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十九期《老子十八讲》
1.1 残雪女士的批评
残雪:中国当代作家的自卑情结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王蒙。在80年代初的改革大潮中,他是那一辈人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他甚至张开怀抱接受西方文化(当然也是很有限的)。
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系列比较好的,具有一定批判性的作品。但是这位老作家在新世纪里的表演实在令人失望,不但创作上大大倒退,而且还抛出他那套老于世故的、圆融的传统哲学来毒害青年,一时居然洛阳纸贵。
他的“老王哲学”说来说去就是传统的那套为人、为官之道,他自己不知有多么自得。
可是从那里面你哪里看得到一点现代性的东西啊?
既无丝毫的内心斗争,也无思想上的矛盾,更谈不上有深度的自我解剖了。
他那种哲学,放到几百年以前也是最好的人生哲学,为官的学问。给人的印象是世外桃源的境界。可惜并不是人人都有他那样的条件去保持那种白日梦的心态的。
1.2 鲁迅先生的建议
这是这么个意思
从赵雪阳先生的通信(三月三十一日本刊)里,知道对于我那篇“青年必读书”的答案曾有一位学者向学生发议论,以为我“读得中国书非常的多。……如今偏不让人家读,……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确是读过一点中国书,但没有“非常的多”;也并不“偏不让人家读”。有谁要读,当然随便。
只是倘若问我的意见,就是:
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我向来是不喝酒的,数年之前,带些自暴自弃的气味地喝起酒来了,当时倒也觉得有点舒服。先是小喝,继而大喝,可是酒量愈增,食量就减下去了,我知道酒精已经害了肠胃。
现在有时戒除,有时也还喝,正如还要翻翻中国书一样。
但是和青年谈起饮食来,我总说:你不要喝酒。
听的人虽然知道我曾经纵酒,而都明白我的意思。
我即使自己出的是天然痘,决不因此反对牛痘;
即使开了棺材铺,也不来讴歌瘟疫的。
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1.3 钱钟书先生对《老子》的批判
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讲过自己的看法,
说这不过是比喻而已,并不是真的以它们为师。
从水的特性上悟到人应该“弱其志”,从山谷的特性上悟到人应该“虚其心”,这种出位的异想、旁通的歧径,
在写作上叫做寓言,在逻辑学上叫做类比,
可以晓喻,不能证实,更不能作为思辨的依据。
钱钟书举了几个很精彩的例子:
禽鸟昆虫也属于“万物”,但《老子》不拿来作例子,却以“草木”来作示范,教人柔弱的道理;
但是,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说道:“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
杜甫《独立》也说:“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杜甫这时候看到的是:高天大地,到处都潜伏着杀机,天上、河里、草丛里,飞鸟鱼虫都在弱肉强食。
由此感叹“天机近人事”,自然界的这种现象和人类社会很像,让人越想越是忧愁。
钱钟书总结说:
《老子》这套理论,说是要师法天地,但根本学不来;
话说得自相矛盾,事也根本办不成。
钱先生还举过一个很刻薄的例子,
说莫里哀剧中的一个角色,一脸的道貌岸然,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他有一句自白说:“世界诸多快乐都犯上天的禁忌,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和上天通融的。”
钱先生说,一些宗教人士与神秘主义者的歧舌二心,以为方便妙用,和这是一个道理。
-------------------------
2. 王蒙先生书中提到的三个寓言
2.1 最喜欢的国产寓言
甲乙二人争论,
甲说四七是二十八,乙说是二十七,
相持不下,至于扭打,到县太爷那里打官司。
县太爷判打甲三十大板,都逐出。
甲不服,回来责问打的理由,
县太爷说,“
他都荒谬到说四七是二十七了,
你还同他争论,不该打吗?”
甲叹服。
----出自 张中行先生 《刚直与明则》
2.2 印度佛教的寓言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也?”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
王言:“象为何类?”
