”(《明史·杨士奇传》),然后奏请杨士奇为第一名。后来,杨士奇被封为吴王府审理副,正七品,仍旧在史馆供职。

三、进入内阁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封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选出杨士奇、谢缙、胡广、金幼孜、胡俨、杨荣、黄淮七人入直文渊阁,参与处理机要事务,此时的内阁在东阁门内,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内阁设于午门内东南角外,此时杨士奇三十七岁。

杨士奇从此一直在内阁任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位皇帝,直至去世,共四十三年。

几个月后,杨士奇被提升为侍讲。

他们七人组成年轻干练的秘书团队,他们精力充沛,与朱棣朝夕相伴,协助朱棣处理日常政务,他们虽然资历浅、品级低,但掌握了参谋决策的权力,犹如皇帝延伸的手臂,“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明史·谢缙传》)

一年后,胡俨退出内阁,改任国子监祭酒。黄淮后来受汉王朱高煦诬陷,与东宫官员杨溥、金问等人被关入锦衣卫诏狱十年之久,谢缙最终死于锦衣卫诏狱,东宫的官员中只有杨士奇得到朱棣宽宥,官至左春坊大学士。

四、被选为东宫官员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下诏册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然后选拔东宫官员,杨士奇被任命为左中允。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杨士奇被提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十分谨慎,回到私人住所不谈公事,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是如此。杨士奇在朱棣面前,言行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对答,分析事请见解深刻。

他人有小的过失,杨士奇都曾试图为其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带着岭南土特产馈赠朝廷大臣,有人把名单呈给朱棣,朱棣看过之后,发现没有杨士奇的名字,于是召来杨士奇询问原因。

杨士奇回答:“趁去广东时,群臣作诗文临别相赠,臣正巧生病没能参加,因此唯独没我的名字。如果臣当时没有生病,不知名单上是否有我的名字,而且礼品都是些微小的物品,应当没有别的意思。”

朱棣听后令人烧毁名单。

五、辅佐太子监国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朱棣率军北征,令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了辅佐太子监国。

太子喜欢优美的文章,让赞善(东宫官职名)王汝玉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杨士奇劝谏道:”殿下应注意学习《六经》,闲暇时则阅读西汉、东汉时期的诏令。吟诗作对是小的技巧,不应花太多精力学习”,太子表示赞同。

起初,朱棣起兵靖难时,汉王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朱棣曾对朱高煦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后来朱高煦没能如愿,心生不满。而且朱棣觉得赵王是年龄最小的儿子,对其宠爱有加。因此汉王和赵王联合起来诬陷太子,朱棣听信谗言,开始怀疑太子。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朱棣回到南京后,召杨士奇问太子监国的情况。杨士奇说太子恪尽孝道:尚膳监每次给朱棣运送御用物品去北京,朱高炽都亲自查验,绝不轻易相信办事人员;朱棣北征期间,朱高炽整日寝食难安、放心不下,直到收到朱棣平安的消息,才能放心。

杨士奇还对朱棣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明史·杨士奇传》)

意思是:殿下天资聪颖,有过错必能知晓,知错后必能改正,太子宅心仁厚,善待他人,决不辜负陛下所托。

而且,杨士奇对朱棣说:“臣等有言必自斟酌,如言当有理,无不听纳;如未当,亦不曲从”(《三朝圣谕录》)

意思是:微臣等人说的话太子都自己斟酌一番,如果言之有理,太子便采纳;如果有不恰当之处,太子也不盲目听从。

杨士奇很善于揣摩朱棣的心理,巧妙地把太子的优点全都说出来,把太子的孝敬、勤奋、有见识的形象勾勒出来,既维护了太子,又哄得朱棣很开心。

朱棣听后龙颜大悦。

六、主动为太子承担责任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

礼部尚书吕震奏请不停止朝贺,礼部侍郎仪智认为不可,杨士奇也引用宋仁宗时期的事例极力劝谏,于是朱棣下令停止朝贺。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率军北征,杨士奇仍辅佐太子留守京师。

