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五十六(怎样看写诗和认识的联/系)
无法否认,学诗写诗谈诗都有着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这跟做什么事都一样。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是从初学到深学,乃至精学,博艺,广知和熟能,于是才能做好的。
就初学观察,总是先遇到和先想到的是学习能力,随着学习稍有加深,就会发现任何能力都非“三板斧”似的简单,这时就意味现成经验不再能解决问题,而意味遇到了能力瓶颈,一切问题就开始没完没了地来了。
这就是初学时的样子,也说明初学总是相对简单的,既是以盯住能力学习为功利的,也是要从这种功利里走出来的,不然就永远走不出初学。
注重专门基本知识学习和基于基本知识的能力练习,构成了任何一门初学的特点,既是为了打下现成经验基础,也是以此为基本功为以后进一步提高铺路,这是初学阶段总的模式。
这一阶段与完整掌握一门技术是两回事,仅仅是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过程,在这之后真正有待的还在于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阶段实际也是当今网络写诗的普遍情形,因此凡在这个情形里,就无不证 明还未走出初学。
换言之,任何从这一阶段走不出来的情形,都意味从现成经验里走不出来,实际是所遇诸多瓶颈使然,无一不是自恃和任性的结果,不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自恃和任性,更不可能突破不了瓶颈。
这一是反映出任何人都不可能等各种修养齐备了再做事,所以有瓶颈也是必然且正常的,一是反映出有了瓶颈并不可怕,如果不思突破,才是主观主义作祟,也就不正常了,毕竟在初学里打转转,与一事无成没有两样。
这提示了,是初学就不可自恃和任性,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博采众长,应始从把眼光盯准走出来那一刻,而且要清楚,即便过了简单初学,若还想从功利出发来发展进一步的能力,即使抱定了铁杵磨针般的志向,也无疑注定了不会有质的提升。
就任何能力学习而言,都不是从简单到简单的轻松熬时过程,而是从简单学起到掌握丰富支撑的专门修养过程,如此才让能力有了水涨船高的可能。
实践可知,凡支撑不够时,要想让能力一次次有质的提升,就只能反复回到原点寻求再出发,本着缺什么修养就补什么修养,至于愿意不愿意,能不能回到原点,并有很好的再出发,从而突破未来一个个瓶颈,这显然又是认识问题要多一些,毕竟离开了认识,什么方法和策略都不好使,且非使错不可。
认识是关乎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一部思想哲学,也是一部人生修养,离开了认识,不仅不明怎么走起来,也不明走到哪里去,这便无异于提前注定了没有头颅,注定了没有人生,于是还能干成什么?
不得不承认,认识的欠缺意味一切的欠缺,直接导致的是让人对活着的意义的睁眼瞎,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学诗写诗谈诗,可想而知,除了懂得和学会一点写诗的现成基本知识上的能力,还会有什么造诣?
学习任何能力都要从感性开始,意味任何人都逃不过初学。这既是由浅入深遵从学习规律的需要,也是从一点出发逐渐探寻广袤世界的必然起点,但不足以成为就此打转转的借口。
初学总是盲人摸象的,也不可能逃出盲人摸象,总需有一点点把视野打开,逐渐让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有了起点不等于就可止步于此而走不出盲人摸象的阶段,只有继续走向未来世界,才意味与盲人摸象真正作着斗争,并经过这样的过程而给人以形成丰富支撑和提高能力的空间。
这说明,任何能力到了需要有丰富支撑的时候,就不再是一点感性的知识和作为了,而意味只有基于充分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支撑并推动能力走向高程。
认识的低级阶段总是感性的,以学知识为主,高级阶段才是理性的,以通过经验和理论来运用知识为主,只有这时人的认识才可能是超越了书本的,有一定实践依据的,有效、系统且合理的认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再“拍脑壳”,特点是既有论证性又有经检性,所以谁都可以照此想一想,自己的认识处于什么阶段,该不该自恃和任性。
认识是以人的个体为主体的,以个性为特点,个性劳动是最明显的特征,这决定认识从不属于功利行为,而是追求真理的,也就不全等于日常做事。
做事因有能力大小之别,需要一定互相迁就和妥协,不可过分上纲上线,但认识永远是要走在做事前头的,意味从普遍管用出发到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自然就意味无法找到客观迁就对象,也就除了主观运作便无法提前做出准确迁就和妥协。
认识永无止境,不怕上纲上线,这就要求做事前必须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实际是围绕“三观”形成的认识基础,尤其价值观和是非观,以此作为应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原则和前提条件,并在这个范围内把握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迁就和妥协尺度。
比较起来,因为写诗对认识的要求很高,怎么说成像做事情,也终归无法等同于日常处理事务似的做事,更不可能等于追求名利的功利做事,这就意味写诗必须以求真为要,所谓“真善美。当然,为了迎合而写诗也是司空见惯的,像比赛、逢场作戏等,另当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