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古代陪葬玉器
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中华古代的杰出艺术成就,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知道,现代玉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陈设和装饰等方面,而古代玉器的内涵则要丰富的多,不仅包括陈设玉器、装饰玉器,同时还有礼仪玉器和敛葬玉器等诸多类型。
不夸张地说,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和意义,远远要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像。
陪葬玉器,又称“敛葬玉器”或“葬玉”,广义上是指与逝者一同埋葬的随葬玉器;狭义上则是指古代专为陪葬而特制的敛葬用玉器。
以玉敛葬是中国古代敛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同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玉敛葬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经有器物随葬的风俗。
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玉文化的萌芽,玉器的贵重价值逐渐被人们广泛认同,从此“以玉敛葬”的习俗开始出现。
到了商周时期,玉器成为统治阶级贵族的专属资源,同时被赋予了更加珍贵的价值属性。
这一时期,中国玉文化也在持续向纵深发展,围绕着古代玉器的神秘氛围愈发浓重。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大量陪葬玉器,这些玉器不仅工艺精美,而且数量足足有755件,约占随葬器物总量的39.2%。
可见在商代中晚期,玉器在殷商统治阶层敛葬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力。
无独有偶,公元前1046年,面对着周武王带领的诸侯联军势如破竹般的节节胜利,商王帝辛在兵败城破之际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这种在生命终点对玉器的迷恋与崇拜,正是商代贵族对“以玉敛葬”习俗的理解和诠释。
西周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玉器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而“以玉敛葬”的风俗已经成为西周贵族敛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虢国墓地,是周朝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的家族墓地。
虢国墓地就先后发掘出土了近万件古代陪葬玉器,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西周时期大型诸侯国公墓。
从这些数量惊人的古代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时期诸侯贵族“以玉敛葬”的社会风俗已经基本形成。
这些陪葬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其中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有一件“缀玉面罩”。这件缀玉面罩覆盖于墓主人的脸部,原来曾在玉片之下衬以丝织物加以缀联。
面罩由五组不同形制的玉片制成的眉、目、耳、口、鼻组成,面罩上的玉质五官比例匀称且形象逼真,非常富于艺术表现力。
这件“缀玉面罩”正是后世“玉衣”的前身和雏形,同时更是西周葬玉文化的重要实物佐证,是周代考古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东周王室的日渐式微,天下诸侯纷纷各自为政、势焰日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诸侯国贵族的敛葬玉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数量到质量都发展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位于太原南郊金胜村的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大墓,就发掘出土了多达300余件精美的玉器。
这些时代风格鲜明的春秋玉器,不仅是春秋时期治玉工艺的杰出典范,同时也是春秋晚期贵族敛玉文化的真实写照。
而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则是战国早期葬玉文化的重要代表。
曾国是毗邻楚国的弱小诸侯国,在楚国巨大的阴影下,几乎每个曾国人都提心吊胆地生活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而曾侯乙作为一国之君,生前却很好地维持了曾国与楚国的关系,因此在曾国享有崇高的威望。
所以当曾侯乙去世之际,曾国王室几乎拿出了最顶级的珍贵宝物,统统作为随葬器物埋入曾侯乙墓。
这其中不仅有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等国宝级文物,同时还有大量精美绝仑的陪葬玉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十六节龙凤纹玉佩”。
这是一件战国早期不可多得的顶级玉器艺术珍品,其工艺之复杂、技艺之精湛即使用现代工艺去复制都难度极大。
很难想像在生产力低下的2400多年前,智慧的古人是怎样经年累月琢制而成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批颇具时代特色的“玉琀”。
玉琀,也叫“琀”,又称“含玉”,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意为:“琀,送死口中玉也。”
但是曾侯乙墓玉琀却不同与我们现代人印象中的玉琀,其数量居然高达21件。
这些出土于墓主人曾侯乙头部位置的众多微型玉雕动物,包括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
这批玉琀的出土,对于先秦时期葬玉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不仅表明了先秦时期葬玉文化的历史沿革,同时见证了东周诸侯贵族敛葬用玉的发展历程。而这种专为敛葬而特制的精美玉器,正是两汉时期葬玉文化的发端与滥觞。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秦帝国短短十五年统治的终结,历史进入了汉代。
在汉代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狭义上的敛葬玉器大量出现。
这种专为诸侯贵族陪葬而制的敛葬玉器,不仅成为汉代玉器卓越成就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两汉时期古代社会独特的人文风貌。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西汉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不断强盛,不仅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版图,同时也确立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
随着儒家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等思想被相继植入玉器,玉器的人文价值在汉代尤为凸显,因此成为统治阶级贵族广泛认同的珍贵资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儒家文化结合了汉代颇具影响力的“黄老学说”思潮之后,社会文化中“视死如生”的厚葬风俗愈演愈烈。
玉器作为贵族们争相觊觎的珍贵财富,从此更是成为诸侯贵族最为器重的随葬珍宝,专为敛葬而制的真正意义上的“葬玉”大批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葬玉”当属“金缕玉衣”了,作为两汉时期最高等级的敛葬玉器,“金缕玉衣”具有最典型的葬玉特征。
事实上,在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发掘之前,尽管人们在古代史籍中经常见到“玉匣”、“玉押”等汉代葬玉名词,但这些神秘的“玉匣”究竟是个啥,谁都没见过。
通过对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发掘,这个千古之迷终于得以揭晓,原来古籍中的“玉匣”正是汉代最高等级的“金缕玉衣”。
同时刘胜墓当中还首次出土了全套的“玉塞”。玉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曾经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始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
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随着现代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发现了若干两汉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等等。
这些两汉时期诸侯贵族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汉代葬玉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佐证,也使得两汉时期葬玉文化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大名鼎鼎的“汉八刀玉蝉”和“汉八刀玉猪握”事实上大多产生于东汉时期。在西汉葬玉中这些融合着汉代简练工艺、具有高度艺术气质的葬玉品种尚未发展成熟。
直到东汉时期,在敛葬玉器高度成熟的历史阶段,这些代表着汉代玉器卓越成就的著名玉器才开始大量出现。
汉代以后,当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权更迭和战乱动荡,因此这一时期玉文化发展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尽管魏晋时期贵族们的厚葬之风和葬玉习俗依然盛行,但是到了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殓葬习俗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玉敛葬的风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隋唐宋元之际,专为敛葬而制的“葬玉”已基本不见。
综上所述,中国玉文化中的敛葬玉器既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发展阶段。其历史轨迹不仅见证了中国玉器的成长历程,同时葬玉的工艺风格对后世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发端于文化时期,成熟于两汉时代的葬玉文化,是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历史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