汉王朱高煦更加想方设法诬陷太子,朱棣回到京师后,以太子派人迎驾迟缓为理由,把东宫官员黄淮等人全被逮捕入狱。

杨士奇后来被押送至北京,朱棣赦免了他。朱棣召杨士奇来询问太子的情况,杨士奇主动承担责任,磕头回答道:“太子对陛下像当初那般孝敬,迎驾迟缓都是微臣等人的罪过”,朱棣听后怒气渐消。

这或许说明,杨士奇说话很讲究策略,很注意朱棣的感受,既表达出太子的孝心、自己的忠心、勇于负责的态度,也没有触怒皇帝。

后来,(北京)行在大臣杨荣、夏原吉、金幼孜等人上表弹劾杨士奇,认为不能单独宽恕杨士奇,于是朱棣下令将杨士奇关入锦衣卫诏狱,杨士奇不久被释放出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荣、夏原吉等人的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护杨士奇,担心他日后受到朱高煦的陷害。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太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被朱棣册立为皇太孙,而夏原吉是协助朱瞻基处理行在所(北京)政务的重臣,总管行在所(北京)九卿事务,他没有理由打击忠心于太子的杨士奇。

七、向朱棣巧妙进言,朱高煦被贬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返回京师,.隐约听闻汉王朱高煦的夺嫡图谋以及各种不法行为,朱棣召来蹇义询问具体情况,蹇义没有回答,于是又召来杨士奇。

杨士奇答道:“臣与蹇义都辅佐太子,外人不敢对我俩说汉王之事。然而陛下两次让汉王就藩,汉王都不肯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北京,汉王便请求留守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朱棣听后沉默不语,然后起身回宫。

杨士奇这些话揭露了朱高煦的夺位野心,说到了朱棣心里去。

朱高煦非要留守南京,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想武力夺位?

想到这儿,朱棣的内心不由得一惊,也许,这正是杨士奇想跟朱棣提示的信息。

朱棣很快调查清楚朱高煦的不法行为,一怒之下,下令将其关押在西华门内,太子哭着为求情,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两护卫,并诛杀其亲信,将其改封到乐安(今山东惠民县)。

第二年,杨士奇被封为翰林院学士,兼任东宫官员。

永乐十九年,杨士奇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兼翰林院学士。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因为辅佐太子有过失,被关入锦衣卫诏狱,十天后获得释放。

八、与吕震发生分歧,得到朱高炽支持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擢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朱高炽驾临便殿,蹇义、夏原吉上奏事请,尚未退下,朱高炽远远望见杨士奇,对二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值的进言,不妨一起听听”。

杨士奇上奏道:“陛下减少岁供的降恩诏书刚下达两日,可是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面的诏书相矛盾”,朱高炽听后立即下令减半征收。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服丧二十七天期满,吕震奏请皇帝穿吉利服,杨士奇认为不可,吕震厉声叱责杨士奇。蹇义把两种说法都上奏给朱高炽。

第二天,朱高炽身着白帽、麻衣、绖带临朝,以实际行动支持杨士奇,朝廷大臣中只有杨士奇、英国公张辅与朱高炽穿的丧服一样。

退朝后,朱高炽对身边的人说:“梓宫尚未出殡,为人臣子怎忍心说出这样的话?杨士奇做得对。

随后,杨士奇被提升为少保,与杨荣、金幼孜一起获赐“绳愆纠缪”银章,获准密封上奏,不久又被提升为少傅。

九、保全进谏大臣

朱高炽监国时,对御史舒仲成不满,现在想降罪于他。杨士奇劝说道:““陛下即位,下诏让以前忤逆旨意之人全都得到宽恕。如果治罪仲成,陛下的诏书则失信于人,很多人心生恐惧,像汉景帝对待卫绾那样,不失为一段美谈。“朱高炽听后立即停止问罪。

朱高炽即位后,多次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大理寺卿虞谦上朝时当着群臣的面把意见全都讲了出来,可能言辞比较犀利,令人很没面子。

有些大臣见朱高炽不太高兴,于是趁机进言道:虞谦的奏疏没有通过保密渠道,公开上奏哗众取宠。还有大臣说,虞谦的部下杨时习曾劝他密奏。

朱高炽一怒之下,把虞谦贬为大理寺少卿。

几天后,杨士奇单独进见朱高炽,对朱高炽说:杨时习并未劝阻虞谦公开上奏。

言外之意:虞谦并非有意让朱高炽难堪,只是一时没有考虑周全。

然后杨士奇又对朱高炽说:“虞谦做事很有大臣风度,这件事只是他的小失误。”

