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潜伏”在闵行小学的地下党夫妻,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 红色行
中国共产党党史
是一曲中国共产党引领各族儿女为求解放
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嘹亮战歌
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
是一部走向胜利的奋斗史诗
今天白相哥哥给大家介绍
一对隐藏在七宝明强小学
奋斗在“地下”的
年轻的革命伴侣
1975 年春天,盛昌旦从新疆回沪探亲,准备结婚成家。按当时的风俗,大多数的父母亲会送一些比较体面的家用物品,而他的父亲盛幼宣仅仅是写了两对条幅送给他:学习、奋斗和自强不息、勇往直前。那两副字至今仍被他精心地保存在家里。
饮水思源。对于盛昌旦来说,父亲盛幼宣和母亲杨逸菲这一对革命伉俪,留给子女的并不是那汩汩不断的“泉水”,而是更为重要、影响他们一生的“取水之道”。
盛幼宣、杨逸菲之子盛昌旦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遭到屠杀,全国陷入了人心惶惶的白色恐怖之中。当时,出生于马桥镇彭渡村的盛昌旦的母亲杨逸菲年仅18 岁,在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担任交通员。
虽然斗争的阴云弥漫于上海的天空,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杨逸菲变得恐惧懦弱。在目睹许多地下党同志被敌人杀害时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革命气节之后,她的革命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
由于地下斗争的特殊性,活动非常隐蔽,活动场所和机关也经常流动转移。杨逸菲在机关主要负责外出联络、报信、放哨等工作,她曾独自运送枪支从市区到浦东,并协助战友顺利完成处决南四团恶霸张沛霖的任务。她是许多秘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小交通”。从事秘密工作,意外和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但这位“小交通”凭借着机敏和勇气,与敌人巧妙周旋,多次化险为夷。
有一次在新闸路淞浦特委地下机关,组织上派人到江苏省委送材料。可是等到中午,那人也没有按时返回,机关领导人林钧及其夫人杨淑英意识到其可能遭遇不测,连盛好的午饭也顾不上吃,决定立即转移、疏散。
就在林钧等人走后不久,就有四个巡警、特务前来搜查、盘问。杨逸菲便装成使唤丫头,一问三不知。敌人一无所获,无可奈何之下,就把杨逸菲关在二楼亭子间里,警告她不许乱跑。特务们空守了两天两夜,不见有人前来接头,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等他们走后,杨逸菲趁夜色偷偷溜出了门。
她到处寻找自己的同志,却始终无法联系上。然而正是由于这次失散,杨逸菲才得以偶遇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革命伴侣盛幼宣。这次相遇,杨逸菲得知盛幼宣也在寻找党组织。
于是,两个与组织暂时失去联系的年轻人,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了一起。在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他们终于同组织接上了头,并在七宝明强小学以教师为职业, 掩护、接纳了多位因庄行、泥城暴动失败而被追捕的浦东战友,建立了七宝地区第一个地下党组织。
1937 年,上海沦陷。盛幼宣以学校为阵地,秘密宣传革命主张,与日寇作斗争,而杨逸菲则是夫唱妇随。杨逸菲和盛幼宣长期坚守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东路) 担任交通联络、印刷抗日宣传传单, 还经常下乡运送宣传资料、枪支药品,教战士们学唱抗战歌曲等。
在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期间,上海举办了《世纪留影—全球华人拜年“全家福”照片展》,东海中学(后为海东中学) 以一组旧照片《抗战时期浦东一所中学的全家福》,荣获“最动人的全家福故事奖”,并受到了海内外众多同乡的瞩目和反响。
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是盛幼宣。为了更好地掩护地下斗争和支持游击队战斗,夫妇二人义无反顾地从相对安全的市区返回到了家乡大团镇,并依靠当地进步人士的捐助,先后创办了两所学校:弘道小学(后为东海小学)和东海中学。
说起这段时期,盛昌旦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 他都如数家珍。父母亲为革命奔走的一幕幕又仿佛重现眼前:掩护战友李雪舟(南汇县共产党人)的儿子李南屏;让母亲遭枪杀的遗孤施超权(海东中学1948 届毕业生)等免费入学;周大根的次子周文虎失学后,也进入盛幼宣担任襄理的大团浦东银行成为练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