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思考十二则(之二)
七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既然是师生在学校的有特色的生活样式,那么,建设校园文化就应该是要让教育回归生活,重构、重塑师生的校园生活,让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是校园中人际关系重塑,主要是师生的人际关系的重塑。
师生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二个主要方面:日常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法律面前权利、义务对等的平等关系;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教育者的地位,学生是爱教育者,两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平等”关系,而应该是导演与演员、领航员与驾驶员的关系。
这二类关系在校园生活中是相互交错、渗透的,正确把握这二类关系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在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中进行。重构校园生活,建设校园良好的文化,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要让师生在互动中准确并且适度地把握这两类关系。
八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师生生活的独特的样式,它包含有哪些内容呢?这是一个研究校园文化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可以从时空二方面加以分析:
从时间的角度:学校的文化传统(产生、传承、发展)
从空间的角度:学生亚文化(班级、社团、非正式群体的文化)
教师文化(教育教学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等)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是物质环境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管理文化(组织文化)
但这种区分的不足是,相互之间存在许多的交叉,很难分清,研究时难以把握。
怎样去对校园文化作一个相对清楚的区分,以方便分析与研究呢?这本身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这种区分方法与“六”提出的区分是何关系?又是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校园文化似乎越来越复杂了!!
九
人在创造了属人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世界和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他自己的创造者。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他是生成的、开放的,而非先定的存在物,这是人与“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而人所创造的属人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具有文化的规定性,这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这一切,是无法真正理解人的。
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构成了属人世界最重要的内容,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即文化。
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它包含有三个层次有内容:
1.观念的和习俗的层次,这是最核心的部分,它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
2.规范的和制度的层面,这是显现的层面,它制约着人的行为,同化着人的行为;
3.活动的和实践的层面,这是文化最重要的层面,它实现着属人世界的创造,实现着人自身的创造。
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着的,观念和习俗可以通过人有意识的建构转化为规范和制度的东西;规范和制度可以通过实践和活动内化为观念与习俗的内容;观念和习俗、规范与制度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活动和实践才得以实现的,离开了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实践,其它两个层次的东西是无意义的。
十
怀特在《文化科学》中提出:不是人控制文化,而是文化控制了人。这已经是文化研究中的名言了。但认真思考却会发现,这句话存在不小的问题。如果我们追问一句:文化从何而来呢?那么按照这句话逻辑,文化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人只是文化的生成物。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是人创造了他自己的文化,而文化一经形成又独立于人而存在,反过来它又对人的生成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它是”成人”的关键性因素。
人一出生就处于一种文化之中,文化是使他”成人”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文化会造就不同的”人”,在这一意义上是文化控制了人。
另一方面,人在他的生活和实践中,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造着他的文化环境,而文化也就是因为有了他而改变着,他在创造着文化。如果他是一个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个体,那么他对文化就会有巨大的创造作用,这时的文化是被创造的对象,是人在控制文化。
人在他的实践中创造着、发展着文化,文化又在不断地生成和创造着“人”本身,这两方面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文化运动的统一体。
十一
教育与文化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
一方面,任何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展开它的活动的,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特色。教育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的内容,但也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一点上,教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国际化”的。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政策在这方面存在着误解,出现了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观念,与教育的现实相违背。
另一方面,教育是创造新的文化动力。教育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创造新文化的人,并通过这些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创造着新的文化,从而改造着人的世界。创造新文化是教育的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功能。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新文化能力的人,教育,及所依赖的文化必须具有开放性,能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为已所用,在信息、能量的交换中,促进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十二
台湾学者林清江在其《教育社会学新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版)中给学校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学校中各组成分子所构成的价值及行为体系,称为学校文化”,他认为学校文化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六种:一是教师文化,二是学生文化,三是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四是学校有关的社区文化,五是学校物质文化,六是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与制度。(引自《社会蜕变中的台湾学校文化》一书,李国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我同意这一学校文化的定义和因素分析,我以为,在学校文化中,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学校成员的互动模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形成的价值传统和当前的办学目标,师生、生生互动的模式,这些因素对学校文化整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学校文化的重点应该是学校传统、办学特色、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内容,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学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