朱高炽听后下令让虞谦官复原职。

后来,大理少卿弋谦呈上了一份公开奏疏,言辞不太客气,朱高炽很不高兴。

一些大臣见状,群起而指责弋谦。

杨士奇担心朱高炽贸然处分弋谦,于是进言:“弋谦奉命上疏,如果加罪,那么群臣从此不敢说话了”(《明史·杨士奇传》),还说弋谦一心想报答陛下的提拔之恩,“盖亦感恩图报耳”(《明史纪事本末》)。

不久,朱高炽提升弋谦为副都御史,而且下诏书引咎自责。

十、与朱高炽密切合作

当时承宣布政使司、太守、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员前来朝见,尚书李庆建议把军队中剩余的母马发给朝见的官员领养,令其把生下的小马驹交给朝廷,交不出小马驹得受处罚。

杨士奇说:朝廷挑选贤才授予官职,现在却让他们养马,这哪是尊重贤才呢?

朱高炽许诺很快撤掉命令,不久却没了下文。杨士奇再次极力进言,又没有得到答复。

过了一段时间,朱高炽在思善门,召杨士奇进见,对他说:“朕答应过的事怎会真地忘了?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担心你在群臣中孤立,被人伤害,不想因为你的上疏而停止养马,现在别的大臣上奏了”。

朱高炽边说边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的奏章,里面陈述了领养马匹的不便之处,朱高炽让杨士奇根据这份奏章起草诏书,停止朝见官员养马,杨士奇磕头感谢皇上。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二月底,群臣开始练习正月初一朝贺礼仪,吕震奏请用乐。

朱高炽只是冷淡地回答”礼过矣“。

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劝阻,朱高炽起初没有答复,杨士奇再次上奏,在皇宫内等到晚上十点,终于得到朱高炽的同意。

一天后,朱高炽召来杨士奇,对他说:“吕震每次误导朕,若非爱卿等人进言,追悔不及”,然后令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取三份俸禄,不久杨士奇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在杨士奇的这三份工资中,兵部尚书的工资最高,他却坚决推辞了,或许能说明他在品德修养方面的自律精神。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正月初一,朱高炽只是在奉天殿接见了群臣,并未举行朝贺奏乐仪式。

或许,朱高炽想借此削弱吕震等先朝旧臣的权势和影响。

十一、获赐银印章

当时有人上疏歌颂太平盛世,朱高炽拿出奏疏给群臣看,大臣纷纷表示认同。

只有杨士奇上奏道:“陛下虽然施恩于天下,然而靖难所牵连的被流放之人尚未放回,战争导致的创伤尚未恢复,百姓求生艰难,还需要休养生息数年,才能出现太平盛世。”

朱高炽说:“确实如此”。

朱高炽即位后,先后赐予了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夏原吉五人银制印章各一枚,印章上的文字是“绳愆纠缪”,意思是:纠正错误。

朱高炽说:“朕有过举,卿但具奏来,以此识之,朕不难于从善”。(《东里文集》)

意思是:朕若有过失,爱卿尽管上奏,以此作为标识,便于朕接受劝告。

明朝时,一般情况下,大臣给皇帝的上奏都是公开的,只有特别机密的内容才以保密的方式不经过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

也就是说,杨士奇等五人获得了直接给皇帝上密奏的权力。

后来,朱高炽对蹇义等人说:“朕对各位爱卿待以至诚,希望大家尽心辅佐,只有杨士奇曾密奏五次,其余爱卿都未曾密奏,果真是因为朝廷政务处理毫无过失?”蹇义等大臣惭愧谢罪。

后来,朱高炽下令修撰《太宗实录》,杨士奇与黄淮、金幼孜、杨溥同时担任总裁官。不久,朱高炽病重,召杨士奇、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让杨士奇起草诏书,让太子朱瞻基立即从南京返回。

十二、劝朱瞻基善待赵王

朱瞻基继位后,下令编修《仁宗实录》,仍让杨士奇担任总裁官。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反派。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在回师途中,到达献县单家桥,侍郎陈山前来迎接拜见,说赵王与汉王一样怀有二心 ,奏请乘胜袭击彰德,生擒赵王。杨荣极力赞同。

杨士奇说:“此事须有真凭实据,天地鬼神怎可欺骗?”

