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独创“八面受敌读书法”。马伯庸也深得这种读书法的精髓

很多人小时候跟同学闹矛盾了会选择打架。有时候四五个人围着一个人打。跑是跑不掉,打也打不过,可怎么办啊?有个很实用的方法:揪住一个人打,不管其他人把你打成什么样,你就死死地揪住这个人,直打到他受不住说“别打了”为止,即使对方觉得打够了才结束,那也比你光挨打要划算很多。苏东坡摸索出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跟这个打架的技巧异曲同工:不管书有多少,就逮着一本往死了磕,读深读透!

苏轼自幼聪明过人,7岁知书,10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他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副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由于苏轼从小就是块读书的料,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面对浩如烟海的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是困扰青年苏东坡的一个难题。读书的问题,当然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求答案。

苏东坡摸索出了一个“八面受敌读书法”:“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八面受敌的典故出自《唐摭言》: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

“八面受敌读书法”,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更不是走马观花地涉猎,而是对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各个击破。清末学者李慈铭称之为:“诚读书之良法也。”

苏轼的侄女婿王庠酷爱读书,18岁的时候就发下宏愿:要把天下的书都看一遍。苏轼听说之后很担心他跑偏甚至走火入魔,就给王庠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传授给王庠。

“八面受敌读书法”有两个原则: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说尽管看得多,但只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而然地积累多了之后,就会有一个爆发。

苏轼在给王痒的信中写道:“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意思是:世上的书实在太多了,你根本读不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书籍中去,根本看不过来。那我们该怎么读书?首先要想清楚你自己想从书里得到什么东西,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意思是:如果有一本历史书,那你这次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读其中所有政治以及人物在其中起的决策作用。下一遍你再给自己设定另外一个目标,读里面的制度,像这样慢慢来。

给王庠讲完八面受敌读书法之后,苏轼还“敲黑板”:“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意思是:你不要以为掌握了这个“八面受敌读书法”之后,就OK了。这个读书法其实是个笨办法,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才能够有所收获。

苏轼对自己读书的勤奋和读书法很是自恋:“自视汝与丘孰贤”,“丘”是孔丘,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跟孔子比较谁读书比较勤奋啊?

“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易韦三绝是指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苏轼这两句诗掩饰不住自己的小傲娇:孔子读过的书是用皮绳来编连的,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皮绳重新编连。但以我看书的勤奋程度,这些皮绳根本扛不住,必须要拿犀牛皮来串。

苏东坡在读书上用的确实非常勤奋。洋洋洒洒80万字的《汉书》,年轻时的苏东坡,竟然抄写了两遍,后来年纪很大了又再次抄写。

苏轼读过很多遍《汉书》,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他从中学习用兵之道;读第三遍,去研究人物和官制等等。读过几遍之后,他就对这本书的内容精通了、掌握了。

《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文字鬼才”马伯庸,深得“八面受敌读书法”的精髓。他买过一本书:《隋唐两京坊考》,主要讲了长安有108坊,每一个坊里面有什么建筑、住过什么人、轶事传说,等等,内容很丰富、很详细、很权威。

但马伯庸买了这本书以后却根本读不下去,因为里面全是资料罗列的东西。马王爷看了几遍,最后都看得睡着了。

后来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再看这个资料,就觉得就特别好看。为什么呢?因为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要写小说,写一部关于长安的小说,那里面的每一坊究竟有什么东西,跟他小说里的情节和人物有关联。

马伯庸运用“八面受敌读书法”,瞄准一个重点,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读这本书,很快就“来电了”,越读越有意思,一口气看完,收获良多,对完成《《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作品的帮助非常大。

(0)

相关推荐

  • 从来艺品如人品,苏东坡拒题字

    2021-05-13 09:30 苏轼<寒食帖> 书名满天下 苏轼的<答谢民师书>一文,所述"辞达"等作文之道,因系其生前最后一次也是最为集中一次阐述而备受 ...

  • 苏东坡晚年“神级书法”

    书法家黄山谷曾经这样评价苏轼的字: "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史书记载,10 ...

  • 【周末悦读】马伯庸:怎么评论一本你没看过的书?

    如果这本书和西藏相关,那么用尽可能多的篇幅来讨论西藏文化本身:如果这本书的主题是西班牙美食,那么简要回顾一下伊比利亚半岛历史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这与美食毫无瓜葛,却总能显出博学."人是铁, ...

  • 历史的AB面——马伯庸《三国配角演义》读后

    一般,史书上写的只是A面,演义里也只是在渲染A面,而历史的B面却一直不为人知. 马王爷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管中窥豹拨云见日,在史籍里,以及在史籍的注释里,在<三国志>.<三国演义> ...

  • 悦读荐书: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

    要问国内现在最会讲故事的作家都有谁,马伯庸应该能名列前五. 一开始,我是从<风起陇西>知道他的.那时马还在混论坛,当时觉得这个作者有点意思,风格独特,行文有点冷有点欠,按天津人说话,就是劲 ...

  • 十本完结的精品网络小说,有的大神作者也说好,马伯庸都推荐过

    众所周知,火爆全网的那些经典神作,大多读者都看过,上次给大家介绍的几本相对比较冷门一点的小说,对书荒的朋友来说,还是有些帮助. 最近在书旗翻到了一些之前忽略的一些小说,看起来其实都还不错,值得一读,加 ...

  • 马伯庸:拒绝重复

    最美四月天,读书"郑"当时."世界读书日"掀起的阅读热潮还正在持续着,24日晚,知名作家马伯庸携新作<两京十五日>来到郑州购书中心与绿城读者见面,并 ...

  • 从“无名氏”到畅销作家,扒一扒马伯庸的写作史

    4月30日,电影<古董局中局>定档. 毫无疑问,这部悬疑电影的同名小说作者--马伯庸,也是电影的宣传亮点之一. 对于新读者而言,马伯庸身上的标签是"历史小说"作家.但老 ...

  • 马伯庸的思维游戏

    马伯庸是个好玩儿的人,他的小说情节跌宕.波诡云谲,读他的小说时,常在为其想象力拍案叫绝后感叹,人家这脑袋是怎么长的. 马伯庸自己也谈过这事,有一次做客高晓松的节目时,他谈了如何在日常中捕捉住无常的想象 ...

  • 【札记】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一本不一样的中国朝代史~

    _ 说起中国历史,煌煌万言不可胜记,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咱们中国经历了起起伏伏,最终聚合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你我从小学时都会背的一首朝代歌,历史与我们相伴着,无论你在意与否.在历史的长河中 ...

  • “文字鬼才”马伯庸大学演讲,作家的幽默不输任何“笑星”

    “文字鬼才”马伯庸大学演讲,作家的幽默不输任何“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