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
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其触头者言象如石,
其触鼻者言象如杵,
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
其触脊者言象如床,
其触腹者言象如瓮,
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
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
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大萝卜,
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石头,
摸到大象鼻子的则说大象是圆木棒,
摸到大象腿的则说大象像木臼,
摸到大象脊背的则说大象和床没有区别,
摸到大象腹部的则说大象像水瓮,
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像一根粗绳索。
2.3 《列子》中提到的寓言
原文
编辑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
编辑
秦穆公召见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族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
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像这样的马奔跑起来,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
我的孩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
于是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那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于是秦穆公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坏了!您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他真是高出我千万倍。
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
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
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
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
把马从沙丘取回来后,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3. 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与《老子》
万维钢老师的批判与建议:
咱们做学问千万别搞成这个样子。
如果你喜欢学问,想要思考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儿,
怎么才能不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我给你提供四个心法。
第一,请相信巧合。
第二,别拟人。
第三,不要随意扩大理论的范畴。
第四,在你想要推出任何自己的学说之前,一定要先把前人的学问学明白了。
第一,请相信巧合。
世界上很多事儿发生就发生了,并没有什么“必然发生”的原因。
历史大事件也好,个人和组织的荣辱也好,很大程度上是都是偶然事件。
当然你可以通过努力增大某些事发生的概率,但概率仍然是概率。你要非得认为一切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强硬的因果关系,你会陷入死胡同里去。
第二,别拟人。
拟人、万物有灵、目的论[4],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思维方式,你要不从这里面跳出来就不能理解世界的客观性。
公司不是一个人,组织不是一个人,国家不是一个人。
牢记这一点能帮你看清很多事情。
---万老师另一篇日课《我们为什么打比方?》:
* 第一张牌是数字 3
* 第二张牌是数字 8
* 第三张牌是红色
* 第四张牌是棕色
好,现在咱们约定一条规则:
“如果纸牌正面的数字是偶数,那么背面的颜色就必须是红色”。
现在我们想知道桌上这四张牌中有哪些牌违反了这条规则。
那请问,你至少需要掀开哪几张牌呢?
酒吧规定,只有18岁以上的人才可以饮酒。
下面这四张牌的正面是一个人的年龄,反面是他喝了什么 ——
* 第一张牌是 16
* 第二张牌是 25
* 第三张牌是可乐
* 第四张牌是啤酒
请问,为了判断都有谁违规了,我们至少应该翻开哪些牌呢?
望这道题能给你带来一点思考。以我之见,它告诉我们一个俗气的道理和一个深刻的道理。
俗气的道理是因为人不太擅长抽象思维,所以我们跟人沟通一定要多打比方。
所谓打比方并不是简单地“把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也不仅仅是“跟熟悉的事物类比”,而是要给一个生活中的情境,以期能够调动大脑更多、更古老、更快速的区域参与分析讨论。
这道题告诉我们,打比方不一定意味着就会牺牲逻辑的准确性:逻辑题的社会版的数学结构完全没变,但是人们立即就更容易思考了。
我们要的不是比喻,而是情境。
深刻的道理则是大脑真是个……生理上的东西啊。
正如我们前面讲的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我们如何学习》这本书中说的那样,学习是神经的重用。
明明是同一件事,这么说就行,那么说就不行,我们得适应大脑的老习惯 —— 这简直有点尴尬。
而考虑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应该主动练习在不用打比方的情况下去求解数学题和理解烧脑的知识,这是一种因为反人性而高级的锻炼。
第三,不要随意扩大理论的范畴。
把理论推广,是我们的思维本能,但是你要知道那只能提供解题思路而不能滥用。
物理定律不能随便用在商业上,生物演化跟公司演化有区别。有时候看似道理差不多,那可能是因为它们背后的数学模型是一样的,但那只是巧合。
千万千万,要遏制自己想要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理论这个冲动。
物理定律到处适用那是因为万物都是都是同样的物质组成的……而且现在有的物理定律好像也不一定到处适用了 [5]。
第四,在你想要推出任何自己的学说之前,一定要先把前人的学问学明白了。
并不是为了尊重前人,而是为了让你不犯低级错误。
-----------------------
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二十期预告: