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之一:史料与简史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之一:史料与简史
(1)琐罗亚斯德教的产生
波斯帝国是中亚伊朗高原的国家,早在公元前 2000 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从公元前 550年至公元前 330年马其顿人征服波斯,是波斯帝国的宗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 9世纪居住在札格罗斯山地区的米底人社会内部产生了阶级,并在公元前 7世纪末形成国家,征服伊朗各氏族部落,同新巴比伦一起打垮了曾统治过他们的亚述帝国。这时,伊朗各部落的宗教崇拜中没有偶像,没有寺庙,但各部落都有祭坛,信仰战神的威力,以一柄铁剑表示战神。在居鲁士消灭米底后,他的继任者冈比西斯(公元前 529-523年)以武力统一伊朗,出兵征服埃及和西亚诸国,建立横跨亚非的波斯大帝国,在这个时候,宗教信仰上出现了主宰宇宙的天神,即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继冈比西斯之后的大流士王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说成是秉承神的意旨,并把琐罗亚斯德教奉为国教。
(2)史料与简史
琐罗亚斯德教,得名于其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628-前551 年),其经典为《波斯古经》,音译《阿维斯陀》,故又称阿维斯陀教。因其崇拜的最高神为阿胡拉.玛兹达故又称为玛兹达教。该教于公元6 世纪末传入我国,因其崇拜火,故在我国称为袄教或拜火教、火袄教。
了解与研究该教的史料不甚丰富,主要见于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的有关记载,以及阿黑门尼德王朝诸王的铭文,如大流士与薛西斯(公元前486-前465年)的石刻等。最重要的史料当属于该教经典《阿维斯陀》(意为圣知),又译为《波斯古经》,约成书于公元前4 世纪。然而该经典于马其顿亚历山大东侵时毁于战火,仅存残篇。萨珊王朝时期(226-651 年)又据残篇及口头传诵整理,完成《阿维斯陀》,共21卷。内容为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与教义,但此版本又因阿拉伯人的占领与大部居民之改宗,而部份散佚。
直到18世纪,始发现印度帕西人保存有部分《阿维斯陀》,经法国东方学学者狄佩龙(1731-1805 年)释读,并于1771年译为法文本,其经典始为世人所知。
经史家考证,属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经典,仅为《伽泰》意为《神歌》。它属于《阿维斯陀》第一部分《赞歌与祷词集》中的一部分,即28- 34、49-51 、53诸章。此为该经之最古老部分,属古波斯语,其韵律、格式与其它部分不同。许多学者认为《伽泰》属于公元前6 世纪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其内容为琐罗亚斯德本人的言论及其信徒诵读之经文,中心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因此,《伽泰》是研究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依据。《阿维斯陀》的其他部分,包括《赞歌与祷词》的其余部分、《众神书》、《驱魔书》、《赞颂书》、《小阿维斯陀》(短的赞歌与祷文)等均以中古波斯文书写,体裁亦与《伽泰》不同,所以仅具有参考价值。
该教于公元前6 世纪由先知琐罗亚斯德创建于古波斯东部,流传于波斯与中亚地区。公元前6 世纪末,经阿黑门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前330 年)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 年在位)宗教改革,确定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其神祇观为二元神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两种互相斗争的对立本原,一种本原为善,化身为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其对立者为恶,化身为黑暗神安格拉。曼纽,二者相互斗争,最终将以光明神胜利而告终。火是光明的象征与代表,故该教以崇拜圣火为主要仪式。
公元前330 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后,该教遭到沉重打击。1 世纪后又重新活动,在3-6 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226-642 年)时期,再度兴盛,复被确立为国教,并重新编篡《阿维斯陀》。7 世纪该王朝亡于穆斯林,绝大多数居民改奉伊斯兰教,残存的该教信徒,被称为伽巴尔(意为异教徒),目前不足两万人。另一部分该教信徒于8 世纪迁至印度,集中于孟买附近,被称为帕西人,目前约十余万人,仍守奉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