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典潜入课,润人细无声
随典潜入课,润人细无声
—传统文化在培智学科教学中的融入和发掘
徐丽君
浙江省诸暨市特殊教育学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教育如同春风化雨,能滋润心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那甘甜滋润的春雨,浇绿了草、灌开了花。国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精髓,每位中国人自小或多或少地受其浸润熏陶,特别是国家主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赋予它时代的内涵以来,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教育界最为与时俱进地开展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在普通学校,学习与传承国学经典已经蔚然成风,但在培智学校似乎难成大气。一些老师认为国学经典对这些孩子来说太难啦!也有部分老师将《三字经》、《弟子规》等较浅显的内容作为补充教材,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诵读、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的要求是:累计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18-50篇(段),推荐篇目诸如《咏鹅》、《游子吟》、《风》等;在综合性学习方面的目标,提到“能参与语言活动”,例如诗歌朗诵;“能参与文化生活…参观传统优秀文化、民俗展览,与同伴交流感受”。经典作为文化的精髓,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无论是语文能力、个人修养方面,还是思维、判断、审美等等方面的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经典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用武之地,培智学校可以尝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融入教学,借助经典的学习,愉快地发展培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出于对国学经典的喜爱,我结合自己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的公益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培智学校的部分学科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认为颇有收益。现在我把我的几点经验拿出来分享、探讨,希望得到鼓励和指正,使得传统文化这样甘甜的雨水,可以更好地滋润更多孩子的心田。
1、传唱经典,浸润心灵。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唐代诗人李峤写的《风》,形象地描绘了风来之形态,不可窥见、不可捉摸的风,经诗句描绘变得如此生动鲜活,读来妙趣横生。但无论你有多少感触,让我们的学生感同深受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结合形象而简单的动作进行唱诵,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不同的唱法中选择了贝瓦儿歌《风》这一版本,因为其旋律简洁有力、欢快流畅。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两遍乐曲,然后让孩子们轻轻地跟着唱一唱,注意一定要轻轻地跟唱,不能盖过播放器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听出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熟知程度了,接下来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程度,来讲一讲诗中的“风”,指导孩子正确地朗读,注意“斜”字不读“xie”,而应读“xia”,这关系到诗句的压韵问题,必须正音,以突出诗的韵味。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编排了简单又好看的动作,例如“落叶”、“开花”、“千尺浪”、“万竿斜”等动作,能很好地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大部分培智学生对肢体动作特别感兴趣,本来不爱诵读的孩子,也喜欢上读诗了;而一些总记不住背不出的孩子,也借助动作和吟唱记住了诗句。通过反复的吟唱、表演,孩子们学会了一首歌,也学会了一首诗,每次前奏响起,他们就特别兴奋,唱诵起来流畅而完整。在经典的传唱中,孩子们的心灵得到韵律的浸润,节奏感越来越好,头脑得到诗句的丰富,想象能力也提高了。一学期下来,仅仅通过每周两节的音乐课,低中段年级的孩子就能学会十来首古诗,像《咏鹅》、《墨梅》、《游子吟》《江南》等又是相当具有表演性的,可以作为节目参加演出活动,更加深他们对诗句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的综艺性节目《经典咏流传》作为欣赏性教材,也能认识一些古典乐器和学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在音乐的殿堂传唱经典,滋养心田,用歌声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2、临摹经典,心手交织。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写字课选择一些古诗词、经典来练习书写,可谓相得益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的培智学生都特别喜欢写字,甚至不少学生写得一手好字。也许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太困难了,于是抄写、临摹成了她们的一大乐趣。泛泛的书写内容,只是一种机械的练习,如果我们在各个年龄段选择合适的经典作为书法练习的内容,是否会一举两得呢?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之后再去书写,从心到手相互交织,提高感受能力、思维的活跃性及审美、鉴赏等能力。低段年级从横、竖、撇、捺到字的结构练习,可以结合《三字经》的讲解与抄写、古诗的书法作品呈现、临摹;中段年级可以一边书写《弟子规》,一边理解其要义并试着背诵,并将古诗的毛笔字练习作为发展手部肌群的训练方法;高段年级可以书写的经典比较多,像《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我曾将《增广贤文》作为八年级书写教材,先将当天要学的警句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和结构,然后讲一个故事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接下来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其中比较难写的字或者关键的笔画,进行指导、练习,最后才让学生在书写本上抄写整句话,有的学生练习了几遍书写后就能背诵了。由于学生通过听故事、欣赏书法对书写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写起来就特别走心。我又将学生写得好的作品张贴起来,以示鼓励,孩子们在这样的书法课堂里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书写了,而是从手传递到心的描摹、由心流露向手的感悟。
