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摆出一桌“老底子”年夜饭
一桌1980年代式样的上海人家年夜饭赫然出现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楼展厅里,一张圆台面上摆出八宝饭、炸春卷、凉拌皮蛋、糖醋小排、咸鸡、烤麸、响油鳝糊、松鼠桂鱼、水晶虾仁、红烧蹄髈、八宝鸭等,在农历新春来临之际,看到这样一桌年夜饭,实在令人心驰神往。这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于1月22日至3月28日全新推出的“年味大餐”——《上海味道·美好生活——老上海饮食文物展》中的一个场景。
《老上海饮食文物展》上,有从晚清至1980年代上海饮食的发展变化中留下的历史文物、生活用具。其中,有鸿运楼等老字号的金字招牌,邵万生、杏花楼、冠生园、梅林等老字号的广告款、菜单和股票等,还有裘天宝的银茶壶、老大房的包装纸、天晓得文魁商标、各种西餐餐具,还可以从诸多老照片和明信片中体会当年人们孵茶馆、饮咖啡的悠闲时光。
展览分为“弄堂口额点心”、“酒馆里吃大餐”、“屋里厢吃夜饭”、“茶余饭后”四个板块,集中展示了上海饮食文化的来历、脉络和生活趣味,从“吃”的角度,揭示了海派文化来源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同饮食习惯的汇聚,生动讲述了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在饮食上的呈现。
■早餐店
■老虎灶
■上海弄堂生活
■骆驼担
比如现场展出的1930年代的骆驼担,是苏州小吃摊贩创造的一种流动食担,因外形犹如骆驼而得名,在上海主要售卖鲜肉小馄饨。
老上海弄堂口的小吃点心,除了“四大金刚”,还有林林总总好几十种,它们大多来自外省,从肩挑担卖,到设摊立店,点心小吃在上海的兴盛,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上海的开放包容。
还有很多老字号的文物,讲述了它们从外省到上海生根的故事。比如一块邵万生广告牌匾,告诉我们糟醉食品老字号邵万生的来历。有一位相传名叫“邵六百头”的宁波渔民,起初在上海虹口黄浦江边摆摊经营宁波、绍兴乡土风味糟醉食品和南北特产。后在吴淞路上开出邵万兴南货店。1870年从虹口迁至南京路,更名为“邵万生”。
■昔日邵万生的广告匾
■老上海的早餐小吃,你吃过多少?
一块鸿运楼招牌,也让我们了解到昔日上海规模最大的、专办婚丧喜庆宴席的酒家鸿运楼,当时被饮食业称为“筵席酒家”。如今,鸿运楼只留下传说,但您可以在历博里看到它昔日的辉煌店招和精致的镀银专用餐具。
从1912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当时沪上各帮餐馆的介绍。当时的餐馆都被称作“酒馆”,而且主要的酒馆分为京馆、扬州馆、徽州馆、宁波馆和广东馆五种,可见当时上海的主要移民构成,也成就了今天上海本帮菜的底色。
■鸿运楼的场景和镀银餐具
开埠以来,各类菜馆纷纷涌入上海,各种风味越聚越多,最多的时候,上海有十六个菜帮。展厅里列出了当年上海各大菜帮菜馆的名称,今天大概还剩下不到一半,但当年各大菜馆里的名菜,却已经成为了上海本帮菜的常规品种。
■沪上各大菜帮菜馆一览表
在上海,由于各地风味小吃随各地移民涌入,各帮菜系、西餐大餐也云集于此,上海本地菜吸收借鉴众味之长,发展出本帮菜,如腌笃鲜、炒鳝糊、八宝鸭、罗宋汤、炸猪排等,都是融合创新的结果。因此,食在上海,就好比食遍全国,尝遍天下。
展览中还有80多年前上海人家的经济菜单(一周不重样的平民家常菜单)、各种代价币、代价券以及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副食品票证。尤其是1963年上海独创的“半两粮票”。半两粮票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上海人的精打细算,也是当年上海人民与国家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见证,在今天,“半两粮票”精神也呼应了不浪费粮食的“光盘行动”。
■各类副食品票证
■半两粮票
展览中的打卡场景也值得推荐。有弄堂石库门、骆驼担、老虎灶、小吃店、年夜饭、咖啡馆,还有趣味食玩墙、仿真食品玩具以及互动体验等。展览以多种手段呈现“上海味道”,成为今年过年期间独特的文化体验。
上海味道·美好生活——老上海饮食文物展
展览日期:2021年1月22日-3月28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楼展厅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