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脘部饱胀3年案
马老师治疗脘部饱胀3年案
徐煜婕
一诊:2021年7月23日。詹某,男,35岁。因“脘部饱胀4年”前来就诊。
患者4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后出现脘部饱胀,现脘部饱胀仍存,形体十分消瘦,肤色萎黄,恶心,嗳气少,日饮水八杯,纳可,大便正常,口微苦,口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微弦。(身高156cm,体重40kg,BMI体质指数16.4)
吩咐减少饮水量。
腹诊:胃脘部按之稍抵抗,悸动。
诊断:痞症(饮停中焦)。
治法: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方药:甘草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
炒黄芩6g 黄连3g 党参15g 干姜5g 蜜甘草9g 茯苓10g 桂枝5g 炒白术10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
二诊:2021年7月30日。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脘胀、口苦除,轻微恶心嗳气,每日进水3~4杯,纳便正常,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大腹皮10g,7剂。
三诊:2021年8月6日。现胃脘饱胀已除,每日进水1~2杯。舌淡红,苔 薄白,脉细。
方药:中药守上方,7剂。
按语:陈修圆《金匮要略浅注》所著:“凡五脏有偏虚之处,则饮乘之。”揭示了此病的病机,溃疡出血致胃阳虚衰,不能温化水饮,故饮留中焦。饮阻气机,津不上承,且胃中不能吸收正常的津液量,故口干饮水多;饮阻胃络,胃失通降,无力推动,故胃脘痞胀;胃气不降转而上逆故恶心,嗳气;饮邪阻遏阳气,久郁化热,故口苦;津液凝涩,或蓄积成饮,或流失体外,未能布散濡养周身,故见形体消瘦,肤色萎黄;脉偏弦者,饮也。患者因溃疡出血而致饮病,又因饮病而致胃脘饱胀。可见胃既是饮病之因,也成饮病被害之果。
故以温阳健脾治其本,利湿化饮治其标。选方以甘草泄心汤补中益气,以消痞;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以利水。甘草泄心汤仲景取其和胃补中、消痞下痢之功,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于中,脾胃虚弱较甚,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之证。方中重用甘草甘温补中,健脾和胃,配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大枣扶正补中,益气健脾。且病人无痰湿之证,去燥湿化痰之半夏,取长于散水的生姜替半夏降逆止呕之功。而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味甘可补脾之虚,利水渗湿,益脾助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白术燥湿健脾,与茯苓相配,一助除湿祛饮,二使脾旺则湿无以生。桂枝之阳,合甘草之补,温补结合以治中焦阳气不足,内生之寒。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体现了温药和之当中的和法,既考虑到中阳不足的本,又兼顾痰饮内停的标,振奋阳气,使饮邪不在复停,标本兼顾,以求万全。
人以阳气为本,阳气得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大气得转,三焦通利,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饮自然得消。阳气得复,饮不复聚,则病证自愈。然痰饮病既非一日而成,其治也难功于一役。故二诊虽见水饮得化,饮水减半,然仍有饮邪存于中焦。是以加大腹皮降气宽中行水。三诊时脘胀已除,守上方在饮去之后协助人体恢复脏腑功能常态,以杜生饮之源,归水饮于正化。正如仲景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