杨荣厉声道:这是国家大事,你想阻拦吗?锦衣卫逮捕的汉王府人员招供赵王实际与汉王合谋,为何说没有理由?“

杨士奇回答:“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现在只剩下陛下的两个亲叔叔,一个有罪不可赦免,另一个无罪应该厚待,如果有所怀疑,可以加强防备,确保没有安全隐患,为何匆忙出兵?使皇祖在天之灵伤心?”

当时只有杨溥与杨士奇意见一致。去向朱瞻基劝谏时,杨荣先进去,杨士奇跟在后面,却被门卫拦住,不久,朱瞻基召蹇义、夏原吉进见,二人把杨士奇的想法告诉朱瞻基。

朱瞻基原本无意治罪赵王,于是不再提移兵袭击赵王之事。

回到京师后,赵王朱高燧成为众矢之的,遭到群臣的弹劾,朱瞻基想起杨士奇的话,于是把他召来,对他说:“现在很多大臣上奏弹劾赵王,你看怎么办?”杨士奇说:“赵王是陛下至亲之人,陛下应设法保全,不被群臣的上奏迷惑。”

朱瞻基说:“朕想把群臣的奏章封起来送给赵王看,让他自行处理怎样?”杨士奇回答:“很好,如果陛下再下一份诏书就更好了“,朱瞻基于是派使者持诏书到赵王封地。

赵王收到诏书喜极而泣,说:”我能活下去了“,于是赵王立即上表谢恩,请求献出自己的护卫,朝廷中对赵王的议论逐渐平息。

从此,朱瞻基待赵王日益亲近而疏远陈山,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能得到保全,全靠爱卿出力“,于是赏赐金币给杨士奇。

十三、劝朱瞻基体恤百姓

宣德五年春天,朱瞻基陪着皇太后拜陵朱棣、朱高炽的陵墓,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朝见太后,太后慰劳这些大臣。

后来,朱瞻基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朕说,先帝在东宫之时,只有你敢于直言进谏,先帝能听从你的建议,没做错事,太后又教诲朕接受直言劝谏”。

杨士奇说:“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愿陛下记在心里”。

不久,朱瞻基对鸿胪寺下旨说,杨士奇年老有病,如果上朝迟到,不用参奏。

朱瞻基曾经微服出行,夜里道杨士奇的宅邸,杨士奇仓促出迎,磕头道:“陛下为何以社稷宗庙之身不顾安危前来?”

杨士奇的话语里显示出对朱瞻基的关怀和对皇帝安危的担心,君臣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朱瞻基笑着说:“朕想和你说说话,所以来了”。

几天后,官府抓获有所图谋的两名大盗。朱瞻基把杨士奇召来,告诉他这些情况,后来感慨地说:“还是杨士奇爱护朕”。

朱瞻基因为各地屡次发生水灾、旱灾,于是召杨士奇商议下诏宽免体恤百姓,免除受灾地区的租税和拖欠官府的小马驹。

杨士奇于是奏请一并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柴草钱,减少田租赋,清理滞留未申的冤狱,裁减工役,以广施陛下恩德,民心大悦。

两年后,朱瞻基对杨士奇后:“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达一段时间了,现在还有需要体恤的吗?”

杨士奇回答:“以前陛下下诏减少田租赋,户部仍旧按以前的标准征收”,朱瞻基生气地说:“现在放在首位推行,不执行诏令者依法惩处。”

杨士奇又奏请安抚流民,调查贪官污吏,举荐有文采、勇武之士,让被判处极刑家的子孙能进入朝廷当官。杨士奇还奏请朝廷大臣三品以上以及各地布政司、按察司官员,各自举荐有才能之人,列出一些标准让地方官员挑选贤才,这些建议全都得到朱瞻基的采纳。

当时,朱瞻基励精图治,杨士奇等人同心协力,尽心辅佐,天下呈现一片盛世景象。

朱瞻基于是仿效古代君臣游乐之事,每年正月,赐予百官十天假期。朱瞻基也时常去西苑万岁山游玩,各位学士全都跟随,赋诗唱和,从容询问百姓疾苦,对大臣的上奏,朱瞻基都能虚心听取。

