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九——下都里(麻垌镇)白石洞天荔枝香输入标题
麻垌,位于桂平南区,是桂平21镇5乡之一。是桂平比较知名的一个乡镇,有着“荔枝之乡”的美称,同时,辖区内的白石山更以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一洞天为人知,使得这里累积的历史人文比较深厚。
现在桂平各乡镇比较清晰的历史,一般都始于清代,因为清以前的史籍要么遗失了,要么只记载到县一级,对于乡镇的往事,都只是零星记载。
而清代对桂平境内各地的记载,最多的自然就是《桂平县志》《浔州府志》这种地方志了,按现存最早的一版(乾隆版)《桂平县志》中所述,桂平县内实行的是“都里制”,全县分二十一里,三十九个圩(清一代圩集的数量是有变化的)。
麻垌圩就是其中之一,属于当时的下都里,是桂平南区比较重要的一个圩。
麻垌圩形成于何时,这已经不能考究了,关于“麻垌”这个名字的来源,认识较多的一种说法,说这里以前是主要种值苎麻的田垌,可能种植比较多,自然就有了一个专门的地方名字——苎麻垌,在后来,在这里又慢慢形成了一个圩集,叫着叫着,麻垌圩也就自然流传了下来。
“麻垌圩”这个地名最早,最清晰的出现在历史文献,是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三,驴游之祖徐霞客慕名前来考查白石山,之后,他写下了一篇《白石山游记》,文中就提到这个麻垌圩。
从游记中看,他的白石山考查行程是来去匆匆的,时间很紧的样子,按当时的地理环境,他应该路过了这个麻垌圩,至于路过的当天,是不是麻垌圩的圩日,趁没趁到圩,那就讲不清楚了。
徐霞客《白石山游记》摘录
虽说麻垌圩出现在史籍中,最明确的是明崇祯年,但麻垌圩北八里的白石山的历史传说就要悠久得多了。
在道家书说,白石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秀乐长真天仙人洞府”,所以东晋时期,道家小仙翁葛洪就选择来白石山上炼丹,这有什么故事呢?
按一般史籍记载,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爱好炼丹术的葛洪听说交趾出产丹砂,所以主动要求出任勾漏令(即后来说的北流县令)谁知到广州后,得到广州刺史承诺赞助原料,于是连官都不当了,而留在罗浮山隐居修行炼丹,著书讲学。按这种记载,好像他没来过广西,更不用说来过桂平的白石山了。
但是,民间中,根据他的经历,各地也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故事了。
传说中,葛洪是来过勾漏的,因为这里也有着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第二十二洞天的勾漏山洞,名曰玉阙宝圭天。他在这里做着县令,作为炼丹爱好者,这种道家炼丹之地肯定向往的,在这里,他知道了百十公里外有着白石洞天,也是个道家炼丹的好地方。
但在那个时代的交通环境,百十公里的间来回一趟也不容易的,再说他平时还得上班当县令,那他是怎么从勾漏洞天到白石洞天的呢?正常理解,他是卸任后,才到的白石山,在这里炼了一段时间炼。
但现在民间口口相传中的葛洪是什么人?他不是一般人,是一个被后世神化了的人。所以,他从勾漏洞来白石山自然也就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了。不管传说也好,事实也罢,反正最后勾漏,白石两洞天中都流传着葛仙翁炼丹的故事,也成为两洞天的历史人文之一了。
历史久远,故事传奇,这些就是各人理解了。(白石山风景故事,可以点击此文字链接章《桂平:古浔州人文之——浔州八景之一白石洞天 》)
白石山除了这些风景,传说,就没有别的什么真实的人文故事了吗?这,当然有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刀光剑影!
说到桂平发生过的刀光剑影,在桂平估计都知道民国时期的浔州起义,清代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大成国起义,明代大藤峡瑶民侯大苟起义,可是,在桂平最早的这类起义是什么时候,又在哪里呢?元代?宋代?唐代?都不是,是在隋代!本地俚人首领李光仕率领一支义军就占踞在白石山上对抗隋朝!这也是有史可查的,在现在桂平境内最早的一次少数民族起义。
如果说深挖白石山的历史,其实,各朝代的刀光剑影他见证很多,就说近的百余年间,清末,抗战,解放前后,等等,一次次影响深远的事件,细细说来,都可以分成多篇文章讲述,这些故事改天再聊了。
如今的白石山,早已没有了那些血雨腥风,随之而来发展的是文化,是旅游,是农业,这些都有着总体的规划,并形成了景区总体规划图,景区的建设,道家文化的建设,城乡建设等,都在进行当中,写着新的历史。
同样的,麻垌圩也在历史发展中,步步前进。
到清末民初时,麻垌圩一度发展成为区域重地,圩里有大小铺户80余间,更有当铺大楼一座,成为南区三都五秀八里局(上中下三都,罗秀一二里,上中下三秀里)所在地,桂平南区的中心,因为处于上秀,中秀,下都三里之交处,所以麻垌圩也被称为三里圩。
在交通不是很达发的年代,作为桂平南大区陆路交通中心,这也是去容县,玉林必经之路,不过,现代交通的发展,千年区域交流也正发生着变化,麻垌的区域地位也根着发生了变化,麻垌也就有点被边缘化了。
高速路网的发展,铁路的兴起,似乎麻垌的交通发展有点滞后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也是暂时的,随着桂平的发展前进,相信麻垌的河西之期总会过去,到时自然又是新一轮河东!
对比如今,麻垌镇辖区中很多村名依然是沿用几百年前的名字,这也算是历史的沿革传承吧。清代初期的时候,按当时的“都里制”划分,这里为下都里区域的主体,分三堡十一甲四十四村!
上堡:大冲甲十二村;大安甲四村;
中堡:分六甲十村;
下堡:社塘甲五村,陆村甲六村,黎培甲七村。
到了民国时期,行政制度上的也有多次改变,初年沿袭清制,县以下依然是设里、甲、村、堡。到了民国22年(1933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县以下设区、乡、村、甲。全县划为7个区、74个乡、5个镇,麻垌当时为乡,属白石区。
到1950年后,桂平县内的行政区划就复杂了,至1987年37年间行政区划变动达18次,变化当中,什么区,什么乡,什么公社之类,随着时代轮番上场。
而麻垌的区域地位也就在这过程中慢慢定位下来了,并且也是现在各乡镇中比较早确立的。1950年初桂平只分东,南,西,北,城厢五区,到年底就分出麻垌,大洋两个独立为区。成为桂平较早的七个行政区之一。
之后的十几次变化中,麻垌也一直保持着区域中心的地位,各时期的所属的区政府都在麻垌圩这个范围。最后直到1984年9月全县机构改革, 实行政社分开,取消公社,恢复乡、村建制。当时全县划15个乡8个镇,麻垌即是其中的一镇了。
立镇之初,全镇共21村1街,即:麻垌街、容荔、何村、新兴、白石、义塘、东岸、莲山、南乔、百福、鹧鸪、大上、安文、全安、谏知、两堡、南安、木回、南江、思培、联保、沙江。
时代总是在前进,地方总是在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间,麻垌的城乡建设也在继续着,慢慢的,现在已经改变为27个行政村,87个自然屯,27个村委会,445个村民小组。
并且发展着荔枝,石斛,白石山,也算是桂平发展资源比较多的一个乡镇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更多的桂平故事,你不了解的各乡镇的历史,可以点击链接阅读:
桂平的“乡里乡亲”,你知道你是那个“乡”,那个“里”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