3、观照经典,学以致用。
培智学校的常识、保健类课堂担负着指导学生健康生活、掌握生活技能等重任,推荐将《朱子家训》、《常礼举要》作为补充教材,指导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国学馆,小朋友们吃饭前都要念一遍《朱子家训》,渐渐将节约粮食等传统美德内化到孩子们内心深处,我觉得可以借鉴,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稍作改编,使其更具指导意义。《常礼举要》分“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等十一个方面,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做人的一些言行准则,从为人子女、待人接物、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到用餐礼仪、访人处世等,非常切合实际,方便学生一条一条观照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演示。比如“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可以让学生扮演幼者乃至长者,表演“两手奉接;又比如“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等句,可以用“过家家”的游戏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学习餐桌礼仪,并在日常中注意引导和践行,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作秀,不是为了时髦,而是希望实实在在地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来指导孩子们学习、生活,发展各方面的能力。经典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能力、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4、舞动经典,身心两悦。
培智学校里的舞蹈、体艺活动类课程,承担着锻炼孩子体能、发展运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任务。跳舞、游戏、运动项目也跟国学经典有关系吗?当然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在纸上,还包括很多方面呢,比如抖空竹就是一项传统技艺。我从2004年开始在特殊教育学校教习、推广这一体艺项目,编了第一套空竹操,许多空竹表演节目,其中有些节目获得过全国奖项。抖空竹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不仅有利于学生锻练身体和智力开发,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商、意志力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传统文化项目(比如抖空竹、剪纸、茶艺等),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其成为他们的一技之长。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一些国学经典编成舞蹈节目来学习,像《三字经》、刘一祯演唱的《弟子规》系列、哈辉的手语歌舞《礼》,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体艺类课程是孩子们播种、浇灌、收获经典的田野,广袤而充满生机。
5、继承经典,知书达理
《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要求培智学生累计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18-50篇,而我们在其它课程中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一目标任务。那么在语文课堂这个传承国学经典的主阵地,可以干些什么呢?首先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来增加学习内容。除了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等经典均可涉及,当然应该根据学生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比如《论语》里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每周一句让学生成诵,在每次语文课上课之前读一读,并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抄写下来,做到积少成多。又比如《笠翁对韵》之五微,可诵可吟还可以表演。我曾经在普通学生的公益教学中编排过一套动作和旋律,我试着将它教给培智学生,他们学得津津有味,而且不少学生能较好地学会并掌握。其次我们要大力推进经典阅读,把《西游记》、《红楼梦》等课外书的阅读,作为一种语文能力来培养,使孩子们喜欢并学会读经。语文老师相对地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与学生保持教学关系,培智学生的特点是需要不断反复练习,而且他们对语文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加认真对待,所以这些看似与教学任务无关的内容,实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理的人。将适合的国学经典作为语文课的补充教材,不仅仅是一位语文老师情怀与素养的体现,它也是一种责任——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的责任。
在各学科的国学经典融入教学过程中,培智孩子的识字量、词汇量不断得到扩充,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体验到唱诵、表演等成功的喜悦后,建立了自信心。他们的内心是特别纯净的,在传统文化中学到的东西,他们会非常虔诚地去践行,让人觉得非常真诚、可爱。虽然他们较普通的孩子要难以接受、理解,但是只要我们肯想办法、下功夫,一定能让他们一点一点地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各方面的能力亦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日益见长,由此,培智学校的国学经典教学也将风生水起。
参考资料:
《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
《常礼举要》、《论语》等
无论您远走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