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和
夏同和(1868——1925),字用清,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现今的麻江县高枧村人。
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遵义人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夏同和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他为邱逢甲故居“蛰庵”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至今尤存潮州。遗迹除贵阳夏状元街外,还有其故里的“状元第”。 父延源,国学生,曾任知府等职。同和自幼聪明,少年时常与同学赛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父去世后,到广州随任道员的同彝兄就读,业师有著名学者陶笔峰等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顺天乡试,中癸已科举人,名列前茅。恩准同诸贡士赴保和殿殿试,被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诸大政内容,其在殿试对策文章中,上溯古代,下系变法,阐明“天工人代俊”,“则莫如循名核实之为愈也”。“军礼为五礼之一”,列举《左氏兵法》、《通鉴兵法》、《武备志》、《金汤十二筹》、《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赛宇志》、《郡国利病书》、《筹海图编》诸书,“无必胜之兵,亦无必胜之制,要在因时制宜耳。”“开其源而节其流”,“生财之道得矣”。洋洋2000余言,以精辟的见地,博得考官吏部尚书孙家鼐和阅卷官昆冈等八名大臣赞赏,光绪帝:“亲笔御点”夏同和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以黄榜昭示,“大魁天下”,是贵州设建制以来仅有的两个(一是贵阳青岩赵以炯)文状元之一。赐状元鼎帽、披翎、朝带等物,授翰林院修撰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礼部派同和为庚子,辛丑并科湖南副考官。回京后,被任命为政为学堂监督。在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清政府派同和东渡日本学习和考察,在日本6年,主要学习工业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课程。民国元年(1912年)回国。成为自隋开皇(1518年)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取得中国状元和东洋留学双重学历的人。 辛亥革命胜利,贵州自治社人掌权。夏同和闲居贵阳私邸,获悉-党人阴谋篡夺政权,诬陷自治社人为匪,向云南军政府乞求蔡锷派唐继尧出兵镇压。夏同和认为-党人图谋为轨,即密信告诉在滇挚友钟昌祚,由其上 书云南军政府,蔡锷同意罢兵,但入黔途中的唐继尧则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辞,悍然出兵贵州,嗣后,夏同和对-党人持戒心,不参与黔政。 1913年春,国民政府在全国开展-竞选活动。都匀府选举同和为代表,是贵州选出的参、众两院23名议员之一,同和任众议院议员。同年,王天培同穆永康、吴国梁到北京,因二者言行不检点,被捕入狱,天培“引咎自承”,亦落狱,同和获悉,营救天培回保定军校。 1920年至1923年,夏同和出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两年半后回北京。公干之余教子,伯寅、肃初均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同和工文善书,给广东省学政丘逢甲故居写的“澹定”碑墨迹,《岭南文史》摄影保存。为知交良存作的“结交最晚情独厚,积累当年庆自钟”对联,为贵州省博物馆收存珍藏。为赤水县官渡谢氏节孝坊题联:“坚贞婺行,矜式闺围,听乡人道路讴歌,都竞传柳絮清芬,获灰懿训;教友家风,并垂坊表,与世父德辉交映,口聊慰饮冰晚节,卧雪仙郎。”保护完好。高枧故居原有亲笔写的“状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楹联。为褒状元声誉,民国初年将同和居住过的贵阳团井巷更名为状元街,解放后为与曹状元(武)街相区别,更名为夏状元街。 主要著作同和的主要著作良策问《答卷》、《四足歌》等被珍藏传世。《答卷》体现其才华,《四足歌》则体现其品德,在《四足歌》中写道:“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妖娆的,只求她安分守己,但得过贤惠足矣;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只求他尊贤敬老,但得过孝顺足矣;茅庐是吾居,休想华丽的、舒适的,只求它能遮风雨,但得过避寒足矣;粗粮是吾食,休想美味的、佳肴的,只求它三餐丰盛,但得过充饥足矣。”状元第1925年,夏同和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终年57岁,葬在北京阜城北京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墓前华表上镌刻着其生前所书的“函下无尘海外有谧;鱼游青藻鸟萃平林”对联。经仓桑巨变,已荡然无存。 这位贵州状元如今给后人留下的遗迹,除贵阳有一条夏状元街外,就是其故里麻江县高枧的“状元第”。如今政府已要求其后代搬出祖屋,并进行修葺,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