十四、不计前嫌,为杨荣说好话

朱瞻基即位之初,内阁大臣共有七人。陈山、张瑛都是朱瞻基为太子时的东宫官员,后来被改封其他官职,黄淮因病辞官,金幼孜去世,内阁中只剩下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

杨荣豁达、果敢、坚毅,遇事敢做敢为,数次跟随朱棣北征,十分了解边境将领的才能、所扼守边塞的险阻、平坦、远近和敌人的顺逆情况。然而杨荣颇为通晓馈赠之事,边防将领每年赠送良马给杨荣。

朱瞻基对这种情况十分理解,询问杨士奇的看法。杨士奇极力为杨荣说话:“杨荣熟悉边防事务,臣等都比不上,不应因为小的过错而轻易调出内阁”。

朱瞻基笑着说:“杨荣曾说你和夏原吉的短处,你却还为他说话?”

杨士奇说:“愿陛下像宽容微臣一样宽容杨荣”,朱瞻基于是释怀。

这或许说明,杨士奇待人宽厚,能以大局为重,能逐渐化解与同僚间的矛盾,团结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效力。

后来,这些话传到杨荣那里,杨荣因此觉得愧对杨士奇,从此与杨士奇相处愉快。

朱瞻基对杨士奇也更加亲厚,先后赏赐了很多珍贵的果品、古代祭祀用的牲品和美酒、金绮衣、钱币、图书器物等。

十五、辅佐朱祁镇

朱瞻基去世后,朱祁镇即位,只有九岁,无法亲自处理政务,军国大事全都上奏太皇太后。

太后对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委以心腹之任,有事便让宦官到内阁咨询议论,然后做出裁决。三人很忠心尽职,从容商议,提出看法。

杨士奇首先提议操练士卒,加强边防,设立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文武镇抚去江西、湖广、河南、山东,裁撤负责侦察活动的校尉,又奏请有序减免租税,慎用刑律,严格考核百官,这些都得到批准施行。

正统初年,朝政清明,杨士奇等人功不可没。正统三年,《宣宗实录》编修完成,杨士奇被提升为少师。正统四年,杨士奇请求致仕,没被批准,不过获准回乡扫墓,不久,杨士奇回到京师。

当时宦官王振受宠于朱祁镇,逐渐干预朝廷事务,劝导朱祁镇从严治理臣下,不少大臣因此入狱。

靖江王朱佐敬私自馈赠杨荣黄金,杨荣先去扫墓,回来后并不知道此事。王振想以此为理由打击杨荣,杨士奇极力劝解,最终杨荣得以保全。

不久,杨荣去世,杨士奇、杨溥的势力更加孤单。明年,朱祁镇派大批兵力出征麓川,耗费的钱财、阵亡的将士、损失的马匹数以万计。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势力更加膨胀,作威作福,百官捎有不满,便被捉住关押起来。朝廷大臣人人自危,杨士奇也不能制约王振。

杨士奇当时年迈,他的儿子杨稷倨傲凶狠,曾经侵凌、暴掠、杀人。言官上表弹劾杨稷。朝廷商议后,没有立即处罚杨稷,而是把这些奏章封起来给杨士奇看,不久又有人告发杨稷数十件专横肆虐之事,于是交给大理寺处理。

杨士奇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归乡,朱祁镇担心杨士奇伤心,于是下诏安慰勉励。杨士奇感激流泪,忧郁成疾,一病不起,正统九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贞,后来朝廷官员将杨稷论斩。

起初,正统初年,杨士奇说瓦剌的势力逐渐变强,必将称为边患,而边境军队缺少马匹,恐怕无法抵御,于是奏请在附近的太仆寺领取马匹,西番贡马也全都发给边境军队。

杨士奇去世没多久,也先果然率兵来犯,发生土木之变。杨士奇善长识别人才,喜欢推荐寒门学子,而于谦、周忱、况锺等人,都是杨士奇推荐的。

杨士奇的次子杨禾道,被荫封为尚宝丞,成化年间,杨禾道被提升为太常少卿